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马保根

月刊

1674-3474

hnzd@chinajournal.net.cn

0371-6558004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河南省人民医院内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前MRI骨盆测量指标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关系

    晋新峰张雪涛赵英志周杨...
    21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男、女性直肠癌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前盆腔MRI测量的骨盆及盆腔内软组织指标,探讨其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4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MRI影像骨盆指标包括骨盆入口前后径、骨盆出口前后径、骨盆深度、骶尾骨长度、骶尾骨深度、耻骨联合上下径、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α角、β角、γ角、δ角、θ角、ε角,盆腔内软组织指标包括直肠系膜脂肪面积(MFA)、直肠系膜脂肪占比(MFR)。比较男性(30例)与女性(14例)患者骨盆指标、盆腔内软组织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法分析骨盆指标、盆腔内软组织指标、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T分期、N分期、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肿瘤直径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1)男性患者骨盆入口前后径[(11。80±0。86)cm]、坐骨棘间径[(9。57±0。76)cm]、坐骨结节间径[(10。15±1。05)cm]、α 角[(86。13±6。34)°]、γ 角[(104。70±10。26)°]均小于女性患者[(12。81± 1。06)cm、(11。52±0。66)cm、(12。65±0。77)cm、(91。03±6。57)°、(116。56±12。37)°](P<0。05),骨盆深度[(11。17± 0。92)cm]、骶尾骨长度[(13。00±1。24)cm]、耻骨联合上下径[(5。10±0。37)cm]、β 角[(123。46±8。82)°]、δ 角[(45。65± 7。29)°]、θ 角[(98。33±5。87)°]均大于女性患者[(10。22±0。88)cm、(11。77±0。93)cm、(4。70±0。36)cm、(115。27± 12。71)°、(37。20±4。79)°、(90。49±6。09)°](P<0。05),骨盆出口前后径、骶尾骨深度、ε 角、MFA、MFR、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β角、骶尾骨长度、MFA、MFR与手术时间均呈正相关(r=0。311,P=0。040;r=0。362,P=0。016;r=0。381,P=0。011;r=0。347,P=0。021),骨盆入口 前后径、骨盆出口前后径、骶尾骨深度、骨盆深度、耻骨联合上下径、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α角、γ角、δ角、θ角、ε角与手术时间均无相关性(P>0。05);骨盆指标、盆腔内软组织指标与术中出血量均无相关性(P>0。05)。体质量指数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363,P=0。016),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与手术时间呈负相关(r=-0。363,P=0。015),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肿瘤直径与手术时间均无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与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r=0。532,P<0。001),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与术中出血量呈负相关(r=-0。340,P=0。024),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T分期、N分期与术中出血量均无相关性(P>0。05)。(3)β 角(β=1。226,95%CI:0。161~2。291,P=0。025)、MFA(β=3。042,95%CI:0。978~5。105,P=0。005)、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β=-6。511,95%CI:-10。726~-2。296,P=0。003)是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肿瘤直径(β=17。281,95%CI:8。340~26。221,P<0。001)、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β=-4。010,95%CI:-7。800~-0。220,P=0。039)是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β角、MFA、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影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时间,肿瘤直径、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影响术中出血量,术前MRI影像测量盆腔β角、MFA有助于评估手术难度。

    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MRI直肠系膜脂肪面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30例直肠腺癌MRI特征分析

    赵沙沙尚丹婷王文
    22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直肠腺癌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常规及增强扫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的30例原发性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肿瘤位置、肿瘤上下径、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累及肛管情况、壁外血管侵犯评分,行TNM分期,分析直肠腺癌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1)30例中肿瘤低位10例,中位16例,高位11例,其中7例同时位于直肠中上段或中下段;肿瘤上下径为2。0~10。8(6。4±4。4)cm。(2)T2期9例,T3期19例,T4期2例;N1期6例,N2期24例;M0期27例,M,期3例。(3)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为1。1~13。7(7。4±6。3)cm;未累及肛管27例,累及肛管3例;壁外血管侵犯评分0分3例,1分4例,2分10例,3分7例,4分6例。(4)30例MRI影像主要表现为轴位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影;轴位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可见肿瘤侵犯周围脂肪间隙,脂肪间隙内可见条片状稍高或高信号影;脂肪抑制T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特征。结论 直肠腺癌MRI影像多表现为肠腔不规则狭窄,累及肠段较长,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壁外血管侵犯,沿直肠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增强扫描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特征。

