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埋暗挖换乘车站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分析

    杨士杰张鑫钱忠光陆书超...
    62-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先施工换乘车站暗挖段方案的可行性,以青岛地铁5号线澳柯玛桥站暗挖段和邻近建(构)筑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地层结构三维模型,对侧穿澳柯玛立交桥和新园公寓的换乘车站暗挖段进行了施工阶段模拟,分析了换乘车站暗挖段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换乘车站暗挖段对澳柯玛立交桥的影响主要在于桥桩差异沉降;对新园公寓的影响较小,但应注意新园公寓的倾斜变形;车站拱部开挖是换乘车站暗挖段的关键施工环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该施工环节的变形监测.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澳柯玛桥站邻近建(构)筑物风险可控,验证了先施工换乘车站暗挖段方案的可行性.

    浅埋暗挖换乘车站影响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

    黄河冲积地层临河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

    赵静怡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黄河冲积地层某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支护结构的临河深基坑开挖监测数据,研究了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墙顶竖向位移和地下连续墙墙后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验证了采用稳定安全系数法估算深基坑变形在该地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墙体最大水平位移随监测点与深基坑边缘距离的增大呈对数型增长趋势,墙体最大水平位移与深基坑开挖深度成线性正相关;底板浇筑前地下连续墙墙体最大水平位移为0.15%H(H为基坑总深度),位于92.3%H深度处.地下连续墙墙顶竖向隆起,底板浇筑后土体自重应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地下连续墙墙顶竖向位移基本保持稳定.地下连续墙墙后地表沉降呈凹槽形分布,墙后最大地表沉降为0.11%H.采用稳定安全系数法估算地下连续墙墙体最大水平位移为0.38%H,地下连续墙墙后最大地表沉降实测值为地下连续墙墙体最大水平位移实测值的73%,符合稳定安全系数法估算结果,可为类似地区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深基坑黄河冲积地层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地表沉降变形估算

    管棚法在复杂环境下顶管进出洞洞口加固失效时的应用研究

    李佳明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顶管技术在地面交通繁忙、市政管线复杂的地下空间开发中应用愈加广泛,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进出洞是顶管施工的重要环节,若进出洞失败将造成洞口上方地面沉降或塌方,危及周边建(构)筑物和市政管线安全.通常会对进出洞洞口采取高压旋喷桩、水泥搅拌桩、素混凝土墙、冷冻法等措施进行加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洞口加固失效的事件仍屡见不鲜.因此,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洞口加固失效后采用管棚支护技术接收顶管机的工艺进行论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实测数据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管棚法在示例工程中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类似项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顶管技术管棚法进出洞洞口加固

    综合管廊与地铁及地下空间的共建案例分析

    闫智涛郑文玺
    87-95,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差别大且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对于综合管廊此类线性市政工程,在通过地铁车站、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区段时,常常被迫中断.深圳地铁13号线共建综合管廊工程结合了地铁车站的建筑特点与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实现了设计统筹,为综合管廊与地铁及地下空间的共建提供了标准的解决方案.综合管廊位于地铁车站附属下方共建时空间布局最合理,可以节省20%~38%的投资,同时综合管廊与地铁区间及地下空间共建时,也可以节省投资2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综合管廊地铁车站地铁区间地下空间统筹设计共建

    基于机器学习的隧道工程沉降预测研究

    赵兵
    96-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工程中的沉降分析对于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较好地对隧道工程施工引起的沉降进行有效预测.研究展示了机器学习算法(BP、GA-BP神经网络模型)在隧道工程沉降预测中的具体应用过程,总体分为4个阶段:隧道工程相关参数预分析、明确机器学习模型最佳参数、机器学习模型精度分析和隧道工程沉降量预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相关数据进行分布特征研究,比较了 BP、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掌子面情况、开停状态、厚度、地下水位与地表沉降之间存在相对显著的相关性,同时这4个参数也是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基于PCA主成分分析法可较好地进行隧道工程盾构施工影响因素表征,通过主成分1和主成分2可较为全面地表征12个特征的分布规律;BP、GA-BP神经网络模型可较好地描述隧道工程盾构影响因素和地表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且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建议采用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地表沉降进行表征分析.

