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丛丹江

半月刊

1671-7813

syzynk@126.com

024-86803478

110034

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60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省卫生厅主管,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惟一以中医内科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本刊将以最高的标准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力争求新、求精,更具有实用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医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王海婷张丽平可易弘武雪瑞...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其中并发症以神经源性膀胱多见,从而导致膀胱功能受损,并发泌尿系感染,甚至发展为尿毒症,进而危及生命.文章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切入,总结目前中西医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措施,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中西医治疗综述

    针灸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李国豪孙秀萍伍美艳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在治病的过程中亦以整体为出发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来治病.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有着不可替代的医学地位,现代的医家更加重视这一理论的学习与探索.文章探讨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价值,传统医学的作用原理及现代医学的作用机制.

    针灸治未病逆针灸

    电针围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章璐罗发兰熊翼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围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珠海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8月收治的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予以电针围刺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肿胀程度、上肢功能恢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围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助于减轻疼痛,消除患肢水肿,提高上肢运功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加强日常生活能力.

    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药熏蒸电针围刺肿胀程度上肢运动功能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陈金娜谢丽萍黄源铭杨浩...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整理临床材料,发现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优势显著,集适应证广、灵活安全、医疗成本低、不良反应小于一体.一方面,能够延缓肾功能的减退,推延进入或不进入肾脏替代疗法,改善预后;另一方面,减少毒素堆积,调节肠道菌群,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就近年来研究中医药医治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作一综述.

    慢性肾衰竭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廖晓瑜李翠霞熊黎黄春佩...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性心律失常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西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及非药物的介入手术治疗,但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及手术费用昂贵等问题.中医外治法治疗方法多样,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安全有效的治疗价值.通过整理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文献,归纳总结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快速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最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提出一些中医外治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相关完善方案,以期为中医外治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治法快速性心律失常综述

    基于叶天士"凡病宜通"思想论治大肠腺瘤

    陈鑫刘万里吴昊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叶天士"凡病宜通"思想,认为大肠腺瘤的基本病机为中焦气虚湿滞,湿邪壅盛日久而为湿毒,湿酿成痰,邪气交结,久病入络,气血不通,肠瘤乃生.叶天士善用"通法",在腑病,络病治疗中较多体现,其认为"腑宜通即是补","久病入络",故从腑病,络病两方面以"通法"论治大肠腺瘤.以健脾通胃;利湿化痰散结;宣降肺气;化瘀通络等方法通腑消瘤,"通法"贯穿治疗始终,腑通邪除,肠道通利,从而扶正祛邪,调畅气血,减少复发,以期为临床论治大肠腺瘤提供新思路.

