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卫小春

月刊

1008-5572

sygkzz@163.com

0351-3365826,3365705

030001

山西太原五一路382号

实用骨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宗旨是以实用和普及为主,兼顾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蛋壳"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PKP治疗中的应用

    陈俊王强缪逸鸣蒋晓伟...
    335-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蛋壳"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功能、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常熟市中医院OVCF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56~79岁,平均为(67。86±5。04)岁。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7~78岁,平均为(67。03±5。17)岁。对照组采用常规PKP治疗,研究组采用"蛋壳"技术的PK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百分比、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5±1。25)个月。术后14 d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伤椎Cobb角、ODI指数较对照组低,伤椎前缘百分比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35%)较对照组(23。53%)低(P<0。05)。结论 "蛋壳"技术的PKP治疗方案可改善OVCF患者椎体功能,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蛋壳"技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功能疼痛并发症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的疗效

    崔鹏果森曲峰沈松坡...
    339-34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2022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骨科收治的65例单纯或伴有肩胛下肌肌腱撕裂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应用双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治疗,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41~74岁,平均(60。30±10。28)岁。根据Lafosse分型,Ⅱ型31例,Ⅲ型25例,Ⅳ型9例。患者均有肩关节疼痛症状,Lift-off试验、熊抱试验、压腹试验阳性。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ASES)评分。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再撕裂等相关并发症发生。65例中61例获得随访,4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失访。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7。37± 8。0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肩关节主动内旋改善,Lift-off试验、熊抱试验、压腹试验均为阴性。VAS(0。92±0。69)分,Constant-Merly评分(88。66±4。45)分,ASES评分(89。39±4。52)分,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通过带线锚钉双排固定技术可解剖修复损伤的肩胛下肌肌腱,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节镜双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肩胛下肌肌腱

    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效果评价

    吴林波张欣王晓帅杨森...
    34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1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19~44岁,平均(26。9±6。3)岁;左肩11例,右肩20例;运动伤23例,交通事故伤6例,其他伤2例;脱位次数3~8次,平均(5。1±1。6)次;末次脱位至手术时间2~13 d,平均(4。3±2。7)d。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为(18。0±2。7)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ASES)为(64。8±4。1)分。前屈上举角度为(168。8±4。7)°,外展外旋角度为(80。3±5。3)°。所有患者均通过肩关节CT三维重建确诊为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并接受关节镜下Remplissage术联合Bankart修复术。随访评估患者再脱位发生率、UCLA评分和ASE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水平。结果 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7个月,平均(17。1±4。1)个月。随访期间再脱位2例,其中半脱位1例,完全脱位1例。术后UCLA评分为(30。1±2。1)分,ASES评分为(87。1±4。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前屈上举角度为(170。0±4。9)°,外展外旋角度为(77。0±4。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不影响肩关节外旋功能,有助于患者重返体育运动。盂肱关节骨缺损程度的准确评估不仅对术式的选择至关重要,而且还可降低复发率。

    关节镜Bankart损伤Remplissage术肩关节前脱位

    《实用骨科杂志》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347页

    高频超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叶新燕陈德松刘剑飞
    348-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诊治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台州章氏骨伤医院收治的45例53侧CTS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12例,女33例;年龄39~55岁,平均(45。13±5。59)岁。均行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相结合的优势。结果 神经电生理检查:阴性6侧;阳性47侧,阳性率为88。68%,其中轻度者14侧,中度者22侧,重度者11侧。高频超声检查:阴性2侧;阳性51侧,阳性率为96。23%,其中轻度者21侧,中度者12侧,重度者18侧。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对CTS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作为对CTS诊断的重要补充。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显著提高,可为临床治疗CTS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以便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临床查体、神经电生理、高频超声检查三结合是诊断CTS的最好方法。

