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研究

    李菊兰张华堂郑怡娟余雪平...
    40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年8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或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52 w。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使用Fi-broscan 502型弹性测量仪行肝脏硬度检测(LSM)。结果 在治疗52 w末,观察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96。7%,与对照组的93。4%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LT复常率为9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2%(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分别为(826。1±152。6)IU/mL和(194。5±33。8)I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5。3± 207。5)IU/mL 和(245。6±51。5)IU/mL,P<0。05];观察组血清 ALT、AST 和 LSM 分别为(49。6±7。3)U/L、(39。2±6。1)U/L和(9。2±2。1)k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6。9±10。7)U/L、(52。8±8。7)U/L 和(11。8±3。0)kPa,P<0。05]。结论 应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的同时能帮助改善肝功能指标,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肝硬化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扶正化瘀片肝硬度检测治疗

    基于索磷布韦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评价

    蔡峻岭苏立郝丽赵敏...
    406-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索磷布韦(SOF)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CHC-CLC)和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CHC-D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7月~2022年12月我科诊治的CHC-CLC患者39例和CHC-DLC患者23例,分别接受SOF联合维帕他韦(VEL)或在此联合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治疗12 w。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采用基因分型芯片检测HCV基因型,常规检测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计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使用Fibroscan行肝硬度检测(LSM)。结果 到治疗结束时,CHC-DLC患者死亡2例(8。7%);在生存患者中,CHC-CLC组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24)和SVR48分别为92。3%、100。0%、100。0%和100。0%,显著优于CHC-DLC组(分别为80。9%、100。0%、76。2%和66。7%,P<0。05);治疗后,两组均获得病毒学应答,但CHC-CLC组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40。6±26。3)×109/L和(36。4±1。8)g/L,均显著高于CHC-DLC组[分别为(70。5±27。0)× 109/L 和(33。4±2。7)g/L,P<0。05];CHC-CLC 组 APRI、FIB-4 和 LSM 分别为(1。1±0。4)、(3。0±1。0)和(13。8±2。0)kPa,均显著低于CHC-DLC组[分别为(1。7±0。7)、(5。1±1。7)和(26。2±2。5)kPa,P<0。05]。结论 基于SOF的DAAs治疗方案治疗CHC-CLC或CHC-DLC患者具有较为理想的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指标得到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肝硬化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索磷布韦肝纤维化治疗

    TIPS术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脊髓病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修琪张裕吴一凡董成宾...
    410-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的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肝性脊髓病(HM)的临床特征,并分析HM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4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6例接受过TIPS治疗的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访记录术后HM发生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IPS术后H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TIPS术后中位随访28(7~72)个月,发生HM者41例(7。8%),其中男性33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为50(40,71)岁;并发肝性脑病(HE)34例(82。9%)、门静脉血栓13例(31。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6例(14。6%);脊髓功能受损表现为肌力下降31例(75。6%,腱反射亢进21例(51。2%)、肌张力增高23例(56。1%)、病理征阳性22例(53。7%)、主观下肢麻木2例(4。9%)、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1例(2。4%);死亡23例;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HM患者1 a和3 a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9%和58。5%;随机选择82例未发生HM患者为对照,结果HM组年龄和MELD评分分别为(50。9±12。9)岁和(11。3±2。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0±11。3)岁和(10。1±2。1)分,P<0。05],HM组男性、脾切除术、发生HE、PT延长和血氨升高占比分别为80。5%、26。8%、82。9%、51。2%和92。2%,显著高于非HM 组的 61。0%、12。2%、47。6%、31。7%和 67。1%(P<0。05);二元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50,95%CI:1。654~3。735)、脾切除术(OR=1。840,95%CI:1。120~2。298)、血氨升高(OR=1。122,95%CI:1。054~1。605)和发生HE(OR=3。442,95%CI:2。248~6。779)是影响TIPS术后发生H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脉高压患者在接受TIPS术后有发生HM的风险,主要见于男性,了解风险因素并予以干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肝硬化门静脉脉高压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肝性脊髓病危险因素

    肝硬化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和危险因素分析

    朱春芬任春霖郭霞
    414-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性心肌病(CCM)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5月我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89例,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晚期峰速(E/A)比值,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C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89例肝硬化患者中,诊断CCM者21例(23。6%);并发CCM者LAD和IVSD分别为(38。7±4。4)mm和(11。8±1。7)mm,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分别为(35。3± 3。9)mm 和(10。0±1。5)mm,P<0。05],而 E/A 比值为(0。8±0。1),显著小于肝硬化患者[(1。3±0。2,P<0。05];并发 CCM 患者Q-T间期延长、ST-T改变和低电压发生率分别为76。2%、66。7%和28。6%,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的35。3%、30。9%和5。9%(P<0。05);并发CCM患者年龄、肝功能Child-Pugh C级、门静脉直径、血清肌酐(sCr)、PT和Hb水平与未并发CCM的肝硬化患者比,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4,95%CI=1。09~2。17)、肝功能Child-Pugh C 级(OR=2。78,95%CI=1。18~6。56)和低水平 Hb(OR=2。58,95%CI=1。29~5。14)是诱发肝硬化患者 CC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由于高动力循环状态,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CCM,而年龄大、肝功能状态差和低Hb血症可能是诱发因素,应特别注意观察和预防。

