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城市病"到"新路子":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话语转变

    韩志明
    68-73页

    megacityresilient citytraffic citysmart cityurban governance

    数字技术驱动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变革——基于云南省"数字政协"项目的深度观察

    刘伟李昊霖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政协协商则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理解数字技术驱动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变革,需要关注数字技术在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及政协协商实践中的应用.在"数字政协"项目建设过程中,人民政协围绕提案管理、社情民意、远程协商、委员档案、资源下沉和政协建设等工作内容搭建起数字化系统平台,实现了对政协协商实践的赋能.在此基础上,数字技术的应用驱动着协商民主在民意表达、协商参与、信息获取和民主问责等方面运行机制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的民意反馈渠道搭建和民意可视化,推动着民意表达机制的变革.数字技术引入所实现的协商准入性和包容性提升,变革着传统的协商参与机制.数字技术引入所带来的协商信息供给和三级信息共享,实现了信息获取机制的变革.基于数字技术赋能实现的协商履职考核透明化和协商全过程追踪,驱动着民主问责机制的变革.由于以"数字政协"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协商民主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持续探索的阶段,未来应从数字协商平台的功能创新与系统优化、借助数字技术激发协商民主治理效能和数字技术在协商民主体系内的创新性应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借助数字技术驱动协商民主优化发展.

    数字技术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

    以系统观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与进路

    董树彬李芗霓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蕴含丰富系统观念智慧的系统性工程和结构性体系.系统观念则是在承认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协同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思维原则,具体把握事物的系统规律、系统联系与系统存在,从而实现事物本身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与优化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整体推进和统筹全局的哲学意指和方法论主线.以系统观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深刻的出场逻辑,它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观念蕴含、中国共产党民主系统观念实践的经验总结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必然结果.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深刻的系统观念呈现,蕴含坚持五大民主实践环节的有机串联的整体性特征、坚持多元民主发展主体的系统共进的协同性特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障的层次性特征、守正与创新相统合的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特征.以系统观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以系统观念进行应然与实然相统合的整体性把握,着力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系统化完善,在各层次、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进行整体性规划,以及在优化民主与民生事业、国家治理与现代化协同发展向度方面实现协调互动和统筹兼顾,从而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部结构,促进民主效能提升.

    全过程人民民主系统观念国家治理整体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司法现代化的逻辑机理与优化路径

    李俊陈佳
    9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为司法领域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司法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司法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制度形塑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国式司法现代化,以其人民性、完备性和实践性为司法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引领、方法指导与效能提升,充分彰显了制度逻辑与治理逻辑的有机统一.在制度逻辑上,"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分别推动司法制度的价值由抽象走向具体、结构由局部走向全面、功能由单效走向多效.在治理逻辑上,实现了主体上的共治逻辑、方式上的法治逻辑、效果上的情治逻辑、技术上的智治逻辑的有机统一.基于制度与治理的双重逻辑框架,要进一步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通过理念赋能匡正司法现代化推进方向、制度赋能完善司法现代化制度保障、机制赋能提升司法现代化实践效能,进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司法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深化改革司法现代化制度逻辑治理逻辑

    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蒙象飞杨淑贤
    11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的原则.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担负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对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现实、更迫切和更高水准的要求.新时代以来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总结经验、坚守本心,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引领.坚持守正创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以贯之坚持的重大方法论原则,也是新时代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遵循,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宝贵经验和具体实践路径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贯彻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强化政治保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提供理论指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以夯实道路之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以增强主体力量;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激发不竭动力.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的逻辑与路径

    李松赵庆寺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依托.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其治理效能的根本制度保障,能够有效克服民主治理中存在的"资源整合困境""集体行动困境""'公平—效率'平衡困境",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化与发展也完善着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二者有机互动,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在民主治理实践中,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具有政治领导力优势、组织协调力优势、制度执行力优势等多重优势,以其独特制度优势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政治领导力优势全方位贯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之中;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组织协调力优势全覆盖在民主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制度执行力优势保障民主治理目标的高质量实现,有效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党需要从宏观层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性设计,消除民主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从中观层面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发展;从微观层面加强机制建设,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全面落实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实践之中,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得到有效发挥,为世界其他民主国家和地区的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范本.

    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

    中国超大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体征指标与量化评价

    陆军杨浩天
    14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城市具有经济基础好、人口密度高、运行强度大和管理幅度宽等特征,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基石,其运行管理现代化是我国探索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基于对超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特征阐释,从管理组织结构、综合统筹体系、专项业务能力和社会参与机制等四个维度,构建中国超大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的业务范畴与内容体系.依据数据可量化性、可得性、代表性,通过筛选关键指标、确定权重以及标准化和无量纲化处理等步骤,初步构建中国超大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指数.基于此,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个超大型城市进行运行管理现代化指数分项评价.结果显示,四个超大城市之间各具优势、互有长短,在综合评价中北京排名第一,上海、广州和深圳位列其后.作为一个典型巨系统,中国超大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顶层设计、周延规划、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等前置条件.可以通过技术赋能、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等途径,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的整体效能.此外,应加强分工协作,引导社会多元利益主体深度参与,通过提升业务能力实现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超大城市治理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体征指标量化评价

    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与遵循

    姜迎春
    15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和历史使命出发,对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化类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其重要属性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然是其重要属性和思想灵魂.《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对此,需要认识到,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是形而上学在文化上的表现,往往导致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决定》聚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力和比较优势指明了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推进,也关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整体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注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原则,对坚定文化自信、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