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汪燮卿

双月刊

1001-8719

syxb8282.ripp@sinopec.com;syxb8282@163.com

010-62310752;82368282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8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炼油化工催化剂、燃料和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评述;优先报道上述各方面的最新成果,每期均有若干论文被国内外许多重要刊物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分离及高分辨质谱分析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

    李硕凡刘雨轩吴建勋王婧...
    763-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一种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Ag+-SCX)分离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含硫化合物组分进行甲基化反应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得到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通过模型化合物证明该分离方法的可行性,硫醚类、噻吩类含硫化合物被有效分离.该方法对石油馏分、原油和二次加工油均有良好的适用性,并将其应用于一套原油及其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及分析,详细表征了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在原油和各馏分段的分子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

    分离方法高分辨质谱硫醚噻吩分子组成原油

    GC-MS测定中间馏分油烃类分子组成研究与应用

    王乃鑫刘泽龙杨静马苏甜...
    774-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操作简便、普及度高的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C-MS),利用模拟碳数切割与碳数校正,建立快速分析中间馏分油烃类碳数分布分子组成表征方法.该方法与测定中间馏分油烃类族组成标准分析方法NB/SH/T 0606-2019使用相同的仪器配置,在不增加硬件设备与分析时间的条件下,30 min即可同时得到烃类族组成、碳数分布以及正、异构链烷烃碳数分布等分子组成信息.利用该方法测定的碳数分布数据与配置软电离源的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GC-FI TOFMS)测定数据基本一致.利用烃类分子组成计算出的碳、氢元素含量与标准分析方法NB/SH/T 0656-2017的测定结果相符.根据GC-MS测定的烃类分子组成数据,预测了 45个柴油的十六烷值,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2.0之间.建立的表征方法解决了以往只有使用配置软电离源的中高分辨率质谱才能实现中间馏分油烃类分子组成表征的难题,在保障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仪器成本,节省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

    气相色谱-质谱(GC-MS)中间馏分油碳数分布烃类分子组成十六烷值

    柱上甲基化-碘化钾改性硅胶还原法分离石油样品中芳香类含硫化合物

    吴建勋李硕凡程海洋张未来...
    784-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层析柱上甲基化-碘化钾改性硅胶还原法分离石油芳香类含硫化合物的新方法.通过填充担载了六氟锑酸银的硅藻土制备固相萃取柱,实现含硫化合物的快速甲基化和对甲基锍盐的富集;再通过碘化钾改性硅胶对芳香类甲基锍盐进行快速还原,最终得到高纯度的芳香类含硫化合物.利用模型化合物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柴油和原油样品,并结合气相色谱串联硫化学发光检测器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对分离组分进行分析.模型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包含屏蔽型结构在内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回收率可达95%以上.石油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对不同类型芳香类含硫化合物的高纯度分离,且操作简单、快捷.

    含硫化合物分离柱上甲基化改性硅胶气相色谱-质谱

    X射线荧光光谱在石油炼制元素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吴梅章群丹赖婷婷戴新...
    791-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原料中微量杂质元素在炼制过程会造成设备的腐蚀以及产品质量的下降,产品中的添加元素又是提升产品性能的关键,因此元素组成分析贯穿了整个石油炼制过程.伴随着硬件、软件上取得的显著技术进步,X射线荧光光谱(XRF)具备了快速、便捷、无损、覆盖元素多的特点,成为了石油化工领域元素分析应用中低碳、环保、最具有前景的普适性测试技术之一.介绍了近年来XRF技术的主要应用进展,综述了 XRF在原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石油焦和催化剂等各个领域应用特点和问题,并总结了相关的标准方法及标准制订的变化趋势,对XRF在石油化工领域未来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X射线荧光光谱(XRF)波长色散能量色散元素分析石油炼制石油产品催化剂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炼化场地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马苏甜韩旭万伟钱钦...
    803-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吸附管采样/热脱附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建立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析方法,考察方法的线性关系、重复性、准确性等.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54种VOCs定量分析结果,化合物种类包括C3~C12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烯烃、环烷烃及苯系物.结合气相色谱流出时间及质谱谱库比对,可以准确进行化合物识别并得到单体化合物含量,校准曲线相关系数≥0.99,重复测定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布在0.4%~8.2%之间,准确度分布在71%~101%之间,丙烷、丙烯检出限均为10 nmol/mol,C4~C12挥发性有机物检出限为1~5 nmol/mol,样品采集及分析总时间可以控制在30 min以内,可满足炼油化工场地日常监测预警及突发状况排查的需求.对炼油厂代表性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位化合物组成及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可为后期在炼油厂区进行环境空气VOCs多组分监测、构建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空气炼化场地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

