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妇产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赵霞

月刊

1003-6946

JPOG1985@163.com

028-86136595

610041

成都市青羊区上汪家拐街39号

实用妇产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临床,坚持实用,以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妇产科计划生育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宗旨,创刊18年来,不但使每日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专家们爱不释手,也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临床指导,多年来,妇产科医生们一致认为,《实用妇产科杂志》不但看得懂,学得会,而且用得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并发症的单绒毛膜性多胎妊娠减胎方式应用进展

    蒲赫阳张卫社
    630-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胎妊娠的发生率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及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逐年提高。该类妊娠不仅容易发生普通多胎妊娠并发症,还可发生单绒毛膜性多胎的特殊并发症。目前临床中用于治疗单绒毛膜性多胎并发症的方法之一就是减胎术,手术预后与手术适应证、胎儿因素、减胎时机及术中情况有关。最常用的减胎术式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双极电凝及胎儿镜下激光手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射频消融可以完成其他减胎手术所不能完成的操作。其中射频消融胎膜早破发生率及早产率较双极电凝及胎儿镜下激光手术低;但可能因其对脐带的凝固作用较双极电凝及胎儿镜下激光手术弱,造成孪生胎儿存活率低。无创减胎方式的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单绒毛膜性多胎妊娠减胎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罗廷王梦瑶曹云霞魏兆莲...
    634-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常伴随着明显的延误诊断,且缺乏有效的早期预测及诊断手段。代谢组学通过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来阐述机体在正常生命状态及环境变化后的代谢过程,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EMT代谢组学主要通过核磁共振法(NMR)和质谱法(MS)对代谢谱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提供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信息。外周血的易获取性使其成为EMT代谢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对象,但易受药物和其他疾病的影响。尿液的采集简便且无创,但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浓度较大。子宫内膜组织直接反应子宫内膜的代谢状态,诊断标志物可能更为可靠,但子宫内膜组织的取样较为困难。卵泡液样本对卵巢型EMT诊治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较大意义,卵泡液多在行体外受精(IVF)的EMT患者中获取,但因IVF治疗需要运用激素,可能会干扰代谢物组成。腹腔液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直接接触,可作为腹腔微环境的较好表征,对疾病分期和预后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一项基于3033例患者的研究

    吴纯华刘娟
    639-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其有临床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就诊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产次、治疗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共3033例,无临床症状者72。8%(2209/3033),近十年呈下降趋势(P=0。000);有临床症状者27。2%(824/3033),呈上升趋势(P=0。000),8类临床症状中尿失禁症状的比例为72。5%(597/824)。②十年间盆底康复治疗患者中,40岁以上患者比例逐年增加(P=0。001);③经阴道分娩的妇女所占比例最高(70。3%),近十年趋势保持平稳(P=0。054)。④十年间盆底康复治疗患者中初产妇占比最高(73。1%),经产妇(产次≥2)的患者有增高趋势(P=0。000);⑤84。8%(2573/3033)患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距离末次分娩时间<1年,治疗距离末次分娩时间≥1年的患者呈增多的趋势(P=0。002,r=0。855)。⑥年龄≥ 40 岁(OR 10。884,P<0。001)、孕次为 3 次(OR 1。634,P=0。001)、孕次≥4 次(OR 1。908,P<0。001)、产次为 2 次(OR 1。305,P=0。038)、产次≥3 次(OR 2。327,P=0。001)、经阴道分娩(OR 2。079,P<0。001)是已生育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患者有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有临床症状患者中,以尿失禁症状为主,呈增加的趋势;强化对年龄≥40岁、有阴道分娩史、孕次≥3次、产次≥2次的女性早期筛查和干预,对年龄≥40岁、距离末次分娩≥1年的女性可考虑将治疗时间前移。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康复治疗临床特点

