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吴春福 刘仁涌(执行)

月刊

1006-2858

syyd6082@126.com

024-23986086;23994540;23986082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103号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沈阳药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类科技期刊。设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中药研究、微生物与生物制药、医药经济、综述、研究快报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标多测法同时测定艾纳香药材中6种成分的含量

    冉娇洋王洁张新凤郭振虎...
    906-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标多测法同时测定艾纳香药材中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和龙脑6 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EG-20M(30 m×0。32 mm,1。0 μm)石英毛细管柱,升温程序:起始温度 60℃,维持 2 min,以 5℃·min-1 升至 140℃,维持 2 min,以2℃·min-1升至150℃。高纯氮气为载气(99。999%),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进样口温度均设定为240℃。以龙脑为内参物,建立其与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和α-石竹烯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待测组分的含量,并将测定结果与用内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和龙脑分别在 2。01~80。4 μg·mL-1、6。03~241。2 μg·mL-1、2。00~80。0 μg·mL-1、6。06~242。4 μg·mL-1、4。04~161。6 μg·mL-1 和80。1~3 204 μg·mL-1 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 98。4%(RSD=0。6%)、99。1%(RSD=1。2%)、98。9%(RSD=1。2%)、99。0%(RSD=1。3%),98。8%(RSD=1。5%)和 98。5%(RSD=1。1%),与常规内标法比较,一标多测法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艾纳香药材的质量控制。

    气相色谱一标多测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龙脑艾纳香

    一种吡唑并吡啶酮类衍生物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抑制作用研究

    李银燕姜琳瑞陈至烜梁锦龙...
    914-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3-(4-氯苯基)-1,4-二苯基-1,4,5,7-四氢-6H-吡唑并[3,4-b]吡啶-6-酮(以下简称为J1)体外抑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评价化合物J1 对Vero-E6、ACE2/293T和HRT18 细胞的毒性。利用感染性SARS-CoV-2 和人冠状病毒OC43(HCoV-OC43)检测化合物J1 的抗冠状病毒活性。采用SARS-CoV-2 假病毒体外细胞感染模型和时间点加药实验检测J1 抑制SARS-CoV-2 病毒感染靶细胞的作用阶段。通过S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检测J1 是否通过阻止病毒膜融合而抑制SARS-CoV-2 的进入。采用SPR实验和分子对接技术阐明 J1 与 SARS-CoV-2 S 蛋白的作用。结果 J1 对 Vero-E6、ACE2/293T 和HRT18 细胞的毒性较小,半数细胞毒性浓度 CC50 均大于 100 μmol·L-1。J1 能显著抑制 SARS-CoV-2 原始株和 Delta 变异株的活性,半数有效浓度 EC50 分别为 6。07 μmol·L-1 和2。21 μmol·L-1。此外,J1 可抑制HCoV-OC43 病毒的感染,显著减少NP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子对接结果显示,J1 通过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力与SARS-CoV-2 S蛋白活性位点稳定结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J1 可抑制SARS-CoV-2 病毒进入靶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 为 1。57 μmol·L-1。J1 浓度依赖性抑制SARS-CoV-2 S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膜融合,SPR实验证实J1 与S蛋白具有较强结合能力。结论 吡唑并吡啶酮类衍生物J1 通过靶向S蛋白抑制SARS-CoV-2 进入靶细胞。

    SARS-CoV-2S蛋白抗冠状病毒药物小分子化合物进入抑制剂

    乌梅总黄酮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中miR-145-3p/CREB5轴的影响

    文晓东王春玲罗宁刘钰...
    922-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乌梅总黄酮(Fructus mume total flavone,FMF)对MPP+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 筛选FMF及MPP+作用于SH-SY5Y细胞的最佳浓度与时间。收集对照组、模型组(MPP+诱导)和FMF组(MPP+诱导+FMF干预)SH-SY5Y细胞,进行全基因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并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和mRNAs。通过生信软件分析miR-145-3p潜在靶基因,并与差异表达mRNAs相交取交集。将SH-SY5Y细胞分为6 组:对照组、模型组、miR-145-3p mimics组、mimics NC组、miR-145-3p inhibitor组、inhibitor NC组。qRT-PCR检测细胞miR-145-3p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REB5 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细胞荧光活性。结果 对照组与模型组间比较,存在33 个差异表达miRNAs,模型组与FMF组间比较,存在16 个差异表达miRNAs,取交集后,得到 7 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miR-145-3p在模型组下调,在FMF组上调。经分析获到 4 个miR-145-3p调控的差异靶基因:CREB5、EGLN1、NTNG1 和SLC22A1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iR-145-3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CREB5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NC组比较,miR-145-3p mimics组miR-145-3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CREB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iR-145-3p inhibitor组miR-145-3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CREB5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145-3p与CREB5 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结论 miR-145-3p和CREB5 均在 MPP+诱导的 SH-SY5Y 细胞中差异表达,FMF 可调控 miR-145-3p/CREB5 轴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帕金森病乌梅总黄酮转录组测序miR-145-3pCREB5

