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态增强MRI联合血清SPINK1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价值研究

    王倩文胡琳琳徐运军
    442-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MRI)联合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因子Kazal 1型(SPTINK1)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PLC)的价值.方法 2020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4例,均接受动态增强MRI扫描检查,对肝内占位性病变者行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PTINK1和甲胎蛋白水平.应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HCC的血清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20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并经穿刺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HCC)30例(14.7%);HCC组血清SPTINK1和AFP水平分别为(23.9±5.2)ng/mL和(426.5±67.0)ng/m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分别为(7.4±2.1)ng/mL和(14.4±4.3)ng/mL,P<0.05];血清 SPTINK1(OR:3.69,95%CI:1.08~12.49)和甲胎蛋白(AFP,OR:3.54,95%CI:1.04~11.98)均与HCC高度相关;以血清AFP水平大于等于360.1 ng/mL为截断点,其诊断HCC的AUC为0.80(95%CI:0.72~0.8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73%,以血清SPTINK1水平等于或大于15.6 ng/mL为截断点,其诊断HCC的AUC为0.82(95%CI:0.74~0.9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79%.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时,血清SPINK1和AFP水平升高可以帮助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应尽早进行穿刺病理学检查.

    肝细胞癌肝硬化增强磁共振成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因子Kazal1型甲胎蛋白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增强CT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师玉孟令辉王禄马
    446-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增强扫描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2020年3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376例经超声检查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检查,所有患者接受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采用kappa系数检验CT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376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良性病变149例和恶性病变227例,后者包括ICC者18例和肝细胞癌(HCC)者209例;CT增强扫描检出良性病变151例,恶性病变225例;CT扫描诊断ICC患者21例,均为单发病灶,肝左叶病灶占61.9%,病灶直径为(6.7± 1.8)cm,肿块型病灶占57.1%.肿块型动脉期主要为病灶边缘薄层轻度强化,静脉期均显示病灶边缘薄层轻度强化,延迟期均显示病灶强化加强;腔内生长型动脉期主要为肝门附近局部软组织病灶轻度强化,静脉期均显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均显示病灶缓慢持续强化;浸润型动脉期主要为肝内胆管壁轻度强化,静脉期均显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均显示病灶缓慢持续强化;在CT增强扫描检出的225例恶性病变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非ICC者208例,ICC者17例;多期CT增强扫描检出非ICC者204例,ICC者21例,其诊断ICC与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766,其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97.6%、97.3%、76.2%和99.5%.结论 多期CT增强扫描诊断ICC的准确度较高,其扫描特征对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特征诊断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与无水乙醇注射硬化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李玮健刘昕舒红艳
    450-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HC患者107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囊腔内注射聚桂醇或无水乙醇治疗,于治疗后6个月复查超声.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PDIA3)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皮质醇(Cor)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P<0.05),在随访时,观察组囊肿复发率为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P<0.05);在术后 1w,观察组血清 GP73、PDIA3 和 CHI3L1 水平分别为(23.1±3.8)pg/L、(69.2±5.6)ng/mL 和(44.9±4.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7.3±4.3)pg/L、(94.8±5.4)ng/mL 和(67.7±4.6)ng/L,P<0.05];观察组血清MPO、Cor和SAA水平分别为(121.5±18.3)U/L、(259.7±24.1)ng/L和(14.5±2.5)m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8.1±20.1)U/L、(298.6±26.3)ng/L 和(20.2±3.1)mg/L,P<0.05];在术后 1 d 和 3 d,观察组 VAS 评分分别为(3.1± 0.6)分和(2.2±0.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0.5)分和(3.2±0.4)分,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腹痛和醉酒貌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7%(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向囊腔内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HC患者可能比注射无水乙醇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能与激起机体应激反应轻有关.

    肝囊肿聚桂醇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超声引导治疗

    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患者疗效研究

    王苓入苏虹郝晓炜李娜...
    45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S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1年6~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SHC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行超声引导下PTGD术治疗,只是在对照组给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在观察组给予聚桂醇硬化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与对照组的93.9%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末,观察组囊肿体积缩小率分别为(69.1±7.3)%、(84.6±6.9)%和(92.8±3.2)%,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56.8±6.4)%、(75.3±5.7)%和(86.3±4.9)%,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两组血清TBIL、AST、ALT和AL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1周末,观察组血清Cor和SAA水平分别为(260.4±15.6)nmol/L和(13.9±2.1)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5.8±18.9)nmol/L和(18.6±2.7)mg/L,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2%(P<0.05).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SHC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缩小囊肿体积,缓解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单纯性肝囊肿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超声引导聚桂醇治疗

    非肥胖人群胆结石检出率与危险因素分析

    师阿盟何鑫王莹姜珏...
    458-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非肥胖体检人群胆结石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体检的非肥胖人群(BMI≤24 kg/m2),行腹部超声和血生化检测.结果 2021年度参加体检人群66221例,超重人群31427例,发现胆结石1591例(5.1%),有胆囊切除术862例(2.7%),非肥胖人群34794例,发现胆结石1309例(3.8%),胆囊切除术657例(1.9%),两组差异显著(P<0.001);非肥胖胆结石患者女性、年龄大、高 BMI 占比高,SBP、DBP、FBG、TG、TC、LDL-C、UA、ALT、AST、ALP、GGT、TBIL 水平和合并脂肪肝者更高(P<0.00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女性、BMI、FBG、GGT和脂肪肝是非肥胖人群胆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则为保护性因素(P<0.001);非肥胖胆结石患者女性占65.0%,≥45岁者占62.4%,高SBP占32.7%,低HDL-C占29.4%、高 LDL-C 占 27.3%、高 TG 占 24.6%、高 DBP 占 21.3%、高 TC 占 21.3%、高 FBG 占 19.6%、脂肪肝占 16.8%和高UA占16.0%.结论 非肥胖人群胆结石检出率显著低于超重人群,但这些人群中的女性、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和合并脂肪肝者仍可存在胆结石,需要注意监测和防治.

