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科技
交通科技

张谢东

双月刊

1671-7570

jtkjxx@263.net

027-86551251

430063

武汉市武昌和平大道1178号

交通科技/Journal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办,由交通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期刊。《交通科技》遵循“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水陆运输并举,路桥、航道建设兼顾,为交通运输全行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全面、具体地反映交通动态、技术经验、科研成果,多视角地介绍国外交通科技、先进技术,全方位地传递交通待业产品的开发与市场信息。《交通科技》面向交通全行业服务,刊载的内容有: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综合运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收费数据融合的高速公路车辆行驶路径重构方法

    牟星翰顾保南胡小文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提出一种融合收费站交易数据和门架检测数据的高速公路车辆行驶路径重构方法,通过分析车辆出行的平(高)峰时段,采用基于广度优先(BFS)的有效路径搜索算法获取备选路径集,进而对车辆行驶路径进行重构.以某省的高速公路网络为例,采用某工作日的收费系统数据对检测车辆的路径进行重构.结果表明,该方法使数据集中路径完整的出行的占比达到 91.08%.

    收费数据融合行驶路径重构广度优先有效路径搜索备选路径集

    基于模糊逻辑的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研究

    吴云川李太峰田毕江熊昌安...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事故预测中变量及变量关系之间的模糊性,引入模糊逻辑方法,建立基于模糊逻辑的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收集云南省某典型山区高速公路的道路几何线形和交通事故等数据,按道路是否位于山阴面进行分类,提出能表征特殊节点和不良天气影响程度的显著变量;将变量划分为 5 个模糊集合,并采用三角形、梯形隶属函数将变量模糊化,训练得到 693 条有效模糊控制规则,按照模糊推理机制对模型进行推理,反模糊化后得到精确的事故预测结果.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 90.2,0.88 次/km,11%,预测精度较高且适用于同类型的山区高速公路.因此,利用模糊逻辑对山区高速进行事故预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移植性.

    交通安全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模糊逻辑可移植性

    基于间接拉伸试验的沥青-集料界面黏结性研究

    吕长江何勇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沥青-集料界面黏结性能,选取 70 号基质沥青及 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老化、水分条件下进行间接拉伸试验,通过分析其峰值力、断裂能、开裂容忍指数(CT)来表征沥青与集料间的黏结性,揭示各影响因素对沥青-集料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峰值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断裂能及 CT 指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在本质上改变了沥青的黏弹性质,从而使得沥青与集料的界面黏结性能发生显著改变.随着老化程度的加剧,沥青混合料峰值力增大而断裂能、CT指数降低,在长期老化条件下,70 号基质沥青与 SBS改性沥青的峰值力分别增长 31.1%,15.4%,而断裂能分别减少 27.6%,19.1%,老化作用提升了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强度,但抗裂性及延展性遭到削弱.长期高温浸水处理后,沥青混合料的峰值力、断裂能、CT 指数均发生显著下降,在高温浸水 4d后,70 号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峰值力分别下降 48.2%,33.1%,CT指数分别降低 67.7%,32.5%,水分侵入沥青-集料界面造成了沥青膜的剥离,严重影响沥青-集料界面的黏结性.

    道路工程沥青-集料间接拉伸试验黏结性能

    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及其单轴贯入离散元模拟

    范亮平陈远播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沥青混合料单轴贯入试验的细微观机理和力学性能,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构建沥青混合料真实二维竖向截面离散元模型,结合沥青混合料集料均匀性指标,模拟集料竖向分布状态对沥青混合料单轴贯入试验影响,并用室内实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离散元可以模拟沥青混合料单轴贯入试验,可从微细观角度探究其贯入机理和力学性能;沥青混合料单轴贯入强度受加载速率影响很大,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强度得到显著提升;集料竖向分布状态与沥青混合料单轴贯入试验强度的变异性正相关,集料竖向分布状态较好的沥青混合料,其单轴贯入强度的变异性较小,反之亦然.

    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单轴贯入试验离散元

    温拌高黏沥青黏结愈合性能研究

    王淼厉彦君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以 Sasobit、Evotherm、waste cooking oil(WCO)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温拌剂对成品高黏沥青的黏结愈合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进行振荡测试以掌握温拌高黏沥青的基本流变特性;采用多次破坏-愈合的胶结料黏结强度(BBS)试验评价温拌高黏沥青的黏结愈合性能(内聚愈合和黏附愈合);计算复数模量与黏结愈合的相关性,以期用复数模量解释和评价黏结愈合性能.结果表明,Sasobit 的加入减弱了沥青的内聚愈合和沥青-集料的黏附愈合性能;Evotherm和 WCO的加入有利于增强内聚愈合和黏附愈合性能;复数模量与黏结愈合性能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R2>0.7),复数模量的增强不利于黏结愈合性能;初始黏结强度不高并不代表黏结愈合强度差,因此不仅应关注沥青的初始黏结强度,也应关注多次愈合循环后的黏结愈合强度.

