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肿瘤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庞达

双月刊

1002-3070

syzlxzz@126.com

0451-86623347,86298293

15008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6号

实用肿瘤学杂志/Journal Practical Oncology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运用现代医学揭示肿瘤发病规律,进行学术交流、沟通信息,促进肿瘤防治工作的发展,鼓励从事肿瘤研究与临床的工作者勇于开拓、创新,为人民健康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腺癌多维治疗质量纵向评价的趋势分析

    李倩妮徐灵燕李健姚雪佩...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atent growth mixture model,LGMM)分析乳腺癌多维度治疗质量的纵向趋势,识别潜在的变化模式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治疗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国家"特定(单)病种质量监测系统"中连续4年的乳腺癌质量监测数据;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计算乳腺癌在术前检查、治疗以及结局3个维度的治疗质量;构建LGMM分析乳腺癌各维度治疗质量的独立以及联合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意义及统计指标确定最优模型.结果 在独立变化趋势分析中,术前检查、治疗和结局维度均识别出2个潜在类别,其中,术前检查维度中呈快速上升趋势占9%、呈相对稳定趋势占91%;治疗维度中稳定增长占23%、缓慢下降占 77%;结局维度中呈上升趋势占 13%、呈下降趋势占87%.在联合变化趋势分析中,识别出2个潜在类别:第一类占比约 8%,该类术前检查维度治疗质量较好,其截距和斜率均值分别为3.326和3.367,治疗和结局维度的治疗质量稳步提高;第二类占比约 92%,该类治疗维度治疗质量较好,其截距和斜率均值分别为0.548和0.018,术前检查和结局维度的治疗质量仍有改善空间;患者特征中BMI和M分期是治疗质量联合变化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该研究期间乳腺癌治疗质量在术前检查、治疗和结局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三个维度的联合变化趋势分析中,术前检查维度治疗质量的提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行的参考,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乳腺癌治疗质量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变化趋势

    个性化癌症治疗新时代:肿瘤内在疫苗接种(ISV)技术带来的希望

    220页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次住院天数对治疗质量的影响分析

    徐灵燕李倩妮李健姚雪佩...
    22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获得最佳治疗质量的住院天数,为提高治疗质量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数据,选择 16 个诊疗过程指标;根据肺癌分期分层,构建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者特征,分析首次住院天数对综合治疗质量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 10053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综合治疗质量得分中位数为 0.60;根据肺癌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组(Ⅰ~Ⅱ期)、局部晚期组(Ⅲ期)、晚期组(Ⅳ期),各亚组首次住院天数与治疗质量呈非线性关系;多项式模型结果显示,调整患者特征,各亚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天数二次项对治疗质量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患者首次住院天数 18 天、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首次住院天数 22 天,获得高治疗质量的概率最大.结论 不同分期患者因病情差异大、诊疗方案不同,获得高治疗质量概率最大时所对应的首次住院天数亦不同.医院可通过落实标准化诊疗指南,强化诊疗过程管理,合理控制不同分期患者首次住院时间,以提高治疗质量及医疗效率.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首次住院天数多项式回归

    基于因果图模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姚雪佩白山奇刘美娜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快速因果推断(Fast causal inference,FCI)算法构建因果图模型,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为改善患者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10 家三甲医院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例信息;确定影响因素为研究变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者治疗质量评价指标,即结局变量;利用FCI算法挖掘病例数据,构建研究变量与结局的因果图模型,分析研究变量与结局变量及不同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2 846 例患者,平均年龄56.00±7.70 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9.63%.因果图模型共包含 24 个节点,71 条边,其中有向边 54 条,双向边 7 条.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包括医院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否淋巴结清扫及住院天数;间接因素包括职业、医保类型、现病史、病理分期、综合治疗、手术性质及肺切除类型;因素间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现病史、组织学分型、综合治疗、手术性质、肺切除类型决定患者是否接受淋巴结清扫;手术性质、肺切除方式、综合治疗影响住院天数;既往史影响肺癌组织学分型;职业、医保类型影响患者就诊医院类型.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因果图模型能够获得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发现可干预的目标变量,为改善非小细胞治疗质量提供依据;医院可通过提高淋巴结清扫、综合治疗接受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非小细胞肺癌影响因素因果图模型快速因果推断算法

