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珍国医国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珍国医国药
时珍国医国药

朱保华 周虹

月刊

1008-0805

shizhenchina@163.com

0714-6224836;6225102

435000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874号

时珍国医国药/Journal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二为”方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药生产专业人员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园地,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UPLC-Q-TOF-MS背景扣除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不同比例附子-肉桂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黎豫川杨元凤马鹏赵罗娜...
    2287-2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附子-肉桂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方法 应用超高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背景扣除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附子-肉桂不同比例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整体分析,采用UPLC-Q-TOF-MS分析附子、肉桂及附子-肉桂(配伍比例分别为2∶1;1∶1;1∶2)药对各6批水煎液的化学成分,并用质谱背景扣除法将附子-肉桂(2∶1;1∶1;1∶2)药对合煎液的质谱数据分别扣除附子、肉桂单煎液的质谱数据得到配伍后附子、肉桂的单煎液的质谱数据,将附子、肉桂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分别与配伍前各自的化学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附子-肉桂(2∶1;1∶1;1∶2)药对组成药味附子、肉桂配伍前后整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UPLC-Q-TOF-MS检测附子-肉桂药对合煎液、附子及肉桂单煎液化学成分共75个,结合文献报道指认出其中49个。多元统计结果显示,附子-肉桂药对配伍前后附子中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成分有15个,鉴定其中15个成分;肉桂中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成分有5个,鉴定其中5个成分。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配伍后含量降低,其中降低程度附子-肉桂2∶1组>1∶1组>1∶2组;肉桂中黄酮类成分配伍后含量降低,降低程度附子-肉桂1∶1组>1∶2组>2∶1组。结论 从整体化学组成上比较了附子-肉桂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前后的差异,并优选出了附子-肉桂药对的最佳配伍比例为附子-肉桂2∶1组,为其配伍机制的阐释奠定了基础。

    附子-肉桂药对UPLC-Q-TOF-MS背景扣除多元统计分析

    中医湿证流行病学调查指标集的构建

    曾萍吴文珍徐嘉敏刘书君...
    2295-2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中医湿证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体系,为高质量的证候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专属工具,为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 参考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概念化-操作化的过程,通过核心小组专业分析、文献研究构建中医湿证流调指标集框架,以专家共识会议确定湿证流调一二级类目,在此基础上以穷举法初拟湿证流调指标集。制订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并对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以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准。结果 经过专家共识会议确定湿证流调的5个一级类目、13个二级类目,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湿证流调的77个指标,其中湿证发生学指标39个,湿证分布指标15个,湿证本体特征指标4个,发展演变指标15个,预后指标14个。结论 中医湿证流调指标集研制过程中将湿证内涵和流调目标有机结合,运用德尔菲法获取并总结专家意见,受询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意见协调性较好,研制过程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指标集既能体现中医证候专业内涵,又能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

    湿证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体系德尔菲法

    基于"体表-内脏"相关探讨针刺调节膀胱过度活动症大鼠膀胱功能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张荣蔡雨若郑宇皓杨硕...
    2299-2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体表-内脏"相关角度探讨针刺调节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大鼠膀胱功能的腧穴特异性。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次髎组、三阴交组、委中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使用0。5%乙酸溶液膀胱灌注建立OAB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余三组进行相应穴位的针刺干预,约30min,针刺后通过尿动力学检测,观察针刺前后各组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的相应指标变化以及组间比较的差异。结果 ①干预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缩短(P<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P<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升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与其他三个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中/次髎组、三阴交组、委中组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延长(P<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0。01),收缩后膀胱内压下降(P<0。01;中/次髎组与三阴交组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委中组基础膀胱压无明显差异(P>0。05)。③与委中组比较,中/次髎组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收缩时间延长(P<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无明显差异(P>0。05);三阴交组膀胱收缩时间延长(P<0。01),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④与三阴交组比较,中/次髎组收缩后膀胱内压、基础膀胱压下降(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针刺膀胱同神经节段近端腧穴中/次髎、远端腧穴三阴交、近神经节段腧穴委中三穴均可调节OAB大鼠膀胱功能,其中膀胱同神经节段近端腧穴中/次髎更为显著,这可能与其位于膀胱同神经节段近端密切相关。

    针刺穴位特异性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功能体表-内脏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蕴胃证内涵思考及诊断量表建立:基于文献研究及临床调查

    刘志华刘晓雨李京璠李润泽...
    2302-2304,封3-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干预效果明显。浊毒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辨证不清及与其它证型界限混乱的问题,缺少参考标准,故该项目团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蕴胃的内涵进行探索,并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患者调查两种途径,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蕴胃证诊断量表,来推动浊毒理论在萎缩性胃炎辨证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萎缩性胃炎浊毒蕴胃证诊断量表文献研究临床调查

    《时珍国医国药》网上投稿须知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