    胆结石非肥胖流行率体检危险因素

    环泊酚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镇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麻醉效果研究

    解飞胡艳丽周海徐夏...
    462-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环泊酚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镇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2023年2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9例胆囊结石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两组均接受LC治疗.在手术时,给予对照组环泊酚麻醉镇痛,给予观察组环泊酚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麻醉镇痛.此后,均采用吸入麻醉.在插管前(T0)和拔管后10 min(T2)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法和Ramsay镇静量表评估麻醉效果.在T0、插管后10 min(T1)和T2时,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在T2时,观察组VAS和Ramsay评分分别为(3.5±0.3)分和(2.7± 0.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0.4)分和(3.3±0.5)分,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12.4± 2.7)min 和(16.2±2.9)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6.8±3.3)min 和(19.7±3.8)min,P<0.05];在 T1 时,观察组 SBP、DBP 和HR 分别为(118.7±8.6)mmHg、(71.0±6.3)mmHg 和(78.8±7.4)次/min,显著低于或慢于对照组[分别为(124.1±9.3)mmHg、(74.6±6.5)mmHg 和(82.6±6.7)次/min,P<0.05];在T2 时,观察组 SBP、DBP 和 HR 分别为(121.4±10.5)mmHg、(76.6±5.9)mmHg 和(76.2±6.7)次/min,显著低于或慢于对照组[分别为(127.6±10.2)mmHg、(81.6±6.1)mmHg 和(80.8±8.6)次/min,P<0.05];在术后 3 d,观察组血清 IL-1β、IL-6 和 TNF-α 水平分别为(41.3±7.1)pg/mL、(108.9± 20.5)pg/mL 和(14.7±2.7)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6.9±8.4)pg/mL、(122.8±24.7)pg/mL 和(19.2±3.9)pg/mL,P<0.05].结论 应用环泊酚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镇痛能够减轻接受LC手术患者疼痛,为手术展开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条件,可能与抑制了机体应激反应有关.

    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环泊酚右美托咪定细胞因子镇痛

    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对术式选择的指导意义分析

    陈爱娥彭向前陈利娜
    46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指导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GCS)患者术式选择的价值.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GCS患者10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根据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显示情况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果 104例GCS患者胆囊管显示率和显示评分分别为90.4%和(1.5±0.2)分,其中11例走行变异,包括2例低位胆囊管、3例右迷走胆管形成和6例高位胆囊管,胆囊动脉显示率和显示评分分别为94.2%和(1.8±0.2)分,其中13例走行变异,包括4例Ⅰ b型、2例Ⅱ a型和7例Ⅱ b型;16例无法明确胆囊三角区患者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对其余88例患者均行LC术,结果L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36.4± 7.8)mL、(46.7±8.3)min和(6.3±1.1)d,显著少于或短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分别为(50.6±8.4)mL、(73.5±9.6)min和(8.9±1.5)d,P<0.05];LC组术后切口感染、胆道出血和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的25.0%(P<0.05).结论 术前MSCT检查能显示GCS患者胆囊三角情况,指导术式选择,能更精准地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胆囊结石胆囊炎多层螺旋CT胆囊切除术诊断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相关肝纤维化1例报告

    孙超段晓燕葛文松范建高...
    470-472页

    结缔组织病肝纤维化

    经肝动脉输液泵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马瑞东罗诗樵
    473-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约有50%结直肠癌最终会发生肝转移,肝转移已经成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肝动脉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和化疗效果,植入式输液泵可更简便地为患者提供长期灌注化疗.经肝动脉输液泵灌注化疗在术前转化降期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降低术后复发率.经肝动脉输液泵氟脲苷化疗可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二、三线治疗方案,联合全身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可为患者带来较好的生存获益.本文综述了经肝动脉输液泵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肝转移癌结直肠癌肝动脉输液泵灌注化疗氟脲苷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现状与展望

    徐旭施漪雯范建高
    47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豆状核变性(HLD)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内铜转运功能障碍,从而引起铜过度蓄积在各器官而导致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HLD患者的预后,减少残疾和早期死亡.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低铜饮食、药物治疗和肝移植.但低铜饮食并不能显著减少肠道上皮细胞铜吸收量且过度限制会造成正常组织细胞营养吸收障碍.现有的药物治疗方案经常面临患者依从性差、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等问题.肝移植的开展常因供体器官的短缺和终身免疫抑制治疗的需求而受限,而新疗法,如新型药物制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给HLD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肝豆状核变性低铜饮食药物治疗肝移植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