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汪燮卿

双月刊

1001-8719

syxb8282.ripp@sinopec.com;syxb8282@163.com

010-62310752;82368282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8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炼油化工催化剂、燃料和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评述;优先报道上述各方面的最新成果,每期均有若干论文被国内外许多重要刊物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构效关系研究的石油炼制与化工催化剂表征技术进展

    徐广通刘超文邱丽美
    841-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催化剂的研发模式正从过去以实验设计、试错为主向理论设计指导转变,基于催化剂组成结构信息与反应性能建立的构效关系是催化剂设计的重要基础.多种超高分辨电子显微技术、表面分析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光谱表征技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高分辨谱学等技术为研究催化剂活性中心本质提供了重要手段.概述了近20年来催化剂表征技术的发展概况及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原子尺度与原位表征技术的进展,以及表征技术在分子筛、加氢催化剂、重整和丙烷脱氢催化剂、脱硫吸附剂等典型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研究人员更好地研究催化剂构效关系提供导引和启发.

    催化剂原位表征构效关系石油炼制与化工

    气体物理吸附在石油炼制与化工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张雪静史延强袁蕙邱丽美...
    862-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90%以上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涉及催化材料,催化材料的传质能力直接关系其催化性能,因此,作为体现催化材料传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是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中重点监测的物性参数.气体物理吸附法是当前表征石油化工催化材料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主要技术手段.主要介绍了气体物理吸附法测定技术及主要技术进展,结合近年来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在孔道调变、梯级孔构建、载体性能研究与催化剂积炭失活解析的部分实例阐述气体物理吸附法在石油化工催化材料表征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物理吸附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物理吸附孔结构催化裂化催化剂加氢催化剂分子筛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在石油炼制与化工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赖婷婷邱丽美吴梅章群丹...
    872-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了 X射线荧光光谱(XRF)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了 XRF原理和分析过程;从X射线管、探测器、测角仪等方面介绍了波长色散XRF(WD-XRF)组件及最新技术发展情况,阐述了 XRF技术在催化剂分析中的应用及重要性.简述了 XRF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介绍了 2种常用的样品制备方法——粉末压片法和熔融法;概述了前处理过程对XRF定量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从催化裂化催化剂、加氢催化剂、重整催化剂、分子筛等方面分类总结归纳了波长色散XRF在炼油化工催化剂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及进展,并对未来XRF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炼油化工催化剂元素分析定量分析应用

    红外光谱表征酸碱中心在石油炼制与化工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袁蕙卢立军王卅赵文慧...
    885-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炼制与化工领域工艺过程主要为酸催化反应,少数为碱催化反应,因此催化材料的酸性和碱性中心的全方位认识对工艺过程优化和催化剂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红外光谱是催化剂酸碱性的重要表征手段.简要概述了固体酸碱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类,介绍了红外光谱表征催化剂酸碱中心的基本原理和优势,总结了探针分子红外光谱表征的实用经验和参考数据,结合研发实例阐述了红外光谱在炼油化工催化领域中催化剂酸性中心和碱性中心表征中的应用和支撑作用,吡啶和CO是表征酸性中心最常用的探针,在催化裂化、催化裂解、催化加氢等催化剂表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吡咯和CO2为代表的探针在石油化工行业催化剂碱性表征方面的应用较少.随着石油化工领域产业升级以及低碳绿色化转型发展,红外光谱表征技术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

    红外光谱酸性中心碱性中心探针分子催化材料石油化工

    加氢裂化精制段芳烃饱和深度对断侧链和开环反应的影响

    莫昌艺赵广乐任亮赵阳...
    894-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调节加氢裂化精制段工艺条件参数得到不同芳烃饱和率的精制油,按照烃分子的环结构数目进行分类和数据处理,并结合反应热力学数据研究了芳烃饱和深度对精制段的断侧链和开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裂化精制段的断侧链反应以一环烃为主,且芳烃饱和率提高,烷基苯环π键向烷基环己烷σ键的转化,使得反应物形成正碳离子的稳定性降低,这可能是导致断侧链反应平衡常数变小和反应速率变慢的主要原因;低芳烃饱和率下,含硫化合物(噻吩类)等环状烃分子加氢脱除是开环反应的主体,随着芳烃饱和率提高,四环及以上环状烃分子发生开环反应转化为低环数环状烃,而三环及以下环状烃主要发生芳烃饱和反应转化为相同环数的环烷烃.

    加氢裂化精制段芳烃饱和断侧链反应开环反应含硫化合物环状烃分子

    微通道反应器内α-烯烃连续磺化工艺的实验研究

    李平车建花严佩蓉兰银...
    902-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α-烯烃磺酸钠(AOS)是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润湿性、低刺激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利用微通道反应器,分别以1-十四烯(AO)和混合烯烃为原料,SO3为磺化剂,考察了磺化温度、SO3/AO摩尔比、磺化剂质量分数、停留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活性物AOS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十四烯磺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磺化温度40 ℃、SO3/AO摩尔比为1.2、SO3质量分数为10%;混合烯烃磺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磺化温度50 ℃、SO3/AO摩尔比为1.1、SO3质量分数为10%.增大流速有利于强化传质过程、提高产物中活性物AOS含量;延长停留时间会加剧副反应发生、降低产物中活性物含量.微通道反应器内α-烯烃磺化是以传质为主的强放热反应,热量移除及时,反应过程易于控制,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大大增强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对于开发煤基α-烯烃下游产品具有实际意义.