    道路工程温拌沥青复数模量内聚愈合黏附愈合

    SBS/SBR复合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及其路用性能研究

    毛成彭俊文唐浪辉史保浩...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强乳化沥青作为微表处罩面黏结材料的应用性能,文中通过研究 SBS 胶乳对 SBR乳化沥青进行改性,旨在提高微表处罩面的高温和耐磨耗性能.采用 3 大指标及弹性恢复试验评估 SBS胶乳改性后的 SBR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基本性能.通过 25℃拉拔试验、60℃黏度试验评估改性沥青与混合料之间的黏附性能及高温抗变形能力并对复合改性后的乳化沥青进行微表处罩面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SBS/SBR复合改性乳化沥青可以改善沥青的黏结力和高温抗变形性能,改性后的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耐磨耗和高温抗车辙性能也得到了明显增强.这表明 SBS胶乳可以改善微表处罩面的高温性能和耐久性.

    微表处SBS胶乳复合改性耐磨耗

    废玻璃粉对泡沫混凝土力学及热工性能影响分析

    张力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以泡沫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物理力学实验及热工试验,分析废弃玻璃粉在0%~50%的河砂替代率下,泡沫混凝土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及热工性能.结果表明,玻璃粉掺量为 30%时,泡沫混凝土的可加工性最好,泡沫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也随着玻璃粉掺量的不断增加而提高,最高分别增加 58%,29%;玻璃粉的加入能够显著改善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玻璃粉最佳掺量为 20%,泡沫混凝土的平均抗压强度提高 17%,劈裂强度提高 38%,抗弯强度提高30%;当掺量为 20%时,超声波脉冲速度略有提高,而当掺量更高时超声波脉冲速度下降;玻璃粉的加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泡沫混凝土的热工性能.

    废玻璃粉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热工性能

    陶瓷废料基绿色UHPGC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分析

    彭晓川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高性能混凝土 UHPC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基于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考虑,对于以陶瓷废料代替细骨料的超高性能地聚合物混凝土 UHPGC 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仍有待深入研究.文中设计制备了 12 种不同配合比的 UHPGC试样,通过开展力学性能测试及耐高温测试,分析陶瓷颗粒、钢纤维掺量对 UHPGC 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HPGC 的流动度和流动直径随着细集料中陶瓷废料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高掺量陶瓷颗粒会缩短 UHPGC的凝结时间;UHPGC的抗压性能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提高,添加陶瓷颗粒一定程度上会降低 UHPGC的抗压性能,陶瓷颗粒含量 22.5%的试样抗压强度降低了 22.88%;利用陶瓷颗粒制备能够制备56d强度超过 120 MPa的 UHPGC,同时保留混凝土的基本特性;含有细陶瓷骨料的 UHPGC 试样在 600℃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残余抗压强度;UHPGC混合料在 700℃下具有热稳定性结构,而掺有陶瓷颗粒的混合料在 600℃下具有稳定性.

    陶瓷废料超高性能地聚合物混凝土力学性能耐热性能

    洋麻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渗透及抗腐蚀性能研究

    孙本佳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凝土中掺加纤维能够改善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拉伸性能,添加天然纤维替代合成纤维更符合低碳环保理念,而洋麻纤维便是其中之一.文中以地聚合物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物理力学实验及吸水性试验,分析洋麻纤维对地聚合物混凝土吸水性、孔隙率、抗氯离子渗透,以及抗腐蚀的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洋麻纤维长度和含量不断增加,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吸水率、孔隙度,以及吸附性也随之提高;0.75%,1.0%纤维含量和 20,30 mm 条件下洋麻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抗水渗透能力较好,比普通地聚合物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深度减少 20%~25%;洋麻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在硫酸盐和酸性环境中表现出抗硫酸盐和酸性侵蚀能力,但当将纤维含量为 1.5%、长度40 mm时候,抗酸性能力有所降低.

    洋麻纤维地聚合物复合材料耐久性耐酸性

    《交通科技》投稿须知

    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