    ICP-MS/MS测定轻质油中痕量氯含量

    李爱阳陈宇殷子懿陈林...
    813-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H2反应模式下的质量转移反应消除干扰,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测定轻质油中痕量Cl的分析方法.轻质油经简单稀释后直接采用ICP-MS/MS进行测定,在MS/MS模式下使用H2作为反应气,利用在碰撞/反应池(CRC)中Cl+与H2发生二次H原子转移反应形成的子离子(H2Cl+)进行测定,消除所有质谱干扰,获得Cl的灵敏度和检出限(LOD)明显优于O2反应模式,LOD低至7.56 μg/kg.通过与扇型磁场ICP-MS(SF-ICP-MS)对比分析标准参考物质NIST SRM 1634c,评价方法的准确可靠性.结果表明,标准参考物质的分析结果与认证值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4.7%,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在95%的置信度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所建立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和精密度高,MS/MS模式和H2质量转移法的结合可无干扰测定轻质油中的Cl,适用于轻质油中痕量Cl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轻质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Cl碰撞/反应池H原子转移

    气相色谱法测定实沸点蒸馏仪柱效率的适用性研究

    王鑫范登利王小伟张祎玮...
    820-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沸点蒸馏仪良好的分离性能是保证原油评价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但现行蒸馏柱效折射率法检测方法存在流程复杂且评价结果易受芳烃干扰等问题.为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研究了气相色谱法评价实沸点蒸馏仪柱效的可行性.对比分析表明,气相色谱法测得的理论板数比传统折射率法测得结果偏低约1个理论板数.二者所测正庚烷摩尔分数的相对偏差在±3%以内.气相色谱法可有效解决芳烃对体系的影响,满足长期稳定监测柱效需求.

    实沸点蒸馏柱效率测定气相色谱法折射率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预测煤的黏温特性

    许育鹏汪天也王树青
    827-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准确测定煤的黏温特性对气化炉操作具有重要意义,通常采取将煤烧灰测定其临界黏度温度的方法来确定煤的黏温特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与化学计量方法结合在煤炭分析方面有许多独特优势.收集41个代表性煤样,基于DL/T 660-2007标准方法,测定相应煤灰的临界黏度温度,将其与煤样的LIBS谱图关联,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预测煤灰临界黏度温度的LIBS分析模型.模型交互验证结果表明,LIBS方法与实验室标准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建立的分析模型对临界黏度温度的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63、57、56 ℃,单个煤样的测试时间不超过5min,满足工业现场快速分析的需求.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化学计量学临界黏度温度黏温特性

    超高酸原油中石油酸分子组成表征与腐蚀性预测

    牛鲁娜
    83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对国内某超高酸原油及其馏分油中的石油酸分子组成进行表征,研究Q345R、lCr5Mo、304L和316L 4种典型炼油装置用材在不同酸值(Total acid number,TAN)油品中的静态腐蚀行为,并构建高温酸腐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TAN为10.403 mg KOH/g、含2个氧原子的O2类石油羧酸是石油酸的主要成分,其中二环、三环环烷酸和单环芳香羧酸含量相对较高.168 h静态挂片腐蚀实验结果表明,4种材质腐蚀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高于280 ℃后增加趋势逐渐变缓.不同材质微观腐蚀形貌存在显著差异:Q345R整体呈现均匀腐蚀形态;lCr5Mo表面形成密集蚀坑;304L表面分布少量浅表性腐蚀区;316L仍可见金属光泽.根据腐蚀速率结果,考虑脂肪酸、环烷酸和芳香酸与金属的结合作用,将石油酸分子组成作为腐蚀预测模型的修正项,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拟合模型参数,模型相关系数R2大于0.950,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0.089,可实现超高酸原油腐蚀性的早期预测,为指导超高酸原油加工装置合理选材、制定检维修计划提供支持.

    腐蚀环烷酸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超高酸原油预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