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卫小春

月刊

1008-5572

sygkzz@163.com

0351-3365826,3365705

030001

山西太原五一路382号

实用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宗旨是以实用和普及为主,兼顾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动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在我国的应用

    卫小春
    1页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的历史

    张城铭段王平马永胜卫小春...
    2-6页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现状

    张城铭段王平马永胜卫小春...
    7-13页

    《实用骨科杂志》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13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徐晨董亮冀家琛万清明...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保守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OVCF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150例患者资料。正规保守治疗3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定义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保守治疗有效组92例,男31例,女61例;年龄60~84岁,平均(69。5±5。3)岁;保守治疗无效组58例,男17例,女41例;年龄62~94岁,平均(74。9±6。5)岁。记录两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核磁共振T2加权像(MRI-T2WI)矢状位的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骨折动态活动度。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保守治疗失败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保守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保守治疗3周的150例患者中58例(38。7%)疼痛缓解不佳并明显影响基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BMD、超重、MRI-T2WI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骨折动态活动度与保守治疗失败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133,P=0。003)、BMD(OR=5。297,P=0。018)、超重(OR=3。267,P=0。006)、MRI-T2WI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OR=3。868,P=0。003)、骨折动态活动度(OR=3。623,P=0。007)和合并抑郁症(OR=3。552,P=0。047)是影响保守治疗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预测保守治疗失败患者年龄和BMD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5岁和-3。3。结论 OVCF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率较高,高龄、低BMD、超重、MRI-T2WI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存在骨折动态活动度和合并抑郁症是保守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72。5岁或BMD<-3。3不建议保守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危险因素

    基于3D重建技术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膝关节形态差异

    林天烨江禹来何晓铭何敏聪...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3D重建技术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膝关节参数的差异,为DDH患者行髋膝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前瞻性招募127例DDH患者,其中单侧DDH组98例,双侧DDH组29例(58膝),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10例。单侧DDH组男28例,女70例;平均年龄(35。40±11。62)岁。双侧DDH组男7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17±12。58)岁。对照组男32例,女78例;平均年龄(35。82±11。49)岁。收集三组患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基于三维重建模型下测量膝关节相关参数,股骨内侧髁宽度(width of medial femoral condyle,WMFC)、股骨外侧髁宽度(width of lateral femoral condyle,WLFC)股骨内侧髁高度(height of medial femoral condyle,HMFC)、股骨外侧髁高度(height of lateral femoral condyle,HLFC)、胫骨内侧平台宽度(width of medial tibial platform,WMTP)、胫骨外侧平台宽度(width of lateral tibial platform,WLTP)、股骨前关节边缘距离(femoral an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FAJED)、股骨后关节边缘距离(femoral pos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FPJED)、胫骨前关节边缘距离(tibial an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TAJED)、胫骨后关节边缘距离(tibial pos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TPJED)、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 A)、胫骨近端后侧角(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 angle,PPTA)、股骨远端后侧角(posterior distal femoral angle,PDFA)。对比三组膝关节正视位图、侧视位图及角度相关参数。结果 对照组WLFC、WLTP、LDFA显著大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单侧DDH组WLFC、WLTP、LDFA显著大于双侧DDH组(P<0。05)。对照组HMFC显著小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双侧DDH组HMFC大于单侧DDH组(P<0。05)。对照组WMTP显著小于单侧DDH组(P<0。05),单侧DDH组WMTP显著大于双侧DDH组(P<0。05),双侧DDH组WM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WMFC、HLFC、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TA显著小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此外,三组FAJED、PDFA、P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AJED、PDFA、PPTA显著大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单侧DDH组FAJED、PDFA显著大于双侧DDH组(P<0。05)。对照组FPJED显著大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与单侧DDH组FPJ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AJ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DDH组TAJED显著小于对照组及双侧DDH组(P<0。05)。三组TPJ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患者膝关节外翻角增加,其机制与HMFC增加有关。DDH患者膝关节股骨远端后侧角和胫骨近端后侧角均减少。髋臼发育不良严重程度与膝关节外翻、胫骨后倾斜度相关。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膝关节外翻三维影像