    大肠腺瘤叶天士凡病宜通腑病络病

    中医药联合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何婷婷钱涯邻方南元孙静云...
    89-95,后插10-后插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药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 CNKI、VIP、万方、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2 年 2 月 27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prism8.0、Statal7.0软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31项RCTs,2639例患者.结果显示,(1)治疗疗程、给药方式、药物剂型以及地区分布对治疗有效率均有影响,疗程≤ 1 月[OR=3.68,Z 值=4.88,P<0.000 01],1 月<疗程≤2月[OR=5.90,Z 值=5.03,P<0.000 01],2 月<疗程≤3 月[OR=4.59,Z 值=7.62,P<0.000 01],疗程≤ 6 月[OR=3.05,Z 值=3.5,P<0.000 01];试验组以内服中药联合给药[OR=3.88,Z值=9.62,P<0.00001],以中医药内服外治联合给药[OR=7.82,Z值=5.23,P<0.000 01];试验组以水煎剂联合给药[OR=3.95,Z值=7.53,P<0.000 01],试验组以颗粒剂联合给药[OR=3.28,Z值=4.36,P<0.000 01],试验组以中成药联合给药[OR=4.92,Z 值=4.2,P<0.000 01];华东[OR=3.1,Z 值=4.58,P<0.000 01],华中[OR=5.33,Z 值=5.65,P<0.000 01],华南[OR=5.82,Z 值=4.54,P<0.000 01],西北[OR=4.04,Z 值=5.88,P<0.000 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2)实验室指标方面,肝功能(ALT、AST、r-GT)、血脂(TG、TC、LDL-C、HDL-C)、CAP、TCM Score 存在统计学差异,炎症指标(IL-6、TNF-α)、FBG 无统计学差异,ALT(MD=10.88,95%CI:8.94~12.82,P<0.000 01),AST(MD=10.44,95%CI:8.35~12.53,P<0.000 01),r-GT(MD=12.69,95%CI:9.17~16.21,P<0.000 01),TG(MD=0.45,95%CI:0.35~0.56,P<0.000 01),TC(MD=0.79,95%CI:0.44~1.13,P<0.000 01),LDL-C(MD=0.78,95%CI:0.43~1.13,P<0.000 01),HDL-C(MD=-0.27,95%CI:-0.30~-0.24,P<0.000 01),CAP(MD=29.13,95%CI:22.72~35.53,P<0.000 01),TCM Score(MD=4.95,95%CI:3.43~6.46,P<0.000 01),IL-6(MD=4.52,95%CI:0.87~8.17,P=0.02),TNF-α(MD=5.21,95%CI:-0.03~10.45,P=0.05),FBG(MD=0.2,95%CI:0.01~0.39,P=0.04).结论 中医药联合水飞蓟宾治疗NAFLD疗效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无明显不良反应.另外有必要联合多组学、铁死亡或关联肠道菌群去探究获得NAFLD的观察指标,规范中医诊断和纳入标准,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实验加以验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水飞蓟宾胶囊Meta分析

    芩连平胃散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理论初探

    卢玠桦黄仁坤罗淑娟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痤疮为临床常见疾病,目前治疗难点在于其具有难愈性、反复性、易感性.文章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整合各医家对湿热型痤疮的认识,提出痤疮的发病以脾胃湿热为重要病机,痤疮常见的临床症状与脾胃湿热关系密切,引起痤疮难愈性、反复性、易感性的根本在于脾湿胃热,湿浊相合,郁热上蒸于面部.故在治疗过程中应着重清脾胃湿热,使升降协调,燥湿相济,以清热燥湿为主,辅以消食健脾,切中痤疮病机,方用芩连平胃散为基础方防治痤疮,符合治病求本的原则,可有效缓解皮损及伴随症状,可以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痤疮脾胃湿热型芩连平胃散加减健脾清热燥湿

    基于脾升胃降论治肌少症

    胡淑彤陈晓宏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在中医上可归属于痿证范畴,目前治疗主要推荐营养疗法和运动锻炼,但营养配方因人而异,运动干预需长期坚持,疗效评定不一.基于中医对肌少症的认识,脾胃、营卫与四肢肌肉的密切联系,可利用脾升胃降理论,通过健脾胃、调营卫、兼顾他脏之则,借内治外治之法,使脾健胃和,气机调畅,营卫通利,则脏腑与四肢肌肉得以滋润濡养,功能得以改善和恢复,从而延缓肌少症的进展,有利于疾病向愈.

    肌少症痿证健脾和胃调和营卫气机升降

    "培土制水"治法的历史源流及其发展初探

    陈光顺赵哲苏苗靳玉秋...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土制水"渊源于"五行学说",是对五行制化理论的具体应用,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的基本治法之一.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探讨"培土制水"法理论源流以及临床应用,总结认为"培土制水"法首倡于《黄帝内经》,首次应用于《伤寒杂病论》,在北宋时期方书《圣济总录》首次提出,经过宋金元时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完善,现代医家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培土制水"理论不仅指狭义的健脾制水,还应包括"宽脾利水""温阳利水""摄纳肾气"等."培土制水"的实际含义是通过调理脾土等脏腑机能,使水液代谢以及肾脏功能恢复正常,拓展了临床治疗的实践思路.

    培土制水温阳利水水液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