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李金昌

月刊

1000-2154

zazhishe@mail.zjgsu.edu.cn

0571-28877503;28877505

310018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商业经济与管理》(月刊)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理论和实践,贴近市场,深入实际,服务企业,力求以鲜明的特色和扎实的内容参与经济改革,指导工商企业发展。本刊主要栏目有:流通经济、市场研究、营销策略、经济理论、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外贸经济、金融证券、财务会计、商法研究、国外商业、旅游经济、商业文化、本刊特稿等栏目,每期大16开本,64页。《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装帧设计美观大方、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2000年连续第三次被权威部门评为中国经济学类核心期刊、商业经济物资经济类核心期刊;1999年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后,又于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再次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atabase)统计源期刊。多年以来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中保持有较高的转载率,其中2001年度转载率列全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6位,商业经济类207种期刊第3位,商业企业管理类111种刊物中列第4位。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新加坡等20个国家,发行面广、读者量大,自1981年创刊以来,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渠道多元化、跨渠道冲突与渠道内冲突: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

    卢亭宇庄贵军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开放系统理论为基础,讨论制造商采用多元化的渠道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渠道冲突的作用,以及市场化水平对渠道多元化与跨渠道冲突、渠道内冲突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从中国制造商一方收集520份调查数据,引入市场化指数二手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检验假设.文章的数据检验结果发现:第一,制造商采用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会导致制造商内部各条渠道之间产生冲突,也会加剧制造商与同一条渠道内合作经销商之间的冲突;第二,制造商采用多元化渠道通过加剧与同一条渠道中经销商之间的渠道内冲突,进而降低企业绩效;第三,市场化水平会弱化渠道多元化对跨渠道冲突的正向影响.文章最后从理论贡献、实际应用和研究不足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渠道多元化跨渠道冲突渠道内冲突市场化水平企业绩效

    企业社交媒体行为对网络嵌入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

    丰超陈慧杨强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文章探究企业社交媒体行为对网络嵌入治理的影响,即制造商企业不同社交媒体行为如何促进网络嵌入治理以及合作伙伴网络结构嵌入特点能否强化上述关系.文章以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合作关系为研究情境,从制造商角度收集308份问卷,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任务交互行为和关系交互行为均正向影响网络嵌入治理;经销商网络密度增强社交媒体任务交互行为对网络嵌入治理的正向影响,而与文章预期相反的是,经销商网络中心性无法增强社交媒体关系交互行为对网络嵌入治理的正向影响.文章丰富了跨组织关系管理领域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的讨论,并从社会网络层面关注跨组织关系治理问题,为企业寻求和建立一条新的跨组织关系治理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营销渠道企业社交媒体行为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网络嵌入治理

    社交媒体策略如何推动企业实现价值创新?

    周茵杨伟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企业的价值创新提供了一条快速高效的新路径,但对于社交媒体策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价值创新的实证研究仍然匮乏.因此文章基于资源基础观和服务主导逻辑,构建了"社交媒体策略—合作伙伴链接—价值创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40家渠道企业及其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企业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策略(主动呈现和社交媒体响应)及二者的交互对企业的价值创新均有正向影响;合作伙伴链接部分中介主动呈现、社交媒体响应对价值创新的正向直接关系,完全中介主动呈现与社交媒体响应对价值创新的正向交互作用.文章对企业有效实施社交媒体策略以推动价值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实现价值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社交媒体策略主动呈现社交媒体响应合作伙伴链接价值创新

    后疫情时代的员工情绪耗竭与主观幸福感——基于原生家庭视角

    陈慧刘洁王小华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疫情时代员工的心理健康成为工作场所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形成机理.基于印记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具体探讨原生家庭沟通模式对员工主观幸福感和情绪耗竭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通过对173名员工的多时点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主观幸福感,负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对心理资本的正向影响;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心理资本在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与员工主观幸福感、情绪耗竭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水平越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越强.文章拓展了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在选人用人的层面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原生家庭沟通模式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情绪耗竭

    族群经济对多元族群社区治理的影响:理论依据与机制分析

    董晓晨易开刚项玲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族群社区治理是当前最具前沿性、挑战性和国际意义的社区治理研究内容,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以往研究主要聚焦社区治理对族群经济的影响,鲜少研究族群经济对社区治理的影响.文章以义乌阿拉伯族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将族群经济作为解析与洞察社区组织结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文化融合以及社区政策环境的独特变量.研究发现,义乌族群经济的发展为群际接触创造了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以及权威支持四大条件,激发了多元族群社区管理的创新改革,形成了"多元共治、以外治外、文化互嵌、制度保障"的多元族群社区治理体系.义乌多元族群社区治理为优化我国移民政策、管理外籍商业活动和治理多元族群社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族群经济多元族群社区治理义乌阿拉伯族群

    大数据建设赋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张明斗李学思
    6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拓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进而强化其作用价值,成为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话题.为此,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数据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且经过反事实检验、安慰剂检验、随机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可靠;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级市、区位优势较好、金融结构指数高的城市组别中,大数据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效果;机制分析表明,大数据建设通过金融科技进步效应以及信任强化效应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文章揭示了大数据建设赋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案提供经验参照.

    大数据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进步效应信任强化效应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数据资产"确权"的三重维度

    杨东高一乘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数据资源化到数据资产化的跨越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数据资产化为数据流通拓宽了渠道,通过明晰数据产权边界和降低数据交易成本的方式优化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数据资产既具有资产的普遍性,也具有数据要素的特殊性,重新明确企业数据资产的定义是实现数据价值的应有之义."创设-控制-交易"三重维度分别是指通过数据登记、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等方式创设数据产权,通过政策拟制"动态控制"降低企业数据交易成本,通过优化数据收益分配制度促进企业数据流通正向循环.三重维度弥合不同领域内数据规则之间的鸿沟,确保数据政策的一致性,继而破除数据交易的桎梏,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数据资产新质生产力数据二十条产权理论共票

    "穿透式监管"的适用与限制:金融工具、系统性风险与监管边界

    郑彧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融资为唯一诉求的市场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及产品的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一种以"监管套利"为主的演进特点,由此始终遭遇"合理"与"不合理"的非议与挑战.就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特点而言,在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名义下越来越强调对于金融主体或者金融行为的"穿透式监管".然而如果无视金融工具自身的特性及由其所决定的金融监管应有的边界,对于金融工具的任意"穿透"可能不仅无益于有效监管的总体目标,还会扼杀金融市场按其自有规律前行的动力和基础.总体而言,金融监管的"穿透"只应是一种实现功能监管的辅助工具而非主要手段,更加科学的方式是在对"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进行区分识别的基础上实现"和而不同"的功能监管.

    金融工具穿透式监管系统性风险功能监管

    《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宣部首批哲社期刊重点专栏"现代商贸流通"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