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卫小春

月刊

1008-5572

sygkzz@163.com

0351-3365826,3365705

030001

山西太原五一路382号

实用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宗旨是以实用和普及为主,兼顾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撑开角度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植骨和未植骨的疗效比较

    李鼎然夏平川王思敬李征...
    916-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截骨撑开角度下植骨和未植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ing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在膝关节功能和愈合方面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OWHTO治疗的4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43~76岁,平均(58。88±7。60)岁。定义截骨撑开角度>10 °为大间隙,截骨撑开角度≤10 °为小间隙。将患者分为3组,A组截骨撑开角度>10 °,进行自体植骨;B组截骨撑开角度>10 °,不进行植骨;C组截骨撑开角度≤10 °,不进行植骨。比较三组术后骨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76±3。35)个月。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骨愈合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撑开角度并未影响早期骨愈合。术后6个月、12个月,A组的骨间隙向最内侧填充进展较B组、C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骨间隙最内侧填充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三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骨对患者OWHTO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无显著影响,但进行自体植骨对患者骨间隙最内侧的愈合有帮助。

    胫骨高位截骨术截骨撑开角度自体植骨

    股骨髁上截骨术治疗外侧半月板损伤合并外翻膝骨关节炎

    方旋曾一繁刘常宇吕正涛...
    92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股骨髁上截骨术(distal femoral osteotomy,DFO)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损伤合并外翻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 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用DFO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损伤合并外翻膝骨关节炎的15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13例;年龄39~63岁,平均(51。20±6。71)岁。膝关节外侧间室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K-L)分级,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分别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Tegner 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Lysholm 评分及Kujal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平均(13。67±2。13)个月。手术时间65~115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住院时间5~8d。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个月股骨截骨处均基本愈合。术后无股骨外侧骨皮质骨折,股骨内侧无钢板刺激症状,无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无截骨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关节不稳、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Kujal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Tegner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01)。结论 DFO治疗外侧半月板损伤合并外翻膝骨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下肢力线,缓解膝关节外侧疼痛,同时能获得较好的下肢力线矫正效果,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短期疗效满意。

    股骨髁上截骨术膝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外翻膝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应用TomoFix板与普通板的疗效比较

    任志强王昭俊李洪亮杨镜弘...
    926-930,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使用TomoFix钢板和普通钢板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MOWHTO治疗的膝内侧骨关节炎(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MKOA)150例患者资料。经过医患沟通后,患者自主选择钢板类型,最终分为两组:78例选择TomoFix钢板(观察组),其中男33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7±5。2)岁;72例选择普通钢板(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6。6±5。3)岁;所有患者年龄均不超过65岁。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19。2±4。3)个月,观察组平均随访时间(18。6±3。3)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负压引流总量、术后负重开始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均显著改善(P<0。05),但侧位 X 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内侧室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无显著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FTA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PTA角、PTS角、内侧室K-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Lysholm评分、WOMAC评分、IKDC评分、HSS评分、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VAS、Lysholm评分、IKDC评分、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WOMAC评分、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对照组为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WHTO术中使用TomoFix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较少,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减少患者的远期痛苦,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胫骨高位截骨术TomoFix钢板膝关节功能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合并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伴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李阳吴勐杨亚龙张永强...
    931-933,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合并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伴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兵器工业总医院诊治的12例合并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伴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47~56岁,平均(52。10±3。10)岁,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在矫正内翻畸形的同时降低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6、12、24个月行门诊随访,复查患侧下肢全长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术前及术后评估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及髋-膝-踝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胫骨前移评估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0±5。60)个月。无关节及伤口感染、关节活动受限、截骨端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前胫骨前移(9。61±3。62)mm,术后1个月(4。60±3。23)mm;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为(83。42±1。56)°,术后1个月为(93。28±2。39)°;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为(14。71±2。95)°,术后1个月为(5。46±1。47)°;术前髋-膝-踝角为(7。22±2。71)°,术后1个月为(-2。58±2。10)°。四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89。49±4。95)分,较术前(64。21±5。65)分明显提高(P<0。05),Lachman试验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合并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伴胫骨后倾角增大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矫正内翻畸形的同时减少胫骨前移,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胫骨高位截骨术前交叉韧带胫骨前移膝内翻骨关节炎