    基于双重稳健估计方法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研究

    李健李倩妮徐灵燕姚雪佩...
    23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双重稳健估计(Doubly robust,DR)方法估计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大小,为降低非小细胞肺癌院内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评价体系,计算治疗过程指标的使用率,以治疗过程质量均值得分为界限将患者划分为高质量组与低质量组.以院内死亡为结局指标,采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法校正的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治疗过程质量对非小细胞肺癌院内死亡的影响;结合DR估计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大小.结果 治疗过程指标使用率的中位数为 66.88%,患者治疗过程质量得分为 0.270±0.124,其中高质量组为 0.358±0.069,低质量组为 0.158±0.081.经过IPTW法加权后,患者基线特征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减小;IPTW前后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质量组患者的预后优于低质量组患者(IPTW前:HR=0.367,95%CI:0.275~0.491;IPTW后:HR=0.228,95%CI:0.167~0.312).与低质量组相比,高质量组患者治疗过程对院内死亡的平均因果效应大小为-0.026.结论 DR可弥补lo-gistic或IPTW的不足,规避模型出错的风险,可以获得治疗过程质量对院内死亡的因果效应.医疗实践中应提高治疗过程指标的使用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因果效应研究提示,除治疗过程外,影响院内死亡的其他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非小细胞肺癌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双重稳健估计治疗质量

    天津市河东区2015-2020年肺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

    马娜刘捷
    24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天津市河东区 2015-2020 年肺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为肺癌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依据.方法收集 2015 年 1 月 1 日—2020 年 12 月 31 日河东区户籍居民在天津市肿瘤随访登记系统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中肺癌发病与死亡病例资料.按性别和年龄别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15-2020 年肺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结果 天津市河东区 2015-2020 年肺癌粗发病率为 106.51/10 万(男性 135.99/10 万,女性 77.21/10 万);标化发病率为 40.80/10 万(男性 50.84/10 万,女性 30.70/10 万);肺癌粗死亡率为 87.96/10 万(男性 115.60/10 万,女性 60.49/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31.58/10 万(男性 40.85/10 万,女性 22.17/10 万);河东区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 80~岁年龄组达到顶峰;肺癌标化发病率(APC=-5.6%,P<0.05)、女性肺癌标化发病率(APC=-6.7%,P<0.05)、女性肺癌标化死亡率(APC=-6.5%,P<0.05)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天津市河东区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变化不显著.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是影响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将老年人作为日常干预重点人群.

    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年龄

    关于关键词的标引

    《实用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245页

    2020-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恶性肿瘤发病分析

    刘丽莉张雪云张雷
    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2020-2022 年第一师阿拉尔市(以下简称阿拉尔市)参保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为本地区的恶性肿瘤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整理 2020-2022 年阿拉尔市参保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统计分性别、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及年龄的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中标发病率、世标发病率、0~74 岁累积率、35~64 岁截缩率、发病顺位及其构成.结果 2020-2022 年阿拉尔市参保人群覆盖全市人口 79.02%,新发恶性肿瘤 2778 例,粗发病率为 276.84/10 万,中标发病率为 225.64/10 万,世标发病率为 220.66/10 万,累积率(0~74 岁)为 23.72%,截缩率为 394.11/10 万,其中女性、汉族的各项发病指标均高于男性及少数民族.40 岁后发病率快速增加,60 岁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 岁后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前 5 位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胃癌,占比 58.42%.男性及汉族以肺癌及消化道肿瘤为主,女性及少数民族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相对突出.结论 阿拉尔市参保人群中,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是阿拉尔市参保人群中常见肿瘤,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恶性肿瘤发病率癌谱阿拉尔

    面向肿瘤的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机遇与挑战

    253页

    β-紫罗兰酮通过NF-κB途径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高光强王发琳李娟田虹...
    254-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β-紫罗兰酮(β-Ionone,BI)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过程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法和MTT法测定人乳腺癌BT549 细胞和MCF-7 细胞活性,孔雀石绿磷酸盐法检测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65(p-P65)(s536 和s311)、PP2A(A、B和C)和磷酸化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Phosphorylation-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gene,p-ATM)(s1981)蛋白水平.结果 BI可明显抑制人乳腺癌BT549 细胞和MCF-7 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CF-7 细胞经BI处理后,NF-κB活性被显著抑制,表现为磷酸化P65(s536 和s311)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P2A的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I还显著地降低PP2A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A)对MCF-7 细胞中P65 蛋白和ATM蛋白的磷酸化作用.结论 该研究表明BI通过抑制NF-κB活性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BI通过增加PP2A活性调节NF-κB通路.

    乳腺癌β-紫罗兰酮蛋白磷酸酶2A核因子-κB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