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管棚超前预支护力学计算的改进梁模型

    徐天雪彭小军张鑫文宇杰...
    76-8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止隧道孔洞坍塌、控制围岩变形、保障掌子面的稳定和施工安全,计算了管棚的真实力学行为.基于掌子面前方扰动岩土的支撑作用和初支变形及其滞后效应,推导了管棚梁计算模型和挠度计算公式,并对比分析了公式推导值、现场实测值和数值模拟值.分析结果表明:与数值模拟值相比,推导的新型梁模型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更加接近,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综合各方面因素后认为,钢管直径为114mm+围岩注浆时控制围岩变形的效果最好.由推导的新型梁模型计算的钢管最大挠度值为11mm,满足施工要求,验证了新型梁模型的可靠性.

    隧道工程管棚超前支护梁模型数值模拟

    吹填区宕渣回填地基变形机理研究

    王彦虎
    82-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吹填区宕渣回填地基变形机理,以浙江省温州市某吹填区地基宕渣填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参数敏感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PLAXIS软件对现场宕渣回填过程中地基变形现象进行了反演分析,并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找出了地基变形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的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基变形影响较大,而土体的内摩擦角、黏聚力的变化对地基变形影响较小.

    地基变形宕渣回填吹填区

    断层破碎带形态对隧道围岩变形影响研究

    廖秋林蒋坪临武福美张亚鹏...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层破碎带具有围岩破碎、强度低等特点,极易引起隧道围岩发生大变形,进而诱发工程灾害.因此,依托重庆市郊铁路璧铜线云雾山隧道工程,采用PLAXIS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了隧道穿越不同形态断层破碎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倾角和厚度对隧道围岩变形影响显著,断层走向线与隧道轴线夹角对隧道围岩变形影响较小.随着断层破碎带倾角的增大,受断层破碎带影响的范围明显缩小,隧道围岩竖向和水平位移值均逐渐减小,且当断层破碎带倾角为90 °时,受断层破碎带影响的范围最小;随着断层破碎带厚度的增大,受断层破碎带影响的范围随之增大,围岩的竖向和水平位移值均逐渐增大,且当断层破碎带厚度为22 m时达到最大值.隧道正交穿越断层破碎带薄弱处时,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会更好.该研究成果可为山岭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断层形态竖向位移水平位移

    城市建成区密贴既有线深大基坑施工周边环境变形控制

    王俊高琨冀大亨刘佳杰...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建成区采用十字换乘的密贴既有线建设方案逐渐增多.面对乘客及运营管理单位对运营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如何在新建车站顺利建设的同时高标准实现周边环境的变形控制,也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依托北京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中密贴既有地铁车站新建某十字换乘明挖车站工程,从基坑围护结构和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角度,指出该工程依照既有类似工程案例提出的初始方案存在的问题,而后结合该工程的特点总结凝练优化后实际采用的方案,通过方案优化前后的对比,结合数值模拟、建设过程中现场实际监测数据等证明优化后的方案切实可行,并在既有车站等周边环境变形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类似城市建成区密贴既有线深大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十字换乘密贴既有车站明挖基坑变形控制

    大断面矩形顶管超近接下穿既有管线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李宗孟毅欣易本奇傅睿智...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保大断面矩形顶管超近接穿越既有污水管线的顺利实施,结合风险源等级及大断面土压平衡矩形顶管的施工原理,以北京地铁昌南线上清桥站出入口矩形顶管工程为依托,通过建立数值模型进行了计算预测,总结和分析了关键施工控制措施,创新性地得到了大断面矩形顶管超近接下穿既有污水管线施工关键技术:在既有管线结构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提高既有管线周边土体的强度;提前截流导流,实施紫外线原位固化技术,确保既有管线结构自身的安全;土压平衡顶管机全土压始发和超土压掘进,确保顶管顶进过程中对周边土体微扰动;通过泥浆置换,减少后期既有管线结构的蠕变变形.实测数据表明:采用该超近接穿越关键控制技术施工,既有污水管线沉降远小于控制值.该技术可为城市地铁车站出入口超近接穿越既有管线结构施工提供借鉴和指导.