    直肠腺癌MRI影像特征

    乌司他丁抑制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邢家瑜史星宇于湘友
    228-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TLR4/NF-K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4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UTI组、高剂量UTI组各10只。脓毒症组、低剂量UTI组、高剂量UTI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行盲肠探查术。造模24 h内,低、高剂量UTI组每6 h分别腹腔注射UTI 5、10万u/kg,脓毒症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24 h,4组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水平。采血后处死大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肠道黏膜损伤Chiu's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laudin-1、occludin阳性面积百分比,TLR4、MyD88阳性细胞百分比;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NF-κB p65阳性细胞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TLR4、MyD88、p-NF-K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1)脓毒症组及低、高剂量UTI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脓毒症组均高于低、高剂量UTI组(P<0。05),低剂量UTI组均高于高剂量UTI组(P<0。05)。(2)脓毒症组[5(5,5)分]、低剂量UTI组[3(3,3)分]、高剂量UTI组[2(2,2)分]肠道黏膜损伤Chiu's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0)(P<0。05),脓毒症组高于低、高剂量UTI组(P<0。05),低剂量UTI组高于高剂量UTI组(P<0。05)。(3)脓毒症组、低剂量UTI组、高剂量UTI组小肠组织TLR4、MyD88、p-NF-κB p65阳性细胞百分比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低、高剂量UTI组均低于脓毒症组(P<0。05),高剂量UTI组均低于低剂量UTI组(P<0。05)。(4)脓毒症组、低剂量UTI组、高剂量UTI组小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阳性面积百分比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低、高剂量UTI组均高于脓毒症组(P<0。05),高剂量UTI组均高于低剂量UTI组(P<0。05)。结论 UTI可剂量依赖性修复脓毒症大鼠受损的肠道黏膜屏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NF-K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炎性反应,并间接上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表达。

    脓毒症乌司他丁肠道损伤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

    全肺切除并自体肺移植术治疗Ⅲ期中央型肺癌1例临床分析

    赵凯李丰科丁志丹王跃斌...
    236-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例Ⅲ期中央型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离体第三窿突重建并动脉再造后自体肺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8月18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左全肺切除并自体肺移植治疗的Ⅲ期中央型肺癌患者1例,男,52岁。患者以"间断咳嗽、咳痰2月余"为主诉入院,入院前1周外院行气管镜检查,组织病理会诊结果示(左肺门活检)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鳞状上皮原位癌)。入院后胸部增强CT扫描提示左肺中央型肺癌伴左肺上叶部分肺组织不张并部分肺组织实变,左肺代偿性肺气肿;肺功能检查提示中重度阻塞性为主的混合型通气障碍;骨扫描、头颅MRI、腹部CT检查未见异常。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中央型鳞癌,临床分期T2N2M0。采用信迪利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方案新辅助治疗4个疗程肿块未见缩小。经多学科会诊,建议手术治疗。考虑患者肺功能差,无法耐受全肺切除,且肿瘤局部侵犯范围较大,袖式肺叶切除有肿瘤残留,拟行左全肺切除并自体肺移植术。先切除左全肺,体外分离左下肺及左肺动脉干,切除受侵的中间肺动脉干、部分左下叶支气管,然后取自体心包,重建左肺下叶动脉干,修剪左下叶背段、基底段支气管,重建第三隆突,将气管、动脉重建后的左下肺置入胸腔行自体肺移植。记录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295 min,血流阻断时间140 min,支气管吻合及包埋时间35 min,动脉吻合时间14 min,静脉吻合时间8 min,术中出血量600 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组织病理示中分化鳞癌,支气管残端阴性,送检淋巴结有转移,组织病理分期T2aN1M0。术后第3天胸部CT示左下肺复张良好,左下肺各段支气管通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正常生活不受限,未再行肺功能检查,于术后2周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气管镜、肺动脉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支气管狭窄及血栓形成。随访至2023年12月,患者锻炼康复中。结论 对于广泛累及支气管/肺动脉的Ⅲ期中央型肺癌患者,采用全肺切除离体重建支气管、肺动脉后自体肺移植术可保留功能肺组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中央型肺癌全肺切除自体肺移植隆突重建肺动脉重建

