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
铁道建筑

叶阳升

月刊

1003-1995

tdjz@rails.com.cn tdjzbjb@126.com

010-51849235;5189355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铁道建筑/Journal Rail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报道铁路工程、工务各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国内外科技信息,涉及轨道线路、桥梁、隧道、路基土工、地基基础、水文水工、工程材料、结构、制品、爆破、抗震、养护机械等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道岔钢轨打磨廓形及磨耗规律试验研究

    马思远王树国杨东升王璞...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多条线路上车站内18号高速道岔进行系统的现场试验,研究其目标打磨廓形的实际情况和道岔区钢轨磨耗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目前全路道岔区基本上还是以60 kg/m钢轨轨头廓形作为目标打磨廓形.顺向过岔时直尖轨的垂向磨耗整体较曲尖轨更严重,曲尖轨的侧向磨耗明显大于直尖轨;逆向过岔时直尖轨、曲尖轨的垂向磨耗基本上和顺向过岔时规律相同,径向磨耗整体大于顺向过岔时的,应重点关注.顺向、逆向过岔时,长心轨的垂向磨耗不断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叉跟尖轨的垂向磨耗和侧向磨耗均是在开始承载位置处磨耗量值最大.顺向过岔时长心轨径向磨耗在顶宽40 mm之后均处于相对较大值,叉跟尖轨径向磨耗峰值主要出现在顶宽20 mm处;逆向过岔时长心轨径向磨耗峰值主要出现在顶宽71 mm处,叉跟尖轨径向磨耗峰值出现位置和顺向过岔时相同.

    高速铁路道岔现场试验打磨廓形钢轨磨耗

    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高速道岔不平顺与车辆响应映射关系

    汤雪扬蔡小培杨飞侯博文...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不平顺是影响高速铁路车辆响应的主要因素.本文建立了车辆-道岔-下部基础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贝叶斯优化的双向长短时神经网络模型(BO-BiLSTM),分别从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两个方面,揭示了高速道岔不平顺与车辆响应的映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转辙器区和辙叉区短波长(3~5 m)的高低不平顺和水平不平顺会显著影响列车过岔时轮轨的垂向作用,造成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的激增,列车有较大的脱轨安全风险.利用BO-BiLSTM模型,对于高低和水平不平顺,可实现对波长2 m以上不平顺的准确估计;对于轨向和轨距不平顺,可实现波长3 m以上不平顺的准确估计;对于三角坑不平顺,可实现波长1.5 m以上不平顺的准确估计.

    道岔不平顺车辆响应机理建模数据驱动贝叶斯优化

    层间损伤对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力学行为的影响机制

    赵闻强赵云哲刘心成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速铁路板式无砟道岔结构层间损伤,建立其层间损伤动力学评估模型,分析了层间损伤对道岔区轨道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以直向过岔为例,耦合温度梯度荷载,研究了层间损伤对无砟道岔轨道结构的动力学影响机制,并给出相应的离缝评估及轨道维护检测建议.结果表明:层间损伤会导致无砟道岔轨道板固有频率下降,对高阶模态的影响更为显著;层间损伤与昼间正温度梯度效应耦合对板式无砟道岔的动力学响应特性造成更大的影响,结构层间拍击作用显著,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位移等动力学指标超限.建议对复杂温度地区的无砟道岔轨道板翘曲位移加强监测,同时昼间板中翘曲位移峰值报警阈值设为不超过1.0 mm.

    客运专线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道岔层间损伤离缝固有振动特性动力学特性

    关于道岔尖轨弯曲矫直后回弹的理论研究

    崔琨喨柳亚楠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尖轨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上下和左右弯曲.为了满足直线度要求,要对尖轨进行矫直,而矫直后钢轨产生的回弹现象会直接影响道岔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弹塑性力学,对钢轨回弹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对形状复杂的钢轨横断面进行合理简化,进而方便计算出钢轨的弹性极限弯矩;结合矫直理论,通过分析钢轨顶弯矫直条件,推导出钢轨反向弯曲挠度与顶弯支距的关系式,并应用于尖轨顶弯调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计算得到的钢轨反向弯曲挠度进行尖轨矫直,矫直后及放置24 h后尖轨的平直度均满足TB/T 412-2020《标准轨距铁路道岔》的要求.采用该方法可以大幅提高顶弯质量和工作效率.