    微通道反应器磺化反应α-烯烃混合烯烃工艺优化

    器内过滤对浆态床反应器操作特性的影响

    谷平张永民杜晖王亚军...
    910-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浆态床反应器是低温费-托合成工艺普遍采用的反应器形式,常采用器内过滤系统连续分离反应生成的液体产品.通过实验方法从不同条件下过滤区域的漏气率与平均气含率的变化及气体反冲洗对床层操作稳定性的影响2个方面,研究了器内过滤对浆态床反应器操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为气体从过滤器处的泄漏,过滤区域平均气含率出现明显降低;过滤压差从8 kPa增至16 kPa,漏气率与气含率均随之增加,但平均气含率的平均增长值从0.0059降至0.0044;气-液体系的漏气率最大,平均气含率相对较低,范围为0.063~0.145;增加浆液颗粒质量分数到5%时,由于漏气率下降,平均气含率范围扩大至0.062~0.146.滤芯孔隙从80 μm减小至30 μm,气-液体系下漏气率降低幅度增大,平均气含率的平均增长值从0.0040增至0.0049;当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颗粒后漏气率降低幅度开始下降,平均气含率的平均增长值也从0.0018降至0.0012.从过滤区域床层压差波动看,气体反冲洗对浆态床操作稳定性存在明显扰动,且滤芯孔隙越大,这种扰动效应越强烈.

    浆态床反应器器内过滤平均气含率漏气率反冲洗约翰逊网滤芯

    分子动力学模拟汽油模型化合物热裂解过程的大分子生成趋势

    韩璐任强李娜郭莘...
    920-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油机尾气颗粒物排放是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除汽油机本身发动机技术和后处理技术之外,汽油本身的组成对汽油机尾气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尤为显著.以5种不同结构的汽油C8分子进行热裂解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考察汽油分子结构对含苯环大分子产物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对反应过程的分析,从反应机理角度探究大分子产物生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对二甲苯生成的含苯环自由基会在体系内稳定存在一定时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大分子芳烃产物.烷烃、烯烃和环烷烃需要在体系内生成苯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生长为大分子芳烃产物.参与生成苯环的反应数量越多、发生时间越早,则在反应过程中生成芳烃产物的数量越多.

    汽油分子结构多环芳烃热裂解反应分子动力学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S掺杂碳载体负载Pt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叶蔚甄任强王春璐曲亚坤...
    931-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比研究了 Pt/C催化剂中碳载体掺S前后对氧还原反应(ORR)的影响.从电荷分布、态密度及d带中心等性质出发,分析了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研究了 ORR各物种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并计算了 ORR过电势.结果表明:S掺杂使得碳载体表面发生了电子转移,S上的电子转移到邻近的C原子上,负载Pt纳米颗粒后,Pt金属上的电子转移给了碳载体;Pt在S掺杂碳载体上的吸附更强,形成了 Pt—C键和Pt—S键,Pt纳米颗粒的分散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提升;掺S使得催化剂d带中心下降,对ORR各中间体的吸附减弱,ORR过电势降低,表明掺S能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S掺杂Pt基催化剂氧还原反应密度泛函理论态密度d带中心过电势

    操作参数和滤材结构对纤维滤材油-水聚结分离性能的影响

    王英刘浪谢云霞何文丞...
    942-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纤维滤材对油-水聚结分离性能,搭建油-水聚结分离性能测试装置,探究含油量和过滤速率协同、纤维滤材层数以及孔径等操作参数和滤材结构对水包油乳液聚结分离性能以及液体分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层平均孔径15.1μm聚丙烯纤维滤材在过滤速率0.001 m/s、含油量1000 mg/L的条件下可获得最高80.2%的除油效率、最大0.96的品质因子.当含油量相同时,滤材的饱和度与过滤速率呈反比;过滤速率相同时,滤材的饱和度和含油量呈正比.滤材品质因子随着纤维滤材(平均孔径15.1 μm)层数由1层增加到5层,其曲线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除油效率可显著提升23.2%,下游平均粒径降低约80.0%.滤材孔径与滤材效率和品质因子呈反比,在过滤速率0.001m/s、含油量100 mg/L的条件下,随平均孔径从15.1μm增加到21.6μm,滤材的除油效率从67.1%下降到31.2%,品质因子从0.64下降到0.35.纤维滤材表面液体分布和内部持液量分析表明,油相主要聚集在滤材上半部分,沿流动方向滤材内部可能存在厚薄不均匀的油膜.

    聚结分离过滤速率滤材结构水包油液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