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

李天来

双月刊

1000-1700

syndxb@126.com

024-88487082;024-88487083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and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生物学、林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弓形虫组蛋白乙酰转移酶MYST-A对虫体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影响

    姜宁程昶尹德琦张义伟...
    257-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弓形虫组蛋白乙酰转移酶MYST-A对弓形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影响,在弓形虫ToxoDB数据库获取基因全长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大量纯化His标签重组蛋白质,免疫实验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纯化.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用不同浓度的抗体作用于弓形虫并提取全虫蛋白,进行Western-blot验证,分析其是否对虫体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产生影响.ALP2a蛋白质是组成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MYST-A与ALP2a可能形成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物共同参与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拟通过分子互作实验验证两者是否发生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纯化重组蛋白质His-MYST-A.His-MYST-A免疫小鼠以及兔子,并获得了特异性多克隆抗体.IFA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胞内的虫体中和游离速殖子中,弓形虫MYST-A均在虫体细胞质内广泛分布.MYST-A对弓形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泛素化、单甲基/二甲基化、丙二酰化、琥珀酰化的修饰水平均增强(尤其是55 kDa处),说明该蛋白质起负调控作用.分子互作实验验证MYST-A与ALP2a两者发生相互作用.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弓形虫组蛋白乙酰转移酶MYST-A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调控作用,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对了解弓形虫的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致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新型弓形虫疫苗研制及药物靶标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弓形虫MYST-A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辽宁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遗传改良

    梁子聪赵伟李佳宜齐年华...
    26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辽宁省未来大豆性状的改良方向,选取辽宁省不同年代育成的146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置为15万株·hm-2,综合分析不同年代间大豆品种的茎秆强度、叶柄夹角、成熟期的株型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大豆鼓粒期上、中、下层叶柄夹角均逐渐减小,在2020年代均达到最小;而茎秆强度显著增加,在2020年代达到251.49 N.在成熟期株高、植株重量平衡点高度和底荚高度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演替呈显著下降趋势,均在2020年代达到最小.但主茎节数、主茎粗和分枝数变化不显著.随着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籽粒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20年代育成品种达到3 319.63 kg·hm-2.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呈上升趋势,百粒重变化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底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6和-0.249,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9.通径分析表明:株高、底荚高度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241,-0.304,0.228.综上可知,辽宁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偏重选育株型紧凑株高适宜、底荚高度较低和单株粒数较多的稳产型大豆品种.

    大豆株型农艺性状产量遗传改良

    不同百合食药用功能指标检测分析

    杨迎东王伟东张睿琪冯秀丽...
    276-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合(Lilium spp.)是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 L.)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的统称,是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含有多糖、甾体皂苷等生物活性物质和淀粉、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具有抗癌、抗氧化、抗抑郁、止咳等多种药理功能.受品种少、种源退化、重茬障碍等因素制约,现有食药用百合产能无法满足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开发新的品种.选择百合原生种、药用百合杂交后代和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检测百合鳞茎多糖、总皂苷、总酚、黄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生物活性成分和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淀粉、游离氨基酸、粗蛋白、总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以卷丹和兰州百合为对照,开展百合食药用指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大花卷丹多糖含量达到281.58 mg·g-1Dw,多项指标优于或接近卷丹和兰州百合,具有开发成食药用百合新品种的潜力;卷丹杂交后代辽宁晨曦多糖含量244.97 mg·g-1Dw,粗蛋白含量130.94 mg·g-1Dw,适合作为提取百合多糖和加工高蛋白食品的原料;栽培品种穿梭和伯格菲的淀粉、可溶性糖、膳食纤维含量等单项指标较为突出,适合作为提取单类营养物质的原料;凌源产兰州百合与大连产兰州百合5项指标差异极显著,可见产地环境条件能够对百合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百合食用药用检测分析