    征稿启事

    240页

    伴疼痛或关节功能障碍的肢体静脉畸形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孙明飞刘雪莹潘丽红孟庆江...
    24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伴疼痛或关节功能障碍的肢体静脉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探讨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0例伴疼痛或关节功能障碍的肢体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伴关节功能障碍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肘/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上肢功能,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或踝关节Kofoed评分评价下肢功能;术后6个月行MRI检查评定近期疗效。结果 (1)4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6。05±15。68)min,术中出血量(250。75±23。18)mL,住院时间(10。43±0。36)d,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皮下血肿、淋巴漏等并发症。(2)40例术后1个月VAS评分[(1。06±0。81)分]低于术前[(4。41±1。61)分](t=14。970,P<0。001)。3例伴上肢功能障碍者术后6个月上肢功能评分[(14。67±1。15)分]高于术前[(11。67±1。53)分](t=-5。200,P=0。035)。5例伴下肢功能障碍者术后6个月下肢功能评分[(86。00±3。74)分]高于术前[(66。80±5。54)分](t=-6。650,P=0。003)。(3)术后6个月,疗效优3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伴疼痛或关节功能障碍的肢体静脉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病灶,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肢体静脉畸形疼痛关节功能障碍手术

    血清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和血管生成素Ⅱ与创伤性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陈明伟陈文忠司文腾
    245-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血清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血管生成素Ⅱ(Ang Ⅱ)水平变化,探讨其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2022年7月-2023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85例,术前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无DVT,术前1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AFI、Ang Ⅱ水平。术后14 d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185例中有DVT者95例为DVT组,无DVT者90例为无DVT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史,骨折部位,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清TAFI、Ang Ⅱ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术前血清TAFI、Ang Ⅱ预测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效能。结果 (1)DVT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12。78±1。9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0。76±1。23)s]、凝血酶时间[(24。34±3。54)s]均短于无 DVT 组[(15。98±1。23)、(24。45±2。03)、(31。39±5。87)s](P<0。05),纤维蛋白原[(1。70±0。22)g/L]、TAFI[(33。44±5。43)mg/L]、Ang Ⅱ[(4。00±0。95)μg/L]水平均高于无DVT 组[(1。39±0。23)g/L、(27。34±6。32)mg/L、(3。02±0。87)μg/L](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及男性、吸烟、饮酒、不同骨折部位比率与无DV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OR=0。363,95%CI:0。269~0。490,P<0。001)、纤维蛋白原(OR=5。034,95%CI:1。425~17。787,P=0。012)、TAFI(OR=8。152,95%CI:2。108~31。521,P=0。002)、血清 Ang Ⅱ(OR=2。532,95%CI:1。567~4。062,P<0。001)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影响因素。(3)术前血清TAFI、Ang Ⅱ分别以32。163 mg/L、3。440 μg/L为最佳截断值,预测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 DVT 的 AUC 分别为 0。738(95%CI:0。668~0。808,P<0。001)、0。739(95%CI:0。668~0。810,P<0。001),灵敏度分别为64。6%、74。2%,特异度分别为86。7%、79。6%;二者联合预测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AUC为0。911(95%CI:0。872~0。951,P<0。001),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5。9%;二者联合预测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AUC 大于 TAFI、Ang Ⅱ 单独检测(Z=4。201,P<0。001;Z=4。177,P<0。001)。结论 术前血清 TAFI、Ang Ⅱ 水平升高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易发生DVT,术前血清TAFI联合Ang Ⅱ在预测术后DVT中有较高价值。