    高频超声神经电生理检查腕管综合征

    股骨近端转子间旋转楔形截骨在髋臼周围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

    郭海涛宫先旭刘曙光梅玉峰...
    350-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转子间旋转楔形截骨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22-2023年西安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关节矫形科收治的发育性DDH患者共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4~38岁,平均(30。12±6。58)岁。5例患者均为单侧手术。术中先行PAO术,待螺钉固定后,透视假斜位,见股骨头的前覆盖仍不足,遂考虑行减少股骨颈前倾角的股骨近端截骨术(proximal femoral osteotomy,PFO)。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al edge angle,LCEA)、髋关节假斜位上的前侧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ral edge angle,ACEA)、Tönnis 角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国际髋关节功能(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结果 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6±1。14)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时,X线片示截骨处均已完全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髋关节LCEA、ACEA、Tönnis角、髋关节Harris评分、iHOT-12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均>90分,iHOT-12评分均>85分。结论 PFO术中采用股骨近端转子间旋转楔形截骨的手术技术,可以相对简单地矫正DDH患者较大的股骨侧畸形,辅助PAO使髋臼对股骨头的包裹更加充分。

    前倾角股骨近端转子间旋转楔形截骨

    髋关节镜下"8"字缝合关节囊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中的应用

    寇文冠马晨柯磊刘东帅...
    35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下"8"字缝合关节囊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合并盂唇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96例拟行髋关节镜治疗的FAI合并盂唇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8"字缝合关节囊,男28例,女20例;年龄32~56岁,平均(42。65±6。09)岁;病程1~9个月,平均(5。02±1。35)个月;分型:凸轮型26例,钳夹型10例,混合型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技术缝合关节囊,男30例,女18例;年龄30~55岁,平均(42。95±6。12)岁;病程2~10个月,平均(5。32±1。42)个月;分型:凸轮型29例,钳夹型12例,混合型7例。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内旋-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再翻修情况。结果 观察组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髋关节内旋-外旋ROM,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非关节炎髋关节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髋关节日常活动结果评分(hip outcome score-activity daily,HOS-ADL)均较术前增加(P<0。05),a角、髋臼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CE)均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HHS、NAHS和HOS-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角、C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率和再翻修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镜下"8"字缝合关节囊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

    髋关节镜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盂唇损伤缝合技术"8"字缝合

    可吸收流体明胶联合氨甲环酸对TKA围术期失血的影响

    游昊明郑派李俊杰彭家园...
    359-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SurgifloTM)联合氨甲环酸与单独氨甲环酸对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失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初次TKA患者资料。对照组32例,围术期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止血,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50~70岁,平均(62。69±4。04)岁。观察组32例,应用SurgifloTM联合氨甲环酸止血,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2~77岁,平均(65。25±7。01)岁。比较两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以及围术期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及术后第1天、第3天的红细胞压积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溶指标、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住院时间7~14 d。两组各有1例肌间静脉血栓;64例均未出现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或愈合延迟等情况,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SurgifloTM联合氨甲环酸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更有助于减少TKA围术期的出血量,减少术后输血需求,且不增加血栓形成及其他不良事件的风险。

    全膝关节置换术流体明胶氨甲环酸围术期止血

    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致腓总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

    王振中马立峰朱瑾王海华...
    364-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导致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因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导致的腓总神经损伤接受手术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8~42岁。6例患者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辅助检查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术中明确外侧腓肠豆骨存在动态卡压腓总神经的情况,通过切除腓肠豆骨,松解腓总神经解除卡压。结果 2例患者在术后当晚可完全伸直膝关节,而无足背及小腿前外侧感觉麻木。6例患者术后2周伤口均顺利愈合,术后4周复查,术前主诉的症状均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不能诱发出感觉麻木,基本能完成跟足站立及行走动作。仅1例患者伤口周围疼痛,但无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缓解。结论 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腓总神经主要靠临床查体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最为客观的检查手段;手术切除外侧腓肠豆骨可解除神经的动态卡压,手术疗效确切。

    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腓总神经损伤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改良FIFA11+康复方案在全镜下踝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后的应用

    李宝林欣其段英超李灏坤...
    367-37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FIFA11+"康复方案应用于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训练伤致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89例,均行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按术后康复方案分为观察组(改良FIFA11+康复方案联合常规康复方案)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43例,男41例,女2例;年龄19~40岁,平均(27。97±6。24)岁。对照组46例,男44例,女2例;年龄20~37岁,平均(28。45±5。76)岁。比较两组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肢体对称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Berg平衡量表、术后重返生活/运动人数比例及康复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9个月,平均(10。83±2。32)个月。两组术后各评分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Berg平衡量表、LS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LS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重返生活、运动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康复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改良"FIFA11+"康复方案有益于踝关节镜术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和重返运动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推荐临床中应用。

    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关节镜慢性踝关节不稳FIFA11+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