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化工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化工应用
石油化工应用

周彤

月刊

1673-5285

nxsyhg@vip.163.com

0951-5016467

750002

宁夏银川市凤凰北街172号

石油化工应用/Journ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ppli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化类综合性科技期刊,办刊宗旨是为石油化工行业的科研人员开展技术交流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新的科学技术新资讯,掌握国内外科技研发新动态,读者对象为石化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及一切有关于石化发展的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石峁含水气藏排水采气新工艺试验进展

    王宪文田伟贾友亮龚航飞...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石峁气田是长庆气区上产稳产的战略接替新区,对深化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苏里格、神木等致密砂岩气藏相比,青石峁气田构造复杂、埋藏深(平均埋深 4 200m)、储层薄、含气性差、单井产量低、水气比高.前期形成的柱塞气举、泡沫排水等主体排水采气技术对该类气井适用性差,平均措施有效率不足 50%.针对青石峁含水气藏常规排水采气措施有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气动射流强排、分级接力式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新工艺试验,拓展了技术路线,满足不同水气比气井的效益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青石峁气田排水采气柱塞气举射流泵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页岩气储层表观渗透率预测模型研究

    曹鑫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气储层表观渗透率的准确预测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由于其复杂的孔隙结构和气体分子在多尺度上的输运行为,传统宏观渗透率模型难以应对这种复杂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融合了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宏观流体力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多尺度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探讨气体分子在纳米孔隙中的扩散、吸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揭示了微观尺度的输运机制.基于模拟得到的气体分子扩散系数、吸附量和平均自由程等关键参数,本研究建立了一个修正的表观渗透率模型,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气体在实际储层条件下的宏观流动行为.此外,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与适用性.最终,该模型为页岩气的有效开发和产能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为复杂孔隙介质中的气体输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页岩气开发多尺度表观渗透率预测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南海东部气井产能预测

    汪毅王亚会唐圣来洪舒娜...
    61-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海东部气田群水下井口气井占比高,气井产能测试成本高、难度大、测试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基于南海东部气田 33 口气井的实际数据,利用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优化的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南海东部气井产能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及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气井产能平均相对误差为 36.8%,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降低至 4.7%.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更接近实际测试值,预测的相对误差更小,为南海东部气井产能预测提供了一个高效可行的方法,研究结果对指导气井配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气井产能预测遗传算法神经网络

    隔上采下井热洗油套联通开关阀应用效果分析

    王聪陈伟金心岫段亚鑫...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隔采井无法进行热洗清蜡的问题.为此研发一款油套联通开关阀,该油套联通开关阀能够在洗井时打开油套通道实现热洗循环;非热洗状态则复位,循环关闭,防止井筒流体进入油套环空,降低油井产能,而且此工具直径小于套管内径便于后期处理井筒,避免造成大修井.

    油套联通热洗清蜡隔采井

    鄂尔多斯盆地延113井区山西组沉积微相研究

    孙萌思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延 113 井区山西组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粒度分析、沉积层理等相标志特征,开展了延 113 井区山西组沉积微相类型、特征及沉积相展布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两种沉积微相.山 2段水下分流河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河道宽广,分布范围大.山 1 段海平面大幅下降,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向南进一步延伸,四条主河道由北往南全区贯通,且河道向南变窄分叉,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是研究区的主要储集相带.

    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相标志

    长6特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定量化研究

    高卓林刘成何甜张道亮...
    74-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钻井、测井、生产开发数据,将区内的小层、砂体、油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对油层进行精细识别,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区低幅度构造发育程度、沉积相的发育稳定程度、储层性质的变化程度与油层单井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单井平均原始地质储量、单井平均剩余油饱和度、单井平均采出程度、单井平均产量、变异系数等相关地质开发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统计.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组合单元的变化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差值达到 1.12%,差值率达到 17.1%,单井平均累产差值达到 17.3 t,差值率达到 0.7%;沉积相变化的快慢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差值达到 0.80%,差值率达到 13.7%,单井平均累产差值达到 544.3 t,差值率达到 23.3%;储层性质变化的快慢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差值达到 1.83%,差值率达到 29.5%,单井平均累产差值达到 670.4 t,差值率达到 26.3%;开发过程中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经过多年开发的变化率,构造的影响差值变化率为 0.48%,沉积的影响差值变化率为 1.00%,储层性质的影响差值变化率为 1.46%.综上分析,储层性质的变化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次为沉积发育变化,最后为构造的变化.

    长6油藏剩余油定量研究主控因素子长油区

    苏北盆地阜二段页岩储层力学特征评价

    殷玉平金智荣杲春何雷宇...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认识苏北盆地阜二段页岩储层力学特征、可压性、裂缝延伸规律,以HY1 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物成分分析、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实验,为区块可压性评价和压裂工艺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表明,高邮凹陷阜二段以方解石(23.9%)、石英(22.7%)和黏土矿物(21.3%)为主.平均脆性指数 58.6,页 1~2 小层平均脆性指数69.7,页3 小层平均脆性指数 57.9,页 4~5 小层平均脆性指数 48.4;高邮凹陷阜二段岩心平均泊松比为 0.183、平均杨氏模量为15 469.6 MPa.应力应变曲线表明,阜二段岩心主要表现出弹性特征;高邮凹陷阜二段垂向应力(81.00~83.00 MPa)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60.00~64.00 MPa)最小、最大水平主应力(73.00~76.00 MPa)居中,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43.76E;阜二段矿物脆性相对较高,脆性指数较高,平均应力差异系数 0.2,可形成一定分支缝,有利于形成复杂裂缝.

    矿物成分三轴应力力学参数地应力

    泥纹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开发潜力研究

    胥中义刘彦哲贺彤彤袁方...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沉积盆地,面对后续资源开发瓶颈,在陕北油区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理念,深化成藏机理研究,开展甜点优选,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钻井、压裂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油藏的勘探精度和开发效率,长 73 泥纹型页岩油在陕北姬塬、吴起油田实现了突破,开发效果好,对后续资源接替以及其他类似非常规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意义巨大.

    泥纹型页岩油甜点优选精细压裂

    油井智能间开系统原理及应用效果评价

    金心岫秦杨
    89-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智能间抽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重点分析了其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此研究基于云计算间开技术,从技术架构和现场应用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文中详细介绍了间开系统硬件和软件组件的整合,强调了实时数据传输到云平台以高效控制油井作业的重要性.长庆油田的应用案例表明,基于物联网的、具有长庆特色的间开技术模式,在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响应国家达到"双碳"目标.本研究不仅展示了该技术的实际效益,实现由人工向智能转型,并在各大油田规模推广应用.

    油井云计算智能间抽RTU技术原理应用效果

    钒磷铁渣在酸性氧化体系中的浸钒工艺研究

    赖增哲马萍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钒磷铁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盐酸-过硫酸钠为浸出体系,研究酸浸提钒工艺技术.探索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盐酸浓度、过硫酸钠用量、样品粒度和液固比等对钒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 95℃、浸出时间 22 h、盐酸浓度25%、过硫酸钠用量6.4 g/g、样品粒度 200 目、液固比 10∶1、搅拌速度 400 r/min的较佳条件下,钒浸出率达到 87.36%.

    钒磷铁渣氧化酸浸钒的浸出率过硫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