    肝硬化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危险因素

    肝细胞癌组织BCLAF1和TCF3 RN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倪裕丰倪国英杨志勇
    418-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Bcl-2相关转录因子1(BCLAF1)和T细胞因子3(TCF3)RN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62例HCC患者,均接受肝叶切除术治疗,取得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术后,随访2年。常规行病理学检查,采用qRT-PCR法检测组织BCLAF1 RNA和TCF3 RNA水平。结果 HCC患者癌组织BCLAF1 RNA和TCF3 RNA水平分别为(1。5±0。2)和(1。9±0。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0。9± 0。1)和(1。2±0。1),P<0。05];直径>3 mm癌组织BCLAF1 RNA水平为(1。7±0。3),显著高于直径≤3 mm肿瘤[(1。3± 0。2,P<0。05];有包膜侵犯的癌组织BCLAF1 RNA水平为(1。6±0。3),显著高于无包膜侵犯肿瘤[(1。4±0。2,P<0。05];中/低分化肿瘤BCLAF1 RNA和TCF3 RNA水平显著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TNM分期Ⅰ期和Ⅱ期肿瘤BCLAF1 RNA和TCF3 RNA水平显著低于Ⅲ期肿瘤(P<0。05);有微血管侵犯肿瘤BCLAF1 RNA和TCF3 RNA水平分别为(1。6±0。3)和(2。0±0。3),显著高于无微血管侵犯肿瘤[分别为(1。3±0。2)和(1。7±0。3),P<0。05];有淋巴结转移肿瘤BCLAF1 RNA和TCF3 RNA水平分别为(1。6±0。2)和(2。1±0。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别为(1。4±0。2)和(1。7±0。3),P<0。05];随访2年,62例HCC患者生存38例(61。3%);死亡患者癌组织BCLAF1 RNA和TCF3 RNA水平分别为(1。7±0。3)和(2。2±0。4),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1。4±0。2)和(1。7±0。3),P<0。05]。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BCLAF1和TCF3 RNA水平均呈上调趋势,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细胞癌Bcl-2相关转录因子1T细胞因子3病理学特征预后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LAVA增强扫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效能分析

    白萍王汉刘芮曾智萍...
    42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与高场强磁共振肝脏三维容积快速扫描(LAVA)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的效能。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4月我院诊治的160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LAVA增强扫描,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本组160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组织病理学诊断恶性病灶87例,包括肝细胞癌(HCC)79例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8例,和良性病变73例,包括肝硬化结节46例、肝结节状再生性增生(NRHL)20例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7例;CT扫描诊断恶性病灶77例和良性病灶83例,其中将5例良性肿瘤诊断为恶性肿瘤,将15例恶性肿瘤诊断为良性肿瘤,LAVA增强扫描诊断恶性病灶86例和良性病变74例,其中将3例良性肿瘤诊断为恶性肿瘤,将4例恶性肿瘤诊断为良性肿瘤;CT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7。5%、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93。2%,阳性预测值为93。5%和阴性预测值为81。9%,而LAVA增强扫描诊断则分别为95。6%、95。4%、95。9%、96。5%和94。6%,显著优于CT诊断(P<0。05)。结论 相较于多层螺旋CT扫描,磁共振LAVA增强可更为准确地判断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肝内占位性病变多层螺旋CT高场强磁共振肝脏三维容积快速扫描增强诊断

    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增强MRI胆道系统图像质量最佳翻转角探讨

    景红历媛孙小伶王丹...
    426-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胆道系统图像质量的最佳翻转角(FA)。方法 2019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患者60例,使用飞利浦Ingenia 3。0扫描仪行钊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扫描,设置翻转角分别为9°、20°、30°、45°和60°。评估不同翻转角状态下胆道系统胆道显影、伪影、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的差异。结果 在FA=45°和60°时,胆道显影评分分别为(3。4±0。9)和(3。6±1。0),均显著高于9°、20°和30°时[分别为(2。7±0。5)、(2。9±0。8)和(3。2±0。8),P<0。05],随着翻转角的增大,胆道显影评分越来越高,即图像质量越来越好;在胆道系统客观评价方面,各FA时胆囊、肝总管、胆总管信噪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FA=30°、45°和60°时,胆囊、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信噪比均显著高于FA=9°时(P<0。05);当FA=45°时,胆囊、右肝管、肝总管平均信噪比最佳,而FA=30°时左肝管和胆总管平均信噪比最佳;各FA时胆囊、肝总管、胆总管对比信噪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FA=30°、45°和60°时,胆囊、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对比信噪比均显著高于FA=9°时(P<0。05);当FA=45°时,胆囊、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平均对比信噪比最佳,而FA=30°时左肝管平均对比信噪比最佳。结论 在3T延迟成像方面,GdEOB-DTPA增强扫描肝胆管T1加权成像的最佳FA为45°,这一发现可作为临床胆道MR成像的参数设置依据,以提高胆道系统成像质量。

