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与新能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与新能源
油气与新能源

双月刊

2097-0021

bjb901@263.net.cn

010-82383252、82383411

100083

北京海淀区志新西路3号938信箱

油气与新能源/Journal Petroleum Planning &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主办;由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彩南油田作业区协办。《石油规划设计》是石油行业综合指导性技术核心期刊;旨在促进石油工程高新技术发展,提高规划、勘察、设计整体水平;以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贯彻主管部门领导指示和战略部署,传播技术经济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为主要任务。本刊内容丰富、栏目多样,是石油行业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石油规划设计》是领导决策的必读资料。栏目多样:辟有综述、专论、专家访谈录、经济、政策与法规、勘察、设计、重点工程、技术(会议)专辑、计算机应用、信息与自动化、科技、标准、管理、问题探讨、经验介绍、科技成果、专题讲座、资料、读作编者专栏。读者对象为从事油气田地面工程、油气管道输送工程、油气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及相关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科研、管理、标准化和计算机应用,以及施工、生产和教学工作的领导以及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气管网智能感知体系

    蔡永军王海明杜文友卢亚男...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管网运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运行需要感知体系提供数据作为支撑.阐述了智能感知的定义和油气管网感知体系的历程,分析了油气管网在供给侧(源)、输运侧(网)、存储侧(储)和需求侧(荷)4 个环节的感知需求,从油气量、工艺量、环境量、状态量、行为量、空间量等 6 个方面介绍了油气管网感知的信息类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油气管网智能感知体系的内涵和架构.最后,从提升感知能力、实现全产业链感知、增强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油气管网感知体系的发展建议.

    油气管网感知体系智能化数字化

    基于工业互联网构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新型能力探索

    高立兵罗梦迪贾梦达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稳向好,但重大或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一直是石化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首先,对石化安全生产现状、事故原因和事故发生环节统计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传统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技术方法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国际安全评级系统及其在石化企业的应用情况.其次,针对某炼化一体化企业提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1+7+N"解决方案,阐述了应用场景构建方法、总体技术架构及应用场景清单.最后,从提升感知能力、注重新老系统融合、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创新安全管理文化等 4 个方面提出构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新型能力的实施策略及相关建议.

    石油化工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国际安全评级系统新型能力

    高比例新能源系统中各类电网侧储能设施调峰效益对比

    傅旭黎建锋邵成成李富春...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能电站的效益评估是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电网侧储能的效益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全时段 8 760 h生产仿真模拟,在保持系统供电可靠性不变的约束下,计算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电化学储能等储能电站的容量效益、电量效益,考虑了各类储能电站的运行策略.仿真模拟过程中,以周为节点,计算全年 8 760 h的系统运行状态,考虑了储能电站的运行效率、机组启停、跨日调节等因素,避免了典型日生产模拟无法模拟储能跨日调节导致的储能容量和电量效益评估失真的问题.最后,以中国西北地区实际高比例新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种储能对减少火电装机、降低新能源弃电率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高比例新能源系统电网侧储能电站的建设提供参考.

    储能电站电量效益容量效益新能源弃电率煤耗

    油田联合站多能互补系统应用与节能降耗分析

    徐辉周生懂王智杨连殿...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田联合站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由此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将风能、太阳能以及采出水余热利用技术应用到油田联合站生产过程,将有利于促进联合站碳减排.以某联合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联合站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放特点,并将风光发电制氢、槽式太阳能集热以及采出水余热技术应用于联合站生产过程中,构建了油田联合站多能互补系统.结果表明,集成多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油田联合站实现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其中:利用槽式太阳能集热和采出水余热技术代替燃烧化石燃料为原油加热,CO2 排放量降低了 62.34%;利用风光发电技术代替常规电网供电,在满足了联合站用电的同时,CO2 排放量将降低 9.73%,年度额外累计制氢 980.44 kg.通过多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协调转化,进一步优化了油田联合站的能源供给结构,在实现多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互补利用的同时,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消耗,有效降低了油田联合站整体的碳排放量.

    油田联合站碳减排多能互补碳中和

    征稿启事

    前插1,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