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卫小春

月刊

1008-5572

sygkzz@163.com

0351-3365826,3365705

030001

山西太原五一路382号

实用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宗旨是以实用和普及为主,兼顾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林劲华祝瑞郑力恒吴昊...
    50-53,58页

    可降解锌合金骨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

    曹向昱车浩东李亚庚田华...
    54-58页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嵴前人路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

    朱寅王黎明田守进沙卫平...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在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累及方形区复杂髋臼骨折的病例资料,均应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53。43±9。16)岁。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术后并发症及发生率、骨折愈合情况、影像学指标(Matta评份)及髋关节功能(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71±5。52)个月;手术时间110~240 min,平均(163。57± 31。23)min;术中出血量300~700 mL,平均(385。71±92。39)mL。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3例,良6例,差2例,总复位满意率90。48%。骨折愈合时间12~22周,平均(15。86±3。29)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优14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5%。术后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患髋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结论 应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可以充分利用每种入路的优势,能清楚显露髋臼的前柱及方形区,能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块,放置标准的耻骨后钢板,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联合手术入路复杂髋臼骨折髋臼方形区改良Stoppa切口髂嵴前切口

    可视髓芯减压结合PRP混合髂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史册陈明朱爱祥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可视髓芯减压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混合髂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 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32例(36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 Ⅰ、Ⅱ期)患者资料,其中男25例(29髋),女7例(7髋);年龄26~62岁,平均(38。14±6。38)岁。均接受可视髓芯减压结合PRP混合髂骨植骨手术治疗,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Ficat分期。结果 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at分期显著改善。结论 可视髓芯减压结合PRP混合髂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及Ficat分期。

    可视髓芯减压富血小板血浆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微创

    日间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研究

    李媛美李辉王仿张晗...
    67-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西安市红会医院目前日间髋膝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日间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中共纳入了 30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40~77岁,平均(66。03±7。97)岁。记录患者出入院时间,将出入院时间≤24 h定义为日间手术。出院后通过电话和问卷随访调查患者疼痛、恶心呕吐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满意度。结果 纳入路径的患者中28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为术后7~42 d,平均(26。00±10。58)d。30例患者中,按时出院25例,未能按时出院5例。其中术后拍片延误2例,疼痛、头晕和患者拒绝出院各1例。出院后1 d有8例患者轻度疼痛(28。57%),13例患者中度疼痛(46。43%),3例患者重度疼痛(10。71%);出院后7 d有14例患者轻度疼痛(50%),13例患者中度疼痛(46。43%)。获得随访的患者非常满意18例(64。29%),满意9例(32。14%),中立1例(3。57%)。结论 流程不完善、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意愿是未能按时出院的主要原因,出院返家后无重大并发症,提示日间关节置换术是可行且安全的。

    日间手术关节置换术满意度

    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李宝林欣其李思桐李婧雯...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镜下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26例,按手术技术不同分为两组:双束重建组(取自体肌腱行韧带双束重建)和增强重建组(双隧道韧带重建,一束为自体肌腱,另一束为高强线)。双束重建组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21~33岁,平均(25。9±3。8)岁。增强重建组13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9~32岁,平均(27。2±3。2)岁。主观评价指标:手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客观评价指标:术后相关查体阳性率(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术后12个月肢体对称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和随访期间出现的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0±1。8)个月。两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及客观评价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低于增强重建组(P<0。05),术后6、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其余主观评分(VAS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IKDC评分)和客观指标(查体阳性率、LSI、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各观察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适用于自体移植物不满足双束重建的情况,相比于常规双束重建术式,术后关节功能差异不明显,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短期疗效满意。

    膝关节关节镜前交叉韧带增强重建

    重复外周磁刺激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曲径直申晓亮董美燕齐艺宁...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收治的60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33岁,平均(26。11±5。46)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rPMS治疗的30例患者为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34岁,平均(25。32±5。61)岁。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 classification,FAC)、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膝关节功能,测试伸肌峰力矩(extensor peak moment,EPT)、屈肌峰力矩(flexor peak moment,FPT)及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hamstrings/quadriceps,H/Q)× 100%,进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测试(threshold to detection of passive motion,TTDPM)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使用Pro-Kin平衡测试与训练系统评估膝关节平衡状态,包括压力中心X/Y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功能表面区域的轨迹长度指数(length in function of surface,LFS)以及全身动态平衡测试(whole-body dynamic balancing task,DBT)。结果 治疗后4周,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FAC、ROM高于对照组,VAS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EPT、FPT、ROM、H/Q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两侧的本体感觉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侧的本体感觉较健侧仍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的压力中心X/Y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和LF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DBT均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MS可以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以及预后。

    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复外周磁刺激本体感觉平衡功能

    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距骨骨软骨损伤

    邓斌郑臣校黄志全郑雨中...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镜下运用套索环缝合技术行距腓前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全镜下行距腓前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59岁,平均(37。0±12。0)岁。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Karlsson-Peterson 评分、距骨骨软骨损伤Hepple分期、距骨前移距离及其倾斜角来评价整体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5±2。8)个月。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踝关节外侧肿痛等症状消失,无反复扭伤表现,内翻应力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日常工作和运动能力均得以恢复。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AOFAS评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距骨骨软骨损伤Hepple分期、距骨前移距离及其倾斜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全镜下运用套索环缝合技术行距腓前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骨软骨套索环缝合技术微骨折术关节镜

    腋窝入路髂骨植骨治疗肩胛盂缺损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1例报道

    刘雄曹寅生
    84-86页

    欢迎订阅2024年《实用骨科杂志》

    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