    不同原料来源及热解温度下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理化性质差异研究

    罗庆寇力月魏忠平吴慧秋...
    285-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业废弃物因其具有环境友好、分布广泛等特点,被视为理想的生物炭制备原料.为实现林业废弃物的多级利用,充分发挥其可再生特点,分别以银中杨树叶、樟子松树叶、银中杨树枝以及樟子松树枝为原材料,于300,500,700℃厌氧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多晶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生物炭进行表征,从而探究不同原料来源及热解温度对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为林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生物炭的pH值均为碱性.随着热解温度升高,4种生物炭的变化规律一致,均为平均孔径减小、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增大.生物炭表面的酸性含氧官能团(-OH、C-OOH、O=C-O及-COOR)的总量也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生物炭芳香程度增加,极性和亲水性降低.叶类生物炭具有较高的灰分含量和CaCO3含量;而枝类生物炭具有更高的芳香程度、疏水性以及较弱的极性.银中杨生物炭表面具有丰富的C-C,比樟子松生物炭的芳香程度高.因此,原料来源及热解温度对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

    生物炭林业废弃物理化性质原料来源热解温度

    两种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研究

    周会萍姜金矜黄艳丽庄静静...
    298-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乔木和灌木两种生活型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物叶性状及其变异特征,揭示两种生活型木本植物的适应机理.以新乡市16种木本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白蜡(Fraxinus chinensis)、玉兰(Magnolia denudata)、银杏(Ginkgo bilob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紫荆(Cercis chinensi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和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为试材,对其叶面积(leaf area,LA)、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鲜重(fresh leaf weight,FW)、叶干重(dry leaf weight,DW)、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Chl)和叶含水率(leaf moisture content,LWC)这8种叶功能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8种叶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乔木树种的叶鲜重(90.13%)、叶干重(86.36%)和叶面积(95.13%)呈强变异,叶干物质含量(18.79%)和叶含水率(12.81%)属于弱变异;灌木树种的比叶面积(54.03%)、叶鲜重(60.17%)和叶面积(62.17%)属于强变异;叶含水率(14.60%)属于弱变异.叶功能性状间关系密切,乔木树种的叶面积与叶鲜重和叶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比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灌木树种的叶面积与叶鲜重、叶干重、比叶面积和叶含水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8种叶功能性状指标中,叶鲜重、叶干重、叶绿素含量贡献率最大,可作为木本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乔木树种的大多叶功能性状的稳定性和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灌木植物相比较弱,乔木树种为适应生态环境,在生存机制上做出的调整程度大于灌木树种.

    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

    沈阳典型粳稻种植区稻田土壤ARGs和MGEs污染分布特征分析

    张珣黎馨月高雨竹
    306-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与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的污染问题,在学术界已引发广泛关注.为研究沈阳市粳稻种植区稻田土壤中ARGs与MGEs的存在和相关性,并探讨其对土壤-植物系统的潜在影响,通过采集沈阳市辽中区、新民市、沈北新区和苏家屯区的粳稻种植区域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qPCR技术,对285个ARGs、10个MG-Es和一个16S rRNA基因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的稻田土壤中共检测到273种ARGs和MGEs,且种类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RGs与MGEs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在不同地区间有所差异.多种ARGs与MGEs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部分ARGs[tet(32)等]与MGEs(tnpA-01等)存在及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表明在土壤中MGEs对ARGs迁移和扩散起到促进作用.4个采样区根际土中ARGs和MGEs的总相对丰度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这进一步凸显根际环境在ARGs和MGEs分布中的重要性.此外,还发现在不同地区的稻田土壤中,抗生素失活机制在ARGs中占据主导地位.综上所述,试验结果为深入了解东北水稻种植区稻田土壤中ARGs的污染现状及其潜在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认识农田土壤中ARGs和MGEs的分布与迁移规律,还为制定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粳稻稻田土壤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

    柞蚕胚胎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及其遗传

    焦阳姜晓旭吴艳钟亮...
    316-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柞蚕胚胎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及其遗传规律,对试验群体辽蚕527及5个亲本10个F1组合的柞蚕受精卵采取43℃以上的高温胁迫.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积温在5~10℃时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最弱,而有效积温在20℃时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最强.高温胁迫对胚胎生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降低.高温胁迫也会延长胚胎的发育时期,并且对孵化整齐度产生重要影响,使孵化时间延长.不同品种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辽蚕527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最强,小白蚕的耐受性最弱.遗传分析表明:柞蚕胚胎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受4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效应明显,其遗传率为91.97%,而微效多基因对其影响较小,遗传率仅为5.77%.综上,通过杂交后代胚胎对高温胁迫耐受性进行早期选择,可以选育出对高温胁迫耐受性强的柞蚕品种.