    隧道工程机器学习主成分分析沉降分析

    考虑服役性能差异的沥青路面环境影响评价

    张泽夏韦雨晔周波超韩武松...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路面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结束的各个阶段都会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产生各类环境影响问题,而借助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系统分析沥青路面所带来的各类环境负担.因此,以沥青路面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为研究基础,提出基于实验室测试结果和仿真指标的沥青路面运维期环境影响表征,从而系统分析沥青路面生命周期中不同沥青路面材料性能差异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同时,对典型沥青路面和某一橡胶沥青路面在运维期和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仅考虑路面建设期时,典型沥青路面的环境影响小于橡胶沥青路面;而考虑建设期到运维全过程时,橡胶沥青路面的环境影响则小于典型沥青路面.该研究为未来沥青路面结构的"环境+性能"综合评价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

    沥青路面生命周期评价服役性能建设与运维橡胶沥青

    拓宽路基差异沉降主控因素分析及地基处理选择依据研究

    王勇田明震张宁王岩梓...
    110-11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东省某高速公路路基改扩建项目为例,采用FLAC有限差分软件模拟了路基拓宽施工及工后沉降过程,研究了路基拓宽宽度、路基填筑高度、路基填料模量、新旧路基模量比、路基土体黏聚力和路基土体内摩擦角6种因素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分析法确定了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主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路基拓宽宽度、路基填筑高度和新旧路基模量比为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主控因素;重点针对新旧路基模量比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开展了单因素分析,提出了主次加固区概念,并分析提出了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依据.研究结论对于公路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控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主控因素地基处理

    基于价值工程与功能均衡的城市道路预防性养护效益评价研究

    王腾张晗
    116-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防性养护能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资金投入,目前其效益评价侧重于路况层面,偏向于结果导向.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在考虑路况的基础上综合施工现场管理和交通阻断等社会影响,使预防性养护效益评价过程中兼顾社会因素和过程导向,值得广大从业人员研究.现有预防性养护评价模型的研究期多为预防性养护当年,而这种方式只能评价其短期效益,忽略了长期效果.因此,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和功能均衡模型,结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路况水平、交通影响和现场管理3个方面因素,建立了一种新型、长期的评价体系.应用功能均衡模型对北京市9条道路样本进行分析,并通过IFS-TOPSIS评价结果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价值工程和功能均衡的城市道路预防性养护效益评价模型能够准确评价预防性养护的长期综合效益,发挥预防性养护优势的关键在于预防性养护时机的选择.

    预防性养护价值工程功能均衡效益评价熵权法层次分析法

    "窄路密网"模式下城市支路网密度规划研究

    顾宇王丽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支路作为道路系统的毛细血管,是提高地块交通可达性的主要依托,也是道路系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城市规划对于支路缺乏刚性管控,常常导致支路建设滞后、路网密度不足的问题.为适应"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保证干路系统接入顺畅以及慢行系统的连续便捷,对支路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提出针对支路体系的城市分区方法,将城市细分为6种功能类型;②提出各分区支路网控制指标的区间值和推荐值,便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落实:③将确定的支路网控制指标在唐山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进行实例核算,结果显示研究指标合理;④为适应不确定性因素,提出刚性控制与弹性控制相结合的规划思路.

    交通规划窄路密网支路系统路网密度功能分区

    山区公路综合检查站设计实践分析

    王帅杨耀王鑫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路综合检查站是干线公路附属工程,也是一项集多种公路检查功能于一身、全面控制城市各主要公路出入境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专项检查管理功能,在车辆安全检查、超载超限检查以及在非常时期的全面应急状态检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城市综合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以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清水综合检查站建设工程为例,主要描述了山区公路综合检查站在选址策略、总体布局、交通流线、安全措施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希望对后续建设更多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公路综合检查站提供一定的借鉴.

    公路综合检查站总体布局选址策略交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