    黄芪甲苷经由miR-125a-5p/NLRP1轴减轻椎间盘突出髓核细胞损伤

    王新立刘汝银王西彬岳宗进...
    929-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白介素-1β(IL-1β)诱导退变的人髓核细胞中,探究黄芪甲苷对miR-125a-5p及其靶基因介导的信号通路的作用,揭示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IV)对髓核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 PCR(RT-qPCR)检测 miR-125a-5p和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1(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1,NLRP1)在椎间盘突出患者髓核组织中的表达;用IL-1β诱导髓核细胞退变,在20、50 和 80 μg·mL-1 黄芪甲苷干预浓度下检测miR-125a-5p和NLRP1 的表达;在IL-1β和 80 μg·mL-1 黄芪甲苷处理的髓核细胞中单独或共同转染miR-125a-5p模拟物和NLRP1 过表达质粒,然后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56 和p38 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髓核组织中miR-125a-5p表达下调,NLRP1 表达上调。黄芪甲苷促进IL-1β处理的髓核细胞中miR-125a-5p表达,减少NLRP1表达以及p56 和p38 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黄芪甲苷促进髓核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和炎症反应。结论 黄芪甲苷通过上调miR-125a-5p表达,抑制NLRP1 的表达和NF-κB/MAPK信号通路,减少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

    黄芪甲苷人髓核细胞miR-125a-5pNLRP1NF-κB/MAPK信号通路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槲皮素干预乳腺癌的分子机制

    赵玲玲施仲义胡一迪黄超...
    939-948,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槲皮素干预乳腺癌的潜在分子机制,观察槲皮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验证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PubChem数据库预测槲皮素潜在作用靶点;通过OMIM、TTD、CTDbase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乳腺癌相关靶点;取交集后获得两者的共同靶点,采用STRING分析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以关键信号通路上的相关蛋白为受体,槲皮素为配体,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通过MDA-MB-468 细胞建立乳腺癌体外模型,采用CCK-8 法、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凋亡、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关键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情况。结果 共得到槲皮素潜在靶点103 个,乳腺癌相关靶点2 526 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53 个,PPI网络筛选得到核心靶点12 个,富集到563 个GO功能条目和109 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可以与相关蛋白良好对接。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EMT;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槲皮素能够降低PCNA、Bcl-2、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的表达水平(P<0。01,P<0。05),升高Bax的表达水平(P<0。01,P<0。05)。结论 槲皮素对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有关。本实验可以为后续槲皮素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槲皮素乳腺癌网络药理学PI3K-AKT-mTOR通路实验验证

    不同产地铁皮石斛的DNA条形码特征分析

    田中佳胡欢何芋岐李昊...
    949-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不同省份基地栽培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否存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差异,为种质筛选和栽培选育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采集 5 个省份的 30 份人工栽培铁皮石斛样品,并利用ITS及叶绿体条形码标记对其进行种水平遗传分析。结果 在种水平上,部分叶绿体条形码在不同产地的铁皮石斛上可以检测到变异,而ITS片段的种内变异少。其中trnH-psbA长度为790 bp(1 indel,2 SNP),pbsI-pbsK为473 bp(3 indel,1 SNP),trnF-ndhJ为682 bp(1 SNP);而ITS为551 bp(2 SNP)。在叶绿体的NETWORK图和NJ树上可以看出,贵州的铁皮石斛样品具有特有的单倍型,而部分贵州安龙铁皮石斛样品的遗传距离与金钗石斛最接近;ITS分析的结果显示浙江的铁皮石斛样品与金钗石斛遗传距离更近。结论 贵州的铁皮石斛样品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提示其可能具有多个种质来源;而贵州和浙江的铁皮石斛样品与金钗石斛的遗传距离更近,说明其在种源上可能属于进化过程中较早的一支,其他样本更有可能是由其发展而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不能依靠种内的遗传变异对各地区的铁皮石斛进行产地区分,但可用于揭示不同地区铁皮石斛在种质来源上的遗传差异性,为铁皮石斛的栽培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铁皮石斛DNA条形码单倍型遗传资源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