    术前炎症免疫营养指标预测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许星月郭依琳王璐李梦琦...
    645-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术前炎症免疫营养指标预测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提供依据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7例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随机化分组包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31)和验证集(n=7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浸润阳性、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51。70、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比值(NWR)≥0。65、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AR)≥4。94、术前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604。03、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1。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脉管浸润阳性、NWR≥0。65、PAR≥4。94是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③构建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列线图,ROC曲线显示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验证集AUC为0。858。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024,验证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059。结论:应用术前NWR、PAR炎症免疫营养指标所构建的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有助于妇科肿瘤医生术前预测子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炎症免疫营养

    改良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与经典环扎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李亚锦王钥唐岑余晓娟...
    651-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McDonald环扎术和Shirodkar环扎术两种经典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式进行结合与改良,为子宫颈机能不全(CIC)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术式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因CIC行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环扎组(40例)、McDonald环扎组(40例)和Shirod-kar 环扎组(37例),对术中及术后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并对改良环扎手术与其他两组经典环扎手术术后早产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与McDonald环扎组相比,改良环扎组术后有效子宫颈长度更长,术后宫缩抑制剂的时间更短,拆线孕周更长,足月产率更高,分娩孕周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irodkar环扎组相比,改良环扎组手术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宫缩抑制剂使用时间更短,术后环扎线切割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早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以McDonald环扎手术为参照,行改良式环扎术、术后子宫颈长度越长、拆除缝线的孕周更晚均降低了早产的发生风险(OR<1,P<0。05),而术前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增加了发生早产的风险(OR>1,P<0。05)。以Shirodkar环扎手术作参照,两种环扎术发生早产的风险相似(P>0。05),术后子宫颈长度越长、拆除缝线的孕周更晚均降低了早产的发生风险(OR<1,P<0。05)。结论:改良式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手术方法简单,应用于临床较为安全,可适当降低早产的发生风险,在改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为CIC的孕妇治疗提供了新的术式参考。因研究纳入病例数少,对于临床应用尚需进行综合评估。

    子宫颈机能不全改良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McDonald环扎术Shirodkar环扎术妊娠结局早产

    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徐骁鹏张雅文沈敏红黄沁...
    657-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根据连续两次妊娠情况,建立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2次分娩时间范围在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连续两次分娩单活胎,且前次分娩为经阴道分娩经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产妇再次妊娠是否行首次剖宫产进行分组(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应用单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模型的列线图。利用bootstrap重抽样方法进行内部验证。建立模型后,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连续两次分娩单活胎经产妇的临床资料,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2709例经产妇进行建模,其中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患者占6。31%(171/2709);纳入603例经产妇进行外部验证。②根据单因素、逐步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所有影响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变量包括:前次分娩产程异常、本次分娩年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羊水过少、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胎位异常、胎儿窘迫(P<0。05),并纳入最终的预测模型。③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95%CI 0。928~0。969),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截距为0,斜率为1,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模型准确度较高。④该模型外部验证的AUC为0。958,校准曲线的斜率为0。972,Hosmer-Lemeshow检验P=0。49。结论:初步建立了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较好,可为临床工作中经产妇的个体化评估提供工具。

    经产妇首次剖宫产预测模型列线图

    叶酸补充持续时间与妊娠期糖尿病及不良围产结局的关系

    王尽轶马春星高月月张亚明...
    664-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探讨叶酸补充持续时间、妊娠期糖尿病(GDM)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分娩的759对母子临床资料。其中研究的不良围产结局包括剖宫产、早产儿、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LBW)、大于胎龄儿(LGA)和小于胎龄儿(SGA)。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GDM、叶酸补充持续时间≥3个月对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影响。对叶酸补充的持续时间进行分层分析,以确定其是GDM与不良围产结局的混杂因素还是影响因素。结果:共有748例(98。55%)研究对象在妊娠前、妊娠期进行了叶酸补充,其中妊娠期补充叶酸累计743例(97。89%)、妊娠前补充496例(65。35%)。77例孕妇发生GDM,发生率为10。14%。与妊娠前叶酸补充持续时间<3个月者相比,妊娠前叶酸补充持续时间≥3个月与GDM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调整后RR(aRR)为1。72(95%CI 1。17~2。53);GDM患者妊娠前叶酸补充持续时间≥3个月与SGA发生风险降低相关,aRR为0。40(95%CI 0。18~0。89)。在妊娠期叶酸补充持续时间≥3个月亚组中,GDM与剖宫产(aRR 1。36,95%CI 1。06~1。75)和巨大儿(aRR 2。11,95%CI 1。06~4。20)风险增加有关,但aRR均低于固定效应RR,分别为1。53(95%CI 1。01~2。34)和2。43(95%CI 12。7~4。66),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前叶酸补充持续时间≥3个月可能增加GDM的风险,但降低GDM患者SGA出生的风险。妊娠期叶酸补充持续时间≥3个月对GDM妇女的剖宫产和巨大儿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具有降低作用。