    柞蚕卵胚胎高温胁迫耐受性遗传

    福建烟区不同含水率红壤离散元参数标定

    郑文鑫刘昊陈献勇钱勤智...
    323-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不同含水率下红壤的离散元参数模型,探讨适用于不同含水率红壤的标定方法.首先,利用圆筒提升法对不同含水率的红壤进行物理试验,测定其堆积角,建立含水率与堆积角的回归方程;其次,采用EDEM离散元软件,模拟不同含水率红壤的堆积角;再次,以堆积角为响应值,运用Plackett-Burman试验从10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显著因素,并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其最优区间;最后,使用Box-Behnken试验建立堆积角与显著因素的二次回归模型,从而得到含水率与离散元参数的关系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采用朗氏法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立了10%~35%范围内红壤含水率—堆积角模型,模型相关系数为0.992.显著因素及其最优区间:红壤剪切模量为4.6~8.2 MPa、红壤—红壤静摩擦系数为0.52~0.84、动摩擦系数为0.13~0.29.红壤堆积角—离散元参数的关系模型p值为0.002,仿真试验与物理试验的堆积角相对误差不超过2.13%.含水率—离散元参数的关系模型经试验验证,仿真试验与物理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4.25%,说明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符,模型标定的离散元参数可靠有效,可为福建烟区红壤地质条件下的烟草机械研发和仿真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红壤含水率离散元堆积角

    草莓大棚开沟起垄刀具数值模拟与工作参数响应面优化

    郭小锋师鹏辉乔书杰孙千涛...
    334-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莓种植要求采用高垄栽培,为了提高开沟质量,现有开沟刀具一般是将旋耕刀具的刀身部分进行简单加宽处理.由于这种改进缺乏设计依据,当前的草莓大棚开沟刀具普遍存在作业质量不高和能耗较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草莓大棚开沟刀具的性能,采用LS-DYNA软件建立了开沟刀具土壤旋抛数值仿真模型,并搭建田间实时试验装置,对仿真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方法,以刀辊扭矩和残留粒子比例为响应值,建立了刀辊前进速度,刀轴转速和开沟起垄深度的二次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前进速度0.38 m·s-1、刀轴转速300 r·min-1、开沟起垄深度300 mm,以此参数进行田间试验得到的扭矩为27.9 Nm,模型优化预测结果与田间试验相比相对误差小于5%,验证了优化模型和结果的可靠性.提出的新型的开沟刀具参数化设计方法可为大棚草莓开沟机具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草莓大棚开沟起垄刀具参数化设计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考虑动态能耗的无人机采收菠萝田间收集点优化配置研究

    马瑞峻马宏震伍恩慧陈瑜...
    343-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化无人机在田间菠萝采收和运输过程中的应用,探索无人机悬停放置菠萝到收集箱中的技术方案.无人机的续航能力限制菠萝采收工作的完成,而对续航能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无人机的载重,提出在田间设立菠萝收集点,并确定收集点的最优设立数量及位置,以确保菠萝采收工作的有效完成.在研究方法上,基于K-means算法寻找最佳收集点位置及分组方式,建立无人机采收菠萝的能耗及成本模型,通过编写程序对模型进行求解,并以无人机续航能力为约束条件,确定了无人机采收菠萝的最大覆盖范围和菠萝采摘数量.通过比较不同设立数量和位置的收集点方案,得出综合最优的结果.在不更换无人机电池的情况下,1台农业无人机采收菠萝约480个,采收面积约44 m2.随着收集点设立数量增加,无人机总路程和总能耗呈稳步下降状态,总成本呈稳步上升状态,分析发现667 m2菠萝地设立15个固定位置的收集点时总能耗、总路程和总成本达到均衡最优.无人机采收菠萝的收集点配置优化方案,可为应用无人机进行田间作物采收及运输时收集点的数量和选址提供建设性意见.

    菠萝农业无人机动态能耗收集点配置续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