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乔杰

月刊

2096-2916

randc_journal@163.com

021-64438169

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2140号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计生委的第一本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国内外生殖医学领域内的基础及应用成果、研究动态和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同时展开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生殖医学和计划生育科研、避孕药具研制、遗传优生和生殖生物学、生殖健康等方面的国内外科技、医务人员和广大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生态与健康生育

    乔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生育是社会之关切,微生物菌群可从各方面密切影响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菌群失调可通过调控机体炎症、免疫及代谢等过程,导致或加重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肿瘤、不良妊娠结局等,甚至影响子代健康.本文重点关注生殖道及肠道菌群对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影响,以期从菌群角度更好地了解女性健康.未来,深入解析菌群平衡和稳态对健康生育的预防和保护机制,对推动生殖障碍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菌群干预手段,建立生殖障碍疾病诊治新策略的临床转化体系,对提高生育全周期的健康水平具有深远影响.

    生殖健康微生态生殖道菌群肠道菌群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7页

    微生态与生殖健康专栏导读

    李蓉孙宁霞
    8页

    女性生殖道菌群与细胞因子紊乱对反复着床失败的影响

    刘芬婷杨硕周平林明媚...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反复着床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生殖道菌群的功能组成变化及其与免疫调控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因不孕而就诊的患者,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男性因素不孕,n=20)和RIF组(n=15).研究通过16S rRNA测序和MSD电化学发光检测入组患者阴道和宫腔灌洗液的菌群和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菌群和差异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月经周期或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RIF组阴道菌群和宫腔灌洗液菌群的Shann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5),宫腔灌洗液菌群的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RIF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4的表达水平[(3.39±1.2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7±0.31)ng/L,P=0.044],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的表达水平[(1.12±0.29)ng/L]明显低于对照组[(2.70±0.52)ng/L,P=0.040].宫腔灌洗液中RIF组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γ[(4.70±2.10)ng/L]、IL-10[(0.20±0.10)ng/L]、肿瘤坏死因子-α[(0.84±0.13)ng/L]以及IL-5[(0.35±0.05)ng/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97±0.30)ng/L,P=0.049;(0.05±0.01)ng/L,P=0.009;(0.56±0.07)ng/L,P= 0.045;(0.23±0.03)ng/L,P=0.029).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菌群厌氧杆菌属(Anoxybacillus)与MCP-4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2,P=0.025);宫腔灌洗液菌群中Muribaculaceae菌属与IL-5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7),而Vulcaniibacterium菌属、贪铜菌属(Cupriavidus)以及厌氧杆菌属(Anoxybacillus)与IL-5 呈 显 著 负 相 关(r=-0.55,P=0.010;r=-0.62,P=0.003;r=-0.45,P=0.041);厌 氧 杆 菌 属(Anoxybacillus)、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嗜热菌属(Thermus)以及亚栖热菌属(Meiothermus)还与IFN-γ呈显著负相关(r=-0.43,P=0.015;r=-0.38,P=0.035;r=-0.39,P=0.029;r=-0.38,P=0.035).结论 RIF患者生殖道菌群和相应细胞因子发生紊乱,菌群与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

    细胞因子反复着床失败阴道菌群宫腔灌洗液菌群子宫内膜容受性

    女性常见生殖内分泌疾病与微生物组关系的研究进展

    何雨洁孙宁霞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及生活质量,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两种生殖内分泌疾病.而随着微生物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共生微生物已被证实与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关.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及生殖道微生物组与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密不可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和肠道、生殖道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探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以期为女性生殖内分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微生物组多囊卵巢综合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

    肠道微生物群与早期自然流产病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官文征焦娇王秀霞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物在维持宿主体内代谢稳态及宿主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通过代谢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对机体代谢和免疫调节等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早期流产是常见妊娠并发症之一,占所有临床妊娠的10%~15%.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妊娠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早期自然流产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候选者.早期自然流产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肠道微生物群影响早期自然流产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早期自然流产发病原因的相关性,显示其可能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子宫环境参与了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肠道微生物群肠道微生态紊乱免疫调节早期自然流产