    叶酸妊娠期糖尿病围产结局巨大儿

    先兆早期早产孕妇近期分娩的风险预测

    刘艳清袁玉红石琪
    670-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先兆早期早产(妊娠28~33+6周)孕妇近期(1周内)分娩的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293例妊娠28~33+6周先兆早期早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自住院后近期(1周内)是否分娩,分为分娩组(n=88)和未分娩组(n=205)。收集人口学资料、专科情况及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各观察指标在两组中的差异。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再据此构建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计算风险比(HR)。利用C-指数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展示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校准曲线来检验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结果:分娩组平均年龄30。2±5。0岁,平均延长妊娠时间61。3±47。5 h。分娩组与未分娩组比较,患者入院时体质量指数(BMI)、产次>1次、患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GDM/PGDM)、胎方位异常、入院时有规律宫缩、入院时阴道清洁度≥Ⅲ度、入院时白细胞总数≥10 ×109/L及入院时子宫颈长度<20 mm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入院时BMI>30 kg/m2(HR 2。178,95%CI 1。208~3。928,P=0。010)、产次>1 次(HR 3。095,95%CI 1。759~5。447,P<0。001)、入院时有规律宫缩(HR 3。447,95%CI 2。216~5。362,P<0。001)、入院时子宫颈长度<20 mm(HR 3。594,95%CI 2。289~5。646,P<0。001)以及入院时白细胞总数≥10 × 109/L(HR 2。124,95%CI 1。352~3。335,P=0。001)是先兆早期早产孕妇近期(1周内)分娩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以上5个指标纳入预测模型,其C-指数为0。797(95%CI 0。750~0。844),提示模型的预测能力好。绘制校准图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入院时BMI>30 kg/m2、产次>1次、入院时有规律宫缩、入院时子宫颈长度<20 mm以及入院时白细胞总数≥10 ×109/L的先兆早期早产孕妇易于近期内(1周内)发生早产,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可用于指导临床工作者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或降低患者发生近期早产的可能,改善母婴结局。

    先兆早期早产分娩危险因素比例危险度模型

    胎儿肝血管内皮瘤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预后

    苏晓荣王瑷琳铁红霞魏传敏...
    67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肝血管内皮瘤(HEHE)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为临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超声诊断为HEHE的7例病例,经磁共振成像(MRI)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并追踪随访至产后,观察瘤体的变化及围产期结局。结果:7例胎儿HEHE均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晰;高回声3例,低回声1例,混合回声3例,其中混合回声团块中2例直径>40 mm;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1例未采集到明显血流信号,余6例血流丰富,以静脉血流频谱为主;产前发现1例合并卵圆瓣冗长并卵圆瓣膨出瘤。所有病例均随访至2023年6月,3例直径<15 mm肿块宫内未干预孕晚期消失,2例产后应用激素保守治疗肿块6个月内完全消退,余2例直径>40 mm患儿出生后经介入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血流信号减少。结论:胎儿HEHE具有典型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规律的疾病演变过程,产前可以尽早诊断,为临床决策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超声检查肝血管内皮瘤胎儿产前诊断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合并卵巢多囊样改变1例

    王芳叶虹
    679-6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