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石蒜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及内含物变化规律,更好地确定适宜的采种期,以花后7,14,21,28,35,42,49,56,63,70 d的新鲜石蒜种子为研究材料,在形态观测的基础上,结合烘干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和蒽酮比色法测定种子的含水量和内含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石蒜的种子成熟脱落时含水量仍较高(72.47%),且生活力(83.33%)和可溶性糖(61.40 mg·g-1)、淀粉(35.65 mg·g-1)的含量均较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极少(0.70 mg·g-1),符合顽拗性种子特性.依据种子形态变化特征,可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空泡化时期(花后7~14 d)、液态化时期(花后21~28 d)、胶质化时期(花后35d)、胚发育时期(花后42~56 d)和成熟期(花后63~70 d)共5个时期,持续时长约为70 d.在整个发育期间,种皮的颜色由初始的透白色变为褐色,最终转为黑色;胚乳内的淀粉、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随发育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而含水量显著下降.其中,花后42d是石蒜种子发育的重要节点,开始出现种胚结构,花后56~70 d时种胚发育成熟,发芽率分别为8.67%、14.33%和23.33%.结合石蒜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的内、外部的形态特征变化及内含物的变化规律,确定适宜的采收期为花后63~70 d,即宜在种皮由褐色转为黑色,含水量为72.47%~74.13%时采收,此时种子已完成干物质积累且具备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