    OWHTO术中膝关节被动伸直位对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加大的预防作用

    王晓刚徐强张清晏苏龙辉...
    934-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术中TomoFix钢板内固定时采用膝关节被动伸直位是否可有效预防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加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0月四川省骨科医院行OWHTO治疗的37例(42膝)膝骨关节炎患者,术中截骨均达到术前规划满意力线,根据TomoFix钢板内固定时膝关节体位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19例(22膝)采用膝关节被动伸直位,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50~64岁,平均(57。12±5。23)岁。对照组18例(20膝)采用常规膝关节自然伸直位,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49~62岁,平均(56。39±6。12)岁。比较手术前后PTS变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截骨处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7例患者术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20。52±4。83)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截骨处不愈合等。研究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P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PT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研究组PT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VAS、HSS评分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WHTO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OWHTO术中TomoFix钢板内固定时采用膝关节被动伸直位可有效预防术后PTS加大。

    胫骨高位截骨术胫骨平台后倾角被动伸直膝关节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任秋健刘帅徐荣华
    938-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行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21例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32~60岁,平均(47。8±6。8)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设计并使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术中在截骨导板的辅助下进行楔形胫骨高位截骨。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1。2)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愈合不良发生。1例出现腓神经麻痹现象,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3。6个月。患者股胫角:术后3个月(170。4±2。4)°、术后6个月(170。7±2。3)°较术前(183。7±3。7)°减小(P<0。05);胫骨近端内侧角:术后3个月(92。2±2。4)°、术后6个月(92。1±2。2)°较术前(80。5±2。7)°增加(P<0。05);髋-膝-踝角:术后 3 个月(180。2±1。4)°、术后 6 个月(180。5±1。5)°较术前(186。7±1。3)°减小(P<0。0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术后 3 个月(79。2±3。0)分、术后 6 个月(82。3±2。3)分较术前(61。9±4。1)分提高(P<0。05),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提高(P<0。05)。结论 个性化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可精准截骨,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D打印胫骨高位截骨术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留置引流管对术后加速康复的作用

    彭志伟贾星海刘国栋佟磊...
    941-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截骨创面留置引流管在术后加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至2023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的33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留置引流管分为两组。引流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48~63岁,平均(54。73±4。41)岁。未引流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48~65岁,平均(56。00±4。81)岁。对比两组患者创面甲级愈合率、屈膝达90 °时间、去拐完全负重时间、住院天数和手术前后内侧胫骨近端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下肢负重线(weight-bearing line,WBL)百分比、步长、步幅、步速、大腿周径、关节切线夹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16个月,平均(9。03±2。49)个月。引流组患者创面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未引流组(P<0。05),屈膝达90 °时间、去拐完全负重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未引流组(P<0。01)。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间HKA、MPTA、W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引流组的步长、步幅、步速较未引流组改善更明显(P<0。01)。术后1个月、3个月,引流组患者大腿周径、JLCA、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至术后第6个月两组间差异逐渐变小。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留置引流管增加创面甲级愈合率,缩短了住院天数,促进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及关节重塑,减少肌肉丢失,加速术后早期康复进程。

    术后加速康复步态引流术截骨术

    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促进膝关节软骨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李健强李峰邵云博姚可心...
    945-949页

    基于胫骨侧截骨的运动学对线技术在牛津单髁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钱利海张辉张道平张天...
    950-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基于胫骨侧截骨和下肢力线的运动学对线(kinematic alignment,KA)技术与微创成形(microplasty,MP)技术,在活动平台牛津单髁置换术(Oxfor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OUKA)中垫片运动轨迹和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采取活动平台OUKA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38例(40膝),其中男9例(10膝),女29例(30膝);年龄50~85岁,平均(63。08±8。52)岁;左膝19例,右膝21例。其中19例(20膝)采用KA技术,另外19例(20膝)采用MP技术,通过测量垫片在屈伸过程中的移动距离来比较两组垫片的运动轨迹、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0。36±3。75)个月。两组患者垫片在屈伸过程中的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运动轨迹存在差异,KA组较MP组具有更理想的运动轨迹(P<0。05)。影像学评估:两组术后下肢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股骨假体屈伸角、胫骨假体后倾角、假体相对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内外翻角及和假体邻近度KA组明显小于MP组(P<0。001)。临床疗效:K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少于MP组(P<0。001);两组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胫骨侧截骨和下肢力线的KA技术与MP技术相比临床疗效相似,但KA技术获得的垫片运动轨迹更为理想,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牛津单髁置换术运动学对线技术垫片运动轨迹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

    改良型剖腹单在骨科双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中的应用

    高雅惠蒋莹莹徐人杰叶凌晨...
    956-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型剖腹单在骨科双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双侧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的96例患者,其中女71例,男25例;年龄52~85岁,平均(69。53±7。05)岁。对照组48例采用临床上传统的棉质布类单孔剖腹单,观察组48例使用改良型双孔剖腹单。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体温降幅、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程度、手术医生满意度、术中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体温降幅、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双下肢手术中使用改良型剖腹单可有效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体温降幅,减轻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程度,医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膝关节改良型剖腹单单髁表面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