    肠道菌群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巢嘉婧施兴华陈炳香李明清...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特发于妊娠中晚期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以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胆汁酸水平升高、产后恢复正常为临床特点.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和内源性胆汁酸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孕期激素水平和能量代谢的剧烈变化可能引起了肠道菌群和胆汁酸构成的变化.肠道通透性的改变、胆汁酸的过度积累、胆汁酸转运体和核受体的异常表达都参与了胆汁淤积症的发病机制.本文就ICP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及展望ICP的潜在治疗方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肠道菌群胆汁酸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第二届通讯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31页

    年轻女性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与IVF/ICSI-ET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分析

    张红霞黄铄马晓伟王海燕...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与年轻女性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术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行IVF/ICSI-ET助孕获得妊娠的<35岁的患者资料(n=2 640).按AMH水平,根据年龄进行1∶2匹配,患者分为2组:低AMH组(AMH<1.1 µg/L)880例和正常AMH组(1.1 µg/L≤AMH<4.0 µg/L)1 760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早期自然流产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控制混杂因素,分析AMH水平和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结果 ①两组中女方年龄、男方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AMH组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7.1(6.1,9.2)U/L]高于正常AMH组[6.9(5.3,8.0)U/L,P<0.001],而窦卵泡计数[6(3,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雌激素水平[4 446.5(2 999.5,6 264.1)pmol/L]、孕激素水平[1.9(1.4,2.6)nmol/L]均低于正常AMH组[9(6,12),P<0.001;6 264.0(4 609.5,8 913.5)pmol/L,P<0.001;2.0(1.4,2.7)nmol/L,P=0.001].低AMH组获卵数[(7.4±3.9)枚]和优质胚胎数[3(2,5)枚]均低于正常AMH组[(10.8±3.9)枚,P<0.001;4(3,7)枚,P<0.001],低AMH组单胚胎移植率[14.1%(124/880)]高于正常AMH组[8.6%(275/1 760),P<0.001],两组间不孕因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低AMH组早期自然流产率[12.2%(107/880)]高于正常AMH组[8.9%(156/1 760),P=0.008].两组间晚期自然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③二分类logistic分析调整促排卵方案、hCG注射日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和移植胚胎数影响后,低AMH水平(<1.1 µg/L)是早期自然流产的因素之一(OR=1.343,95%CI:1.019~1.769,P=0.036).结论 在进行IVF/ICSI-ET助孕的<35岁女性中,低AMH患者有更高的早期流产率.AMH水平对于年轻女性助孕后的流产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抗苗勒管激素生殖技术,辅助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早期自然流产

    剖宫产术后即刻放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脱落率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

    陈星侯桂芳张红萍杨恒...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即刻放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postpartum intrauterine device,PPIUD)1年内的脱落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全国4个省市14家医疗机构招募自愿于剖宫产术后即刻(胎盘娩出后10 min内)放置固定式PPIUD的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收集研究对象术前、术中和术后24 h相关信息,并于产后42 d、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了解固定式PPIUD脱落和意外妊娠等信息.采用寿命表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累积脱落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470名研究对象,461名(98%)为本文提供了合格数据,剖宫产术后1年内固定式PPIUD累积脱落率为8.4%(95%CI:7.0%~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娩年龄>35岁放置固定式PPIUD后1年内脱落率显著低于年龄<25岁女性(HR=0.16,95%CI:0.04~0.64),且均未显示剖宫产既往史和哺乳方式与固定式PPIUD脱落风险均显示有统计学关联(均P>0.05).但脱落率存在医院聚集性.分析显示,产后1年累积避孕失败比尔指数为2.37(95%CI:1.09~4.50)/100人年,避孕失败与产妇年龄、哺乳和剖宫产史均无统计学关联(均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即刻放置固定式PPIUD 1年累积脱落率为8.4%,低龄是其脱落的高危因素.建议加强该PPIUD使用者脱落风险识别的指导,一旦脱落,应及时更换或用其他高效避孕方法.建议加强服务提供者放置技术培训.

    剖宫产术固定式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脱落避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