    创伤性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血管生成素2

    神经系统损伤指标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

    代杰吴强李雪艳
    249-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CAO-AIS)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指标变化,探讨其评估MCAO-AI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诊治MCAO-AIS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4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次日,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Adropin、脑钠肽(BNP)、D-二聚体(D-D)水平,行Alberta脑卒中早期分级CT评分(ASPECT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观察组均给予规范保守治疗,治疗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mRS≤2分者34例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者16例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血清NSE、S100-β、Adropin、BNP、D-D水平及NIHSS、ASPECTS;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NSE、S100-β、Adropin、BNP、D-D及ASPECTS、NIHSS评估MCAO-AIS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1)观察组血清 NSE[(29。63±4。34)μg/L]、S100-β[(3。51±1。09)ng/L]、BNP[(145。55±15。12)ng/L]、D-D[(1。94± 0。46)mg/L]水平及 NIHSS[(19。40±4。96)分]均高于对照组[(10。12±1。11)μg/L、(0。83±0。33)ng/L、(21。10± 3。28)ng/L、(0。21±0。02)mg/L、(5。11±1。57)分](P<0。05),血清 Adropin[(2。01±0。43)mg/L]水平及 ASPECTS[(3。23±1。12)分]均低于对照组[(3。71±0。72)mg/L、(8。12±1。54)分](P<0。05)。(2)预后良好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比率(76。47%)低于预后不良组(93。75%)(x2=12。536,P=0。001)。(3)预后不良组血清 NSE[(27。45±3。77)μg/L]、S100-β[(3。28±1。01)ng/L]、BNP[(137。46±13。94)ng/L]、D-D[(1。61±0。28)mg/L]水平及 NIHSS[(18。41±3。84)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17。64± 2。55)μg/L、(1。16±0。89)ng/L、(50。46±6。77)ng/L、(0。94±0。15)mg/L、(6。44±2。14)分](P<0。05),血清 Adropin[(2。25±0。48)mg/L]水平及 ASPECTS[(4。16±1。20)分]均低于预后良好组[(3。16±0。51)mg/L、(8。03±1。43)分](P<0。05)。(4)血清 NSE、S100-β、Adropin、BNP、D-D 及 NIHSS、ASPECTS 分别以 15。00 μg/L、1。00 ng/L、1。90 mg/L、30。00 ng/L、0。75 mg/L、4。00分、6。00分为最佳截断值,预测MCAO-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32(95%CI:0。619~0。844,P<0。001)、0。813(95%CI:0。716~0。909,P<0。001)、0。833(95%CI:0。749~0。916,P<0。001)、0。746(95%CI:0。631~0。861,P<0。001)、0。696(95%CI:0。578~0。814,P<0。001)、0。815(95%CI:0。720~0。911,P<0。001)、0。793(95%CI:0。691~0。894,P<0。001),灵敏度分别为 80。00%、82。00%、76。00%、72。00%、74。00%、84。00%、78。00%,特异度分别为 72。92%、70。83%、77。08%、81。25%、79。17%、68。75%、75。00%;7项指标联合预测MCAO-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07(95%CI:0。839~0。974,P<0。001),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66。67%。结论 MCAO-AIS患者血清Adropin水平及ASPECTS下降,血清NSE、S100-β、BNP、D-D水平及NIHSS增高,预后不良者变化更明显,7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Adropin脑钠肽D-二聚体Alberta脑卒中早期分级CT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超晚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效果观察

    时伟玉刘俊中毛立武谢晓晓...
    25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晚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诊治超晚时间窗前循环LVO-AIS患者88例,根据是否实施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分为血管内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51例。比较2组闭塞部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核心梗死体积>50 mL比率等临床资料;以及90 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内病死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年龄、性别比例、既往史、闭塞部位、入院时NIHSS及吸烟、发病时间<48 h、醒后卒中、核心梗死体积>50 mL比率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组行单纯机械取栓20例,行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17例,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为94。59%。血管内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率(56。76%)高于药物治疗组(29。41%)(x2=6。633,P=0。010),90 d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晚时间窗前循环LVO-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血管再通良好,90 d神经功能较药物治疗改善,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晚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

    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眼中心视力与短暂性视网膜缺血发作的关系

    刘东波张炳贤赵琼蕊张杰文...
    259-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有无短暂性视网膜缺血发作(RTIA)史的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NA-CRAO)患者中心视力变化,探讨RTIA对患眼中心视力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6年1月-2023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NA-CRAO患者175例(175眼),无RTIA史95例为无RTIA组,RTIA至NA-CRAO发病间隔时间≤2周38例为近期RTIA组,RTIA至NA-CRAO发病间隔时间>2周42例为远期RTIA组。比较3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疾病)、吸烟史、饮酒史、脑梗死病史、发病至就诊时间、住院时间。3组入院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患眼及健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3组均采用保守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3个月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BCVA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比较中心视力好转率。结果 (1)3组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住院时间,男性、吸烟、饮酒、有脑梗死史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疾病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入院时患眼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71,P<0。001),健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84,P=0。128)。近期 RTIA 组入院时患眼 CRT[(308。39±34。46)μm]小于远期 RTIA 组[(341。00 ±44。38)μm]和无RTIA组[(360。74±50。40)μm](P<0。05),远期RTIA组与无RTI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入院及治疗1、3个月时BCVA(logM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7,P=0。047;F=3。668,P=0。028;F=4。737,P=0。010),治疗1、3个月时BCVA(logMAR)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及治疗 1、3 个月时近期 RTIA 组 BCVA(logMAR)(2。10±0。88、2。00±0。88、1。90±0。86)均好于远期RTIA 组(2。46±0。81、2。37±0。80、2。31±0。78)和无 RTIA 组(2。47±0。77、2。40±0。76、2。35±0。75)(P<0。05),远期RTIA组与无RTI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3个月时近期RTIA组(18。4%、26。3%)、远期RTIA组(14。3%、23。8%)、无RTIA组(13。7%、20。0%)患眼中心视力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NA-CRAO间隔时间短的RTIA对患眼中心视力有保护作用。

    短暂性视网膜缺血发作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心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