    矩形顶管土压平衡超近接穿越既有结构施工控制

    基坑底板施作后降水渗流对基坑变形影响规律

    刘怀宇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建设需求的增加,基坑工程的开挖面积和开挖深度均越来越大,基坑降水对基坑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研究基坑在底板施作后不同降水深度条件下的变形特征,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为例,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构建了详细的数值分析模型,系统性地探讨了底板施作后,不同降水条件下的基坑和地连墙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深度对基坑顶部沉降变形影响显著,降水至基坑底部时导致的基坑沉降变形比不降水时的基坑沉降变形增加了 55%;随着降水深度的增加,地表沉降也逐渐增大,且越靠近基坑侧,地表沉降越大;降水至基坑底部,距坑边0 m时的基坑沉降较距坑边100 m时的基坑沉降增加了 57%;降水深度对地连墙竖向变形影响较大,降水至基坑底部时导致的地连墙总体竖向位移比水平位移增加了 76%.

    基坑降水渗流地表沉降地连墙变形

    拔桩前降水和桩孔回填对地表及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影响研究

    卓珊陈俊驰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拔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应力发生扰动,地表及邻近建筑物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而降承压水和桩孔回填作业是拔桩的重要工序之一,分析并选取合理的降承压水和桩孔回填方案既能保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还能最大限度节省工程造价.因此,通过建立降承压水和桩孔回填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全回转式拔桩前的降水及拔桩后的桩孔回填施工对地表及邻近建筑物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布式的降水方案比集中式的降水方案效果好,且能有效避免打设降压井时产生涌水、涌砂等不良现象.随着桩孔回填率的减小,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基本呈线性增长.拔桩前期,各测点累计沉降量变化较小;当拔出桩的数量为7~15个时,各测点累计沉降量迅速增大;拔桩后期,各测点累计沉降量变化趋于稳定.基于施工经验,为了保证邻近建筑物不受拔桩施工的影响,建议选用不低于原状土强度的黏土、石灰、水泥混合材料进行回填,且水泥掺量不少于8%.

    拔桩施工降承压水桩孔回填地表沉降建筑物变形

    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的长沙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竞合关系研究

    杨骐畅成子龙吴奇张铭钰...
    138-14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公交作为公共交通的主体,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轨道交通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常规公交客流量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在轨道交通发展的新时期下,如何不断提高常规公交竞争力,推动公共交通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以长沙市为例,首先对常规公交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常规公交面临出行效率低和线网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其次通过K-Means聚类算法探讨了常规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的竞合关系,其中仅地铁1号线、3号线与公交线路关系较为理想,强合作关系公交线路比例在30%以上,地铁4号线、5号线与公交线路合作能力较差,多处于竞争关系和弱合作关系;最后针对长沙市公交线路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常规公交未来的发展策略.

    K-Means聚类分析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竞合关系

    沥青路面降温技术综述

    田垚刘思拓李理马川义...
    145-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推动沥青路面降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系统地调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明晰了沥青路面光热环境,梳理总结了现有沥青路面降温方式及其降温原理,综述了各降温技术研究现状,并结合降温效果、路用性能、环境效应等对各降温技术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沥青路面降温技术包括主动降温与被动降温2种类型,其中主动降温技术基于降温原理可分为热阻集料降温法、热反射涂层降温法、辐射粉体降温法和相变材料降温法,被动降温技术可分为人工洒水法、路面储水降温法和热管降温法.4种主动降温技术均可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且采用复合式结构或材料,如热反射-热辐射-隔热层复合降温涂层等还可进一步提升降温效果.

    道路工程沥青路面光热环境降温技术

    跨江桥梁的慢行交通设计研究

    黄越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的背景下,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跨江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其慢行交通设计对优化整个城市交通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深入研究跨江桥梁的慢行交通设计,则是寻求提升城市交通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依托温州市七都二桥工程实例,对城市跨江大型桥梁的慢行交通组织进行了细致研究,并通过分析慢行交通出行的特点与不同的慢行交通布置形式和平面设计的优缺点,综合评定出了最优的七都二桥慢行交通设计方案.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跨江桥梁慢行交通非机动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