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夏莉

双月刊

1009-8534

szjy2003@263.net

0557-3603519

234101

安徽省宿州市宿符路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本院。面向全国,以学术性、师范性、地域性为办刊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路径探索

    曹洪侠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对于创新高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路径、打造特色化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培育优质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路径存在的观念相对保守、思维创新不足、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从确定融合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融入文化内涵、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融合课程思政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路径,为提升高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路径

    高职网页制作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彭耀峰郭锋锋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依据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分析网页制作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基于"党史"主题网页的设计案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运用列表标签结合丰富的视频、音频、超链接等形式展现党史内容,起到"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网页制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新媒体对中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王肖明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与方式。在此形势下,中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也受到了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由于一些中高职学生存在自制力较差、思想不够成熟和不稳定等问题,这使中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受到了较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依靠教育、宣传、感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新媒体时代中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王爱林
    76-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诞生伊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始终根植于时代之需,敏锐捕捉时代之脉,精准回应时代之问,科学彰显其鲜明的当代性与时代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球治理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文章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多重内涵,结合中国实际,从整体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出发,科学阐释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现实把握,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现实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形成"学哲学、用哲学"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贾丙青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是宿州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讲好宿州党史故事的重要内容。目前皖东北红色资源的开发存在着分布零散且缺乏历史亮点、具体历史内涵挖掘不够和宣传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打造宿州皖东北红色名片,需要加大皖东北旧址的保护力度,深入研究皖东北红色历史的精神内涵,加强皖东北红色文化的推广。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足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秦专松谭艳
    86-9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而乡村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版块,其所具备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大足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开放前沿,不仅拥有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强劲动能,而且还拥有着数量可观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转化的重要资源,蕴含着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双向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实行大足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之举措,有利于创新乡村特色品牌产业,实现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繁荣,从而实现"育人+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多丰收。

    乡村振兴大足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回迁小区社区营造路径探究

    王佳琪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回迁小区是中国现代城市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其目的是解决农民在城市建设中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区,促进城镇化发展,民政部门不断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发展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社工、社区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社区营造,参与回迁小区的社区发展。借助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原则及策略,即以内部资源为本、以发动居民主体性为焦点、以关系做推动,递进式地培养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研究农村回迁小区社区营造的重点及难点,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行动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以点带面,寻找到可持续运行的社区营造机制。

    社区营造农村回迁社区社会工作资产为本居民参与

    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梁伟赵辉赵蕊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成果实施率的有效形式。为充分调动单位和科研人员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发展步伐,分析了安徽省职务赋权改革实施经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工作开展,驱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激活成果转化人员活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精神价值论

    李雯静田华
    102-106,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和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家,其人与其文所呈现出的真诚而不虚伪、独立而不附庸、呐喊而不逃避、反思而不沉默、创新而不守旧的精神,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审视当下的生活和价值观,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广大读者在阅读和反思中养成探索创新、独立求真的品格是迫切且重要的。

    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精神价值

    结构的滑黠——对《文城》"补"的解读

    刘丹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城》出版后,其正文与补的形式创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多数读者依托小说内容简单地将"补"视为小说正文的补充,实际上《文城》的结构体现了余华的匠心独运,"补"更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扩充了小说的叙述容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补"的叙述陷阱将人们的视点集中在对事件的还原,而忽略了作者在形式上狡黠的布置。运用对位法去解读"补"的内容,破解"补"的结构陷阱,可以从情节、人物及结构多重维度探讨余华形式探索的有效性及审美价值。

    补述《文城》小说结构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