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测与控制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测与控制学报
探测与控制学报

张龙山

双月刊

1008-1194

tcykz@263.net

029-88156204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121信箱

探测与控制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etection &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性刊物。原名《现代引信》,本刊更名后可以使引信专业的名称离开产品与技术联系起来,为国际领域内的科研、生产和教学服务,开展学术交流。重点刊载的技术范畴是:机、电接触探测和磁、无线电、毫米波、红外、激光的近程探测、信号处理、超小型电源、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测试仿真技术以及系统工程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引信微光机电系统安全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笑谢晋熊壮张德...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引信微小型化和智能化不断发展,电磁兼容性要求不断提升,对其安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微光机电系统(MOEMS)技术的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集成度高和可批量生产等特点,在引信安全系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引信 MOEMS安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展分析,介绍了引信 MOEMS安全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了 MOEMS安全系统驱动方式、加工与封装工艺、激光起爆技术与安全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规律,归纳了当前引信 MOEMS安全系统研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推动 MOEMS安全系统在火炮引信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借鉴.

    微光机电系统引信安全系统安全与解除隔离装置激光起爆

    SAR无线电引信目标定向探测模型及仿真

    张恒瑞景华李楚宝付胜华...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打击地面目标无线电引信定向起爆控制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无线电引信目标定向算法.通过构建弹目交会场景,采用 SAR 原理合成得到窄波束,对两波束的回波信号进行和差计算得到目标与弹轴的夹角.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弹目交会角在 39°~64°的方向,目标定向识别误差不大于 1.2°,表明了 SAR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无线电引信对目标的定向精度和算法的泛用性,能够为无线电引信目标定向起爆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无线电引信合成孔径雷达定向探测仿真验证

    激光外差探测阵列互相关相干累积法

    李静李铁李岗胡文惠...
    17-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粗糙目标导致本振光与信号光波前失配这一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序列移位与互相关的用于检测微弱外差信号的相干累积法.该方法利用阵列探测器的阵列信号进行互相关运算,将外差信号频谱幅值作为目标函数,快速准确地估计最佳序列偏移量和计算相位调整量,搭建了一套基于高速摄像机阵列探测器的光外差探测系统.仿真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主动光外差探测领域时对相位补偿的精确度更高,信号处理时间可提高到毫秒量级.

    外差探测阵列探测器互相关相位补偿

    最小范数约束的改进MVDR波束形成算法

    李涛孙心毅成建波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的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MVDR)波束形成方法,难以有效均衡和同时优化干扰和噪声抑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范数解的改进算法.通过对阵列接收信号的自相关阵进行特征分解,取大特征值减去噪声功率及大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构建线性约束方程的最小范数解,代替 MVDR 算法中的自相关阵的逆的形式形成加权系数,其中噪声功率由小特征值的平均值估计,获得的权系数对应于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小范数解.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在干扰位置处形成零陷,利于后续在时间维的噪声滤波处理,较之于MVDR等算法有更好的干扰和噪声抑制性能.

    自适应波束形成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特征分解最小范数

    具有全向波束高增益的引信共形阵列天线

    樊朝宇马捷李维山臧义平...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对地弹药引信天线不能满足宽落角探测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共形阵列天线技术的宽波束产生方法,通过采用偶极子、微带天线阵列共形于引信风帽内腔表面,实现侧向全向辐射特性.该方法设计的天线可以随风帽的形状而改变,不占用其余空间.经测试验证表明该天线在 H面具有全向辐射特性且增益较高.