    肝占位性病变磁共振成像胆道系统翻转角图像质量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转移性肝癌价值研究

    梅文娟李新张昊月
    430-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相关参数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与转移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106例肝癌患者,均接受CEUS检查,记录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和上升斜率(RS)等TIC相关参数,均进行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TIC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在106例肝癌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HCC者44例(41。5%)和转移性肝癌者62例(58。5%);HCC病灶AT和PI分别为(9。1±2。2)s和(41。7±5。1)dB,均显著低于转移性肝癌病灶[分别为(13。4±2。6)s 和(45。8±5。5)dB,P<0。05],而TTP为(24。8±4。7)s,显著慢于转移性肝癌病灶[(18。9±3。4)s,P<0。05];HCC患者血清AFP水平为(226。7±37。5)ng/mL,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患者[(73。1±14。6)ng/mL,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采用AT、TTP和PI联合诊断HCC的AUC为0。89(95%CI:0。83~0。96),其敏感度(Se)和特异度(Sp)分别为70。5%和95。2%,显著优于血清AFP诊断[其AUC为0。78(95%CI:0。68~0。79),其Se和Sp分别为56。8%和78。8%,P<0。05]。结论 使用CEUS检测的TIC相关参数鉴别诊断HCC与转移性肝癌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造影剂到达时间诊断

    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TTF-1、p53、p63表达变化及其对术后生存的影响

    罗珂丁莉刘美
    434-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p53和p63表达变化及其对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HCC患者56例,均行肝内肿瘤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TTF-1、p53和p63表达。结果 HCC患者癌组织TTF-1表达阳性率为33。9%,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73。2%(P<0。05),而p53和p6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和64。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7。1%和32。1%(P<0。05);34例Ⅰ~Ⅱ期和19例高分化肿瘤患者癌组织TTF-1阳性率分别为47。1%和63。1%,显著高于22例Ⅲ~Ⅳ期和37例中/低分化者的13。6%和18。9%(P<0。05);Ⅲ~Ⅳ期肿瘤、38例有淋巴结转移、21例低分化肿瘤和22例有门静脉癌栓的HCC患者癌组织p53阳性率分别为95。4%、89。5%、100。0%和95。4%,显著高于Ⅰ~Ⅱ期肿瘤、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和无门静脉癌栓者(分别为64。7%、50。0%、59。5%和64。7%,P<0。05);Ⅲ~Ⅳ期肿瘤、有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肿瘤组织p63阳性率分别为86。4%、73。7%和85。7%,显著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和中/高分化者的50。0%、44。4%和48。7%(P<0。05);19例TTF-1阳性者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84。2%和73。3%,显著高于37例阴性者的51。4%和35。1%(P<0。05);43例p53阳性者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53。5%和39。3%,显著低于13例阴性者的92。3%和76。9%(P<0。05);36例p63阳性者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47。2%和33。3%,显著低于20例阴性者的90。0%和75。0%(P<0。05)。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TTF-1阳性表达率较低,而p53和p63阳性表达率较高,而它们都可能在HCC发病过程中起作用,并影响患者生存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细胞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p53基因p63基因生存

    影像学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闫振赵博文林国英殷和良...
    438-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影像学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指导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HCC患者63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均行肝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前根据二维影像学图片表现制定手术方案,而观察组术前采用3DVT技术三维重建肿瘤图谱,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皮质醇(Co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日分别为(190。6±44。1)min、(13。8±3。3)min、(310。5±87。2)mL和(10。8± 2。9)d,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8。3±56。9)min、(16。6±4。1)min、(399。2±96。92)mL 和(13。3±3。5)d,P<0。05];在术后 7 d,观察组血清 TBIL、ALB 和 INR 分别为(20。3±2。6)µmol/L、(38。2±3。9)g/L 和(0。9±0。1),与对照组[分别为(18。8±3。2)μmol/L、(37。6±4。4)g/L 和(0。9±0。2)]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 IL-6、Cor 和 CRP 水平分别为(106。8±19。2)pg/ml、(260。1±35。4)mmol/L 和(28。6±4。8)m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8。6±24。5)pg/ml、(291。6±40。7)mmol/L和(40。5±5。7)mg/L,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感染、胆漏和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1%(P<0。05)。结论 应用3DVT技术指导肝切除术治疗HCC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缩短手术时间和肝门阻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可能与激发的应激反应较轻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细胞癌肝叶切除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