    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后疗效对比

    宋伟徐维臻刘晖罗德庆...
    24-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后的旋转移位和关节功能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接受髓内钉治疗的45例股骨干中段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5±10。4)岁;左侧21例,右侧24例。根据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进行分组,顺行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39。8±11。0)岁;逆行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39。2±9。9)岁。记录比较两组术后股骨旋转角度、髋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0。1±3。3)个月。术后即刻顺行组股骨平均旋转角度为(11。4±4。0)°,逆行组为(7。7±4。3)°,逆行组小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顺行组股骨平均旋转角度为(11。2± 4。3)°,逆行组为(7。7±4。0)°,逆行组仍小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顺行组和逆行组股骨旋转角度较术后即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顺行组Harris评分(90。9±2。7)分,Lysholm评分(92。1±3。1)分;逆行组Harris评分(93。1±2。5)分,Lysholm评分(90。6±2。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方面,逆行组(5/19,26。3%)高于顺行组(1/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组和逆行组膝关节屈曲度分别为(130。5±5。4)°和(127。1±4。5)°,顺行组优于逆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逆行髓内钉术后旋转角度小于顺行髓内钉,同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小于顺行髓内钉且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更高。

    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股骨干骨折旋转移位关节功能

    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赵安琪耿丰勤付卓付嘉好...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检查的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超声诊断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经高频超声诊断为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的8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各韧带损伤的人口学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程度韧带损伤的侧别、性别及年龄的差异。结果 856例患者中,男性445例,女性411例,平均年龄(29。45±17。84)岁,以累及距腓前韧带的发病率最高(96。8%),合并跟腓韧带损伤最多见(36。2%),且各韧带均以Ⅰ型损伤发病率最高。累及距腓前、跟腓及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患者中,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中,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距腓前、跟腓及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发病率更高(P<0。05);累及距腓前及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中,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腓前韧带损伤以中青年组的发病率最高(36。1%),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以中老年组发病率的最高(31。5%)。结论 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时最常累及距腓前韧带,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中青年组(18~36岁)发病率高,各韧带损伤均以Ⅰ型发病率最高。

    急性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超声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ESR、CRP和COX-2对骨科创伤术后感染诊断价值及与SIRS相关性

    余青洲王扬雷涛黄翮...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指标水平对骨科开放性损伤患者术后感染诊断价值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骨科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98例骨科开放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56。19±4。33)岁。未感染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21~66岁,平均(56。37±4。49)岁。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清ESR、CRP和COX-2水平;对患者行常规血液检查和生命体征的监测,计算SIRS评分;对比两组ESR、CRP和COX-2水平;分析血清ESR、CRP和COX-2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诊断价值;对比骨科创伤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手术前后SIRS评分差异;Pearson分析ESR、CRP和COX-2与SIRS评分相关性。结果 术后两组ESR、CRP和COX-2水平均升高,且感染组表达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ESR、CRP和COX-2联合检测在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中诊断评估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9,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ESR、CRP检测,且联合诊断对骨科术后感染患者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术后3 d两组SIRS评分均升高,且感染组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Pearson分析骨折术后感染患者ESR、CRP和COX-2与SIRS评分相关性,发现均与SIRS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 血清ESR、CRP和COX-2在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中呈现高表达,联合检测对患者感染发生诊断价值较高;且血清ESR、CRP和COX-2与SIRS评分呈现显著正相关,临床可对患者实行指标及时检测,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环氧合酶-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诊断价值

    导航模板注射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效应研究

    马桥桥吴泽睿查国春郭开今...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1)探究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赋予介孔生物玻璃材料促成骨、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脂肪生成等多重生物医学功能。(2)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精确定位股骨头坏死病灶区域和清除病灶,将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精确注入,观察其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 利用明胶和甲基丙烯酸酐制备了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及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GelMA and Li-mesoporous bioglass,GM/M-Li)。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同时,通过细胞活/死染色、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细胞形态观察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另外,使用免疫荧光染色、碱性磷酸酯酶染色、茜素红染色、成血管实验、油红O染色评估材料的成骨分化能力、成血管能力和抑制脂肪生成的能力。体内成功建立了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利用3D导航模板联合髓芯减压术将坏死骨去除后填充GM/M-Li水凝胶。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其成骨、成血管和抑制脂肪生成能力。结果 SEM结果显示GM/M-Li水凝胶材料为三维多孔的结构;TEM结果表明,M-Li材料为纳米级别;离子释放实验证明了 GM/M-Li水凝胶中的锂元素,同时具有缓释作用;细胞活/死染色、CCK-8证明了 GM/M-Li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成骨、成血管、抑制脂肪生成实验证实,材料中锂离子的释放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抑制了脂肪前体细胞的脂肪形成。体内HE染色和免疫荧光验证了 GM/M-Li水凝胶有效促进了骨组织、血管再生;通过油红O染色验证了 GM/M-Li水凝胶的抑制脂肪能力。结论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将GM/M-Li精确注入股骨头坏死病灶区域和清除病灶。因GM/M-Li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可通过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方向分化,促进股骨头坏死中骨缺损的重建,同时促进了血管的生成,减少脂肪细胞的浸润。

    导航模板股骨头坏死水凝胶生物玻璃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