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业研究
商业研究

曲振涛

月刊

1001-148X

syyj@vip.163.com;sycbs@syyjzz.com

0451-84866358;84840413

150028

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海街1号

商业研究/Journal Commercial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8年创刊,由郭沫若题写刊名,以宣传党的商业经济工作方针政策为办刊宗旨,以现代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科技兴商为特色,探索最新商经理论,倡导学术交流,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专业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碳转型能助力制造业绿色发展吗?——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俞中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国家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LCCP)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揭示城市低碳转型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LCCP政策显著提高地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助力其绿色发展;LCCP政策主要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降低能源消耗助力制造业绿色发展;LCCP政策对东部地区大城市制造业GTFP改善效果最为优越,但对中西部小城市制造业GTFP影响效果却较弱.

    低碳城市制造业绿色转型绿色技术创新双重差分模型

    数据要素、数据挖掘与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提升——来自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于柳箐高煜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要素的出现为实现服务业生产率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基于 2012-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探究了数据要素影响服务业生产率提升的效应、作用机制与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促进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提升;数据挖掘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数据要素对服务业生产率提升的效应;数据要素更有助于生活性服务业以及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服务业的生产率提升.

    数据要素数据挖掘服务业生产率双重机器学习

    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伍先福钟鹏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 2016-2020 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工业互联网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费用率、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等路径来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在东部与西部地区显著但在中部与东北地区不显著,对技术密集型企业显著但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企业不显著,对成熟期企业显著但对成长期企业不显著,对民营企业显著但对国有企业不显著.为此,有必要设法提高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企业中的渗透率,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赋能效应,工业互联网的推进策略应基于不同情境而有所差异.

    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

    数据要素市场化、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创新

    周雪峰王大英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基于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数字化转型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组和高动态能力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底层技术在数据要素市场化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高于实践应用;数字化转型在数据要素市场化与激进型绿色创新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高于其在数据要素市场化与增量型绿色创新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

    数据要素市场化数字化转型企业绿色创新中介效应

    智能制造推动了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基于智能制造示范点企业的研究

    颜逢赵秀云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我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为准自然实验,手工收集并整理了2015-2022年上市公司是否实施智能制造的年度数据,采用PSM-DID的研究方法,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视角考察了智能制造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该影响是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两条渠道得以发挥.异质性检验发现,这种影响在企业的规模属性、产权属性、行业属性和地区属性中存在异质性.拓展性检验发现,智能制造的实施具有长期价值效应,能够提升企业当期及未来一期价值.

    智能制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结构价值效应

    影子银行发展与企业短贷长投:促进还是抑制?

    邓永亮张华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是经济的承载体,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短贷长投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埋下风险隐患.本文利用 2007-2021 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国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发展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行为;机制检验发现,影子银行发展通过在企业内部减少企业短期负债、改善企业短贷长投和减少被用作短贷长投的短期资金这三条路径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在企业外部通过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银行对企业发放长期贷款的动力这一路径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

    影子银行发展短贷长投统筹发展与安全高质量发展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绿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万光彩卜云锋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于精准支持绿色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 2018 年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借助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央行将绿色债券纳入担保品框架后对绿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担保品框架扩容可以显著提升绿色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异质性研究发现担保品框架扩容对民营绿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显著高于国有绿色企业;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担保品框架扩容对于处在金融发达地区的绿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为显著;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央行将绿色债券纳入担保品框架后更能促进专利密集行业中绿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担保品框架扩容有效缓解了绿色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了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有助于绿色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担保品框架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绿色创新

    数字技术、要素收入分配与相对劳动收入份额

    范世铖牛蕊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数据,通过研究数字技术对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解析数字技术、劳动与资本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相对劳动收入份额,其中,相对于制造业,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更大.同时,数字技术均显著降低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相对劳动收入份额,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更大.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收入份额的分配驱动并不均衡,数字技术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却提高了资本收入份额,导致了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同时,数字技术主要通过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行业间技术溢出降低相对劳动收入份额,该效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明显.

    数字技术相对劳动收入份额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溢出

    低碳城市建设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吗?——来自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证据

    赵振智程振吕德胜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创新、响应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及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的开展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 2008-2021 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该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能够促进试点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通过创新能力要素集成、决策制约与治理改善、机会识别驱动等路径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低碳城市试点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结果具有条件异质性,企业ESG软监管绩效评级、公众环境关注度和政府环境关注度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成效存在不同的调节作用.此外,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效果对位于高城市数字化环境水平、处于业绩逆差、CEO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低碳城市试点产生了促进企业间数字化转型的追赶效应,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企业朝着"专精特新"化方式发展.

    低碳城市试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能力要素机会识别环境关注度

    数字服务贸易开放能否有效推动碳减排?

    刘志中郑舒迟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服务贸易是数字化技术应用下贸易发展的新模式,或将成为碳减排的重要抓手.为此,本文基于2014-2021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我国各省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各省的碳排放水平,并通过数字化产品替代效应和数字化政策倾向效应两条中介渠道实现.数字化产品替代程度越高、数字化政策的地区倾向效应越明显,数字服务贸易的开放对碳减排的推动作用就越强,且数字技术通过中介变量降低碳排放的作用效果也会增强.区分不同地区数字服务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发现,我国东中部地区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碳减排的作用效果高于西部地区.

    数字服务贸易碳减排数字化产品替代数字化政策倾向数字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