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吕美立

季刊

1672-3848

szgymyxb@126.com

0512-66503163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大道苏州国际教育园致能大道189号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景观叙事的诗意再现与文化认同——解析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主景浮雕设计

    赵衡宇郑雨心陈雪亮
    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主景浮雕既是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也是当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设计创作.文章就景观主题与文本内容的择取、组织、重构进行了分析,从文化主题如何定位,如何在静态视觉语汇中进行历史景观的叙事性再设计,完成从物象到想象的诗意表达.通过不同时空、不同符号媒介"景观拼贴"手法,表达民族文化多元一体与杂糅并蓄的理念,于"显性"主流题材中内隐着地方审美,阐释唐崖土司文化演绎的特色与创造力,从而形成较好的审美导向与文化认同的价值.

    唐崖土司城民族文化主题景观视觉再现

    交互叙事视角下儿童非遗绘本的沉浸式体验研究

    李嵇扬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交互式叙事视角下探讨沉浸式儿童非遗绘本的设计策略和实践,以此有效提升儿童群体对于非遗的文化理解和价值认同.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交互式叙事三个层次的理论构架进行解读,并探讨应用于沉浸式体验的合理性.之后以儿童非遗绘本为例,分析交互式叙事在其沉浸式阅读中的特点和优势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理论推导出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实践.交互式叙事将深度重塑儿童非遗绘本的呈现方式、感官体验以及交互体验,为儿童读者带来立体的、沉浸的时空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从审美认知、艺术体验自然地过渡到构建起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儿童非遗绘本交互式叙事沉浸式设计

    浅析新消费场景中"汉字国际主义"设计趋势

    嵇亮胡正东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变化,汉字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新消费场景中迅速兴起并成为一股强劲的设计风潮.通过阐述设计趋势,探求风格来源,描述设计特征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我国新消费场景下的汉字国际主义设计潮流,分析了风格成因,并指出随着媒介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汉字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中国新消费场景中更易发挥积极作用.此风格将会在中国新消费场景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为品牌打造和消费体验提供更好的设计支持.

    汉字排版国际主义风格新消费视觉传达

    在地性视域下乡村生活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陈西欢钟晖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发展,乡村生活景观面临着缺失文化内涵、丧失地域特色的危机.为此,文章基于在地性理论,选择贵州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游客服务中心、云南高黎山手工造纸博物馆、云南"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三个在地性设计实践案例,探讨乡村生活景观设计策略.发现乡村生活景观在地性设计需要重塑村民主体性、做扎根大地的设计、再现人文历史、当地建造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期为今后乡村生活景观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在地性乡村生活生活景观景观设计

    西周动物形青铜尊、觥、卣的造型演变研究

    耿淼琳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形青铜尊、觥、卣指整体制成动物形或利用动物身体结构制作而成的酒器,流行于商至两周时期.此类器物既属于青铜酒器,也属于青铜雕塑,它造型题材丰富、纹饰精美,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西周时期是继商代后动物形青铜尊、觥、卣发展的另一高峰时期,这一阶段的动物形青铜酒器种类繁多,个性化得到极大发展,造型风格与商代产生了极大的差异.西周动物形青铜尊、觥、卣的造型演变研究,有助于从艺术学的角度帮助人们对西周的青铜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西周动物形青铜酒器造型风格演变

    物我合一:明清铜炉装饰中的螭龙造型特征与美学意蕴研究

    叶迅荣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铜炉与螭龙的结合是我国古代铜炉造物历史上的典范之一,其造型讲究,装饰精巧,深受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螭龙从先秦时期开始便被作为造型装饰,一直属于宫用之物;而到了明清,螭龙却成为铜炉上的装饰,供文人士大夫欣赏把玩,这不得不思考螭龙造型的美学价值,以及与铜炉相结合背后的意义.明清铜炉装饰中的螭龙造型拥有相称式、盘走式、回首式、卷憩式、回旋式以及浮攀式六大类型特征,显露出了"自然和谐"与"思与境偕"的美学意蕴,体现出明清文人欲想规避政治又不甘于现实的矛盾心理.

    明清铜炉螭龙造型自然和谐思与境偕

    宋瓷莲花纹样装饰表现及其理学意蕴探究

    袁援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已经开始将纹样运用于陶器装饰上,陶瓷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宝典,而其中的纹样更可以表达创作者的直接意图以及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宋代是陶瓷发展的巅峰时期,立足于宋代的社会背景,着重探讨莲花纹样在陶瓷装饰中的艺术表现,追溯莲花纹样发展渊源与文化寓意,从瓷上莲的艺术特征中挖掘其与宋代思想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分别从莲花装饰的内在与外在两个角度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理学意蕴,探究莲花瓷清新典雅背后的精神世界.

    宋瓷莲花纹样形式美理学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数字非遗实训体系重构研究

    项建华覃池泉吴超楠钱圣诞...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反复操练的方式进行,存在着传承单一、重用率低等问题;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选取美术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以数据作为非遗传承的新质生产力,利用虚拟仿真等相关技术,以非遗工艺数据库、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和算法技术平台三个方面相互支持,形成一个高效的三位一体的数字非遗实训体系,支持数据驱动下的非遗技艺可视化展示与交互,为我国非遗的传承教育教学提供可借鉴参考的思路.

    虚拟仿真数据实例非遗传承

    基于聚落形态研究理论的设计基础教学与课程设计

    彭长武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的核心任务和价值在于解决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问题,根植于当今社会技术体系和经济文化背景中的设计问题蕴含着复杂的关联性,设计从纯粹的造物活动升级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活动,工作重心的上移牵引着设计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这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为顺应这种趋势,尝试将费雷·奥托的聚落形态研究思路导入设计基础课程,以类比的方式探讨形式语言与设计主题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设计基础教学提供一条可能的转变思路.

    设计基础底层逻辑聚落形态元素表现类比建构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研究

    吴震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承载实体之一,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价值,是地方艺术类高校开展教学取之不尽的教学内容来源.将地方非遗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是高校挖掘地方非遗文化多重育人价值的体现.高校因地制宜将地方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必将在保护、传承、发展、传播地方非遗文化事业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不仅是焕发地方非遗文化时代新生活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地方高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引导青年学生树牢文化自信的需要.

    苏州非遗文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