    偶极子天线微带贴片天线共形阵列天线

    中大口径加榴炮发射环境极限边界工况炮-弹-引耦合响应特性

    田中旺牛兰杰宁变芳马红萍...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大口径加榴炮机械触发引信早炸时有发生,引信及其典型结构在内弹道高动态复杂力学环境下的响应特性不清晰、失效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建立了考虑身管中后期磨损、底排弹 0 号装药、弹丸最大装填角、弹丸与引信极限偏差等极限边界工况的内弹道环境炮-弹-引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融合 SPH 和 La-grange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分析弹-引典型机构响应特性,并通过底凹弹和底排弹典型工况测试数据对仿真模型的预测误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极限边界工况会对弹丸挤进阻力、前定心部与身管撞击力的时域分布特征以及运动姿态等造成显著影响,会对引信及其典型机构过载响应造成较大影响.相比底凹弹和底排弹常规工况,膛内弹丸与身管撞击力分别增大 63.75 倍和 29.82 倍,出炮口瞬间弹丸俯仰角分别增大 8.69 倍和 6.71倍,偏航角分别增大 3.89 倍和 1.75 倍,膛内引信回转体轴轴向峰值过载分别增大 19.49%和 5.44%,径向峰值过载分别增大 78.7%和 1.44 倍.极限边界工况下,膛内阶段引信发生强度失效的风险明显增大,出炮口后弹引初始章动角量值明显增加,飞行阶段异常作用的风险也会增大.相关研究对于探寻复杂动态力学环境中大口径机械触发引信失效机理,指导引信加固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中大口径加榴炮底排弹机械触发引信发射环境极限边界工况耦合响应特性

    弹体侵彻过程主动磁探测识别方法

    赵静李长生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主动磁探测侵彻过程识别方法存在双磁块体积大、安装一致性差,相对位置扰动对侵彻过程识别影响大的问题,提出利用单个磁块激发磁场的主动磁探测侵彻过程识别方法.通过安装于引信内部的单个磁块产生磁场,靶板内铁磁性的钢筋会使引信内部磁场产生变化,而磁场变化情况与侵彻过程中弹-靶相对位置具有对应关系,可以此实现对弹体侵彻过程的识别以控制起爆.利用COMSOL软件建立弹体侵彻钢筋混凝土靶板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对侵彻单层靶的弹-靶耦合作用下的引信内部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仿真,确定磁块和磁传感器相对位置的放置方案.针对多层靶和厚靶的不同侵彻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弹体侵彻多层靶和厚靶时磁场变化情况与侵彻过程的对应关系,分析了斜侵角度对主动磁探测的影响,侵彻角度越大,磁场强度变化滞后越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单个磁块的主动磁探测方法可用于不同工况的侵彻过程识别并以此来控制起爆.

    引信磁探测计层厚靶仿真分析

    侵彻引信起爆控制电路性能样机设计方法

    郝相扬李蓉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引信传统设计过程中只能在实物试验中测试验证引信性能,引信研发效率受到制约的问题,提出侵彻引信起爆控制电路性能样机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起爆控制电路设计和验证过程中的关键特征总结为数据矩阵,以设计要求、数据和知识库作为输入,建立起爆控制电路在数字空间中的性能模型.通过建立性能样机可以快速测试在当前工况条件以及环境噪声更为复杂的工况条件下起爆控制电路的响应情况,在不需要实物试验的情况下测试选用不同元器件对起爆控制电路性能的影响,能够有效提升研发效率.

    侵彻引信起爆控制数字化设计性能样机

    复合战斗部侵彻引信分布式探测过载响应

    胡越孙航李长生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复合战斗部高速侵彻多层目标时,传统弹底引信过载信号出现振荡信号混叠,难以精确计层的问题,提出通过研究不同部位过载响应以提高计层精度.建立了复合战斗部分布式引信系统模型以及复合战斗部侵彻 5 层钢筋混凝土靶有限元模型,分析数值仿真获得的弹体过载信号,得到应力波在弹体中的传播规律:弹速越大,靶间距越小,弹长越长;层间飞行过程中应力波在弹体内部循环次数越少,侵彻过程更加明显;从频域角度分析了不同部位三轴过载信号的相关性,发现径向振荡对轴向过载有很大影响;对比 900,1 300,1 700 m/s速度下不同部位过载信号,发现复合战斗部高速侵彻目标时弹体前段过载响应优于弹尾.获得了复合战斗部应力波传播规律,总结了不同部位过载响应特征异同,为基于分布式探测、数据融合的侵彻过程识别提供仿真数据支撑.

    复合战斗部侵彻引信分布式探测多部位过载响应应力波

    电子安全系统升压电路的传导电磁干扰建模方法

    汪永斌郑松康兴国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子安全系统高压变换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传导干扰无法量化分析的问题,提出一种电子安全系统升压电路传导电磁干扰建模和量化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电子安全系统升压电路关键器件高频等效建模构建了电子安全系统升压电路传导电磁干扰模型,开展了引信高压变换过程中传导干扰产生机理和传输路径的分析和量值仿真计算.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传导干扰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升压过程中电路内部产生的电磁干扰特性,并可准确对传导干扰进行量化计算.

    电子安全系统高频等效模型传导电磁干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