    道岔尖轨理论分析矫直回弹弯曲挠度

    小号码道岔尖轨转换的仿真计算及验证

    刘高岩闫尧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号码道岔自由段长度短,牵引点数量少,因此其扳动力较大.为研究尖轨动程对小号码道岔扳动力的影响,解决小号码道岔扳动力过大的问题,本文建立某小号码单开道岔曲线尖轨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根据尖轨实际转换过程设定其约束条件和仿真工况,对尖轨转换过程中的等效应力和扳动力进行计算,并通过现场试验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尖轨动程越大,其等效应力和最大扳动力也越大,最大扳动力与尖轨动程成线性关系;动程的大小直接影响尖轨的整体受力状态和扳动力,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动程可改善尖轨的使用状态;本文建立的尖轨转换模型与现场测量结果接近,合理可靠,可为道岔相关结构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小号码道岔动程有限元分析尖轨扳动力

    CN1/18道岔辙叉轨件力学响应特征及裂纹整治方法

    谭社会王凯管曙刚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CN系列道岔在不利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心轨、翼轨及叉跟尖轨伤损等问题,建立CN1/18道岔辙叉轨件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其力学响应特征;采用容许应力法分析验证病害产生原因,根据轨件受力状态提出了相应整治措施.结果表明:心轨和叉跟尖轨薄弱断面应力较大,有加工缺陷或划痕硌伤的条件下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准静态荷载作用下,翼轨强度满足要求,但安全余量较小,在长期服役条件下可能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出现钢轨伤损,导致裂纹萌生和断裂.对于心轨,应加强凸缘和轨底交角位置的目视检查和涡流探伤,及时开展人工打磨整治或换轨处理;对于翼轨,应及时开展专项探伤,做好内倾的检查和调整;对于叉跟尖轨,应及时开展磁粉探伤,发现裂纹时须进行换轨处理.

    CN道岔裂纹数值模拟强度检算优化设计病害整治

    客专线道岔曲股开通时长短心轨轨腰与顶铁间隙变化规律

    蒋荣国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岔曲股开通时,可动心辙叉的长短心轨轨腰与顶铁间隙过大会对长短心轨组件的受力造成不利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曲股开通时客专线12号、18号道岔长短心轨轨腰与顶铁的间隙进行模拟分析,研究间隙的变化规律,为厂内道岔组装执行TB/T 3307.1-2020《高速铁路道岔制造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造与组装》标准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厂内实测数据基本相符,采用有限元模拟可动心辙叉由直股到曲股开通时轨腰与顶铁的间隙变化情况是可行的.考虑客专线12号道岔长短心轨115#顶铁间隙曲股开通时变化超过了3 mm,建议对客专线12号道岔长短心轨结构进一步研究及优化.

    客专线道岔有限元分析曲股开通长短心轨顶铁间隙

    基于立体视觉技术的岔区钢轨爬行检测方案

    刘心成杨维一赵闻强王艺臻...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岔区钢轨爬行病害会对铁路运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当前人工检测手段存在巡检效率低、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将立体视觉检测系统搭载到移动平台,开发钢轨爬行自动检测机器人、算法模型和检测标靶,通过定位钢轨标靶并利用立体视觉系统拍摄路旁标靶计算坐标的方式,实现了视觉系统在运动状态下的高精度检测.针对道岔结构特性设计了道岔区钢轨爬行检测方案.道岔区尖轨爬行检测试验表明,在5 km/h速度条件下,重复性试验最大误差为0.19 mm,准确性试验最大误差为0.54 mm,满足毫米级检测精度要求,可在2 min内完成整组道岔的检测.钢轨爬行检测机器人具有运行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的特点,可实现铁路钢轨爬行的大范围巡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钢轨爬行检测立体视觉道岔检测机器人检测方案

    复杂条件下道岔主要病害的整治措施

    王阿利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海拔、强紫外线、冻土等复杂环境及线路条件对道岔现有结构、扣件系统、跨区间无缝线路等关键技术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提高道岔产品的安全性能,减少缺氧环境下的维护作业量,本文调研了复杂条件下道岔的主要病害,并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道岔平面线形和尖轨结构、材质、制造工艺,延长曲线尖轨的服役寿命;通过优化辙叉结构、材料成分及制造工艺,解决心轨裂纹及剥落掉块问题;通过采用岔枕预埋铁座式扣件、加强型Ⅱ型弹条及弹性夹,提升扣件系统稳定性能;通过采用防护电务整体式岔枕,顶铁和间隔铁预留融雪加热条安装空间,避免冰雪及异物干扰电务转换系统,改善了工电接口;通过采用60AT2钢轨、辊轮装置,对台板进行减摩处理,减小了道岔扳动力;通过设置螺栓防松机构,减少了道岔维护作业量.

    道岔病害整治措施服役寿命扣件稳定性道岔电务转换维护作业量

    道岔产品认证问题梳理及优化举措

    杨威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道岔产品认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铁路专用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着重阐述了铁路道岔产品在认证管理中的关键地位;分析了道岔产品认证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规则,包括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采信目录、道岔产品认证规则等;针对道岔产品认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标准不一致、抽样组合复杂、图纸型号繁冗、准入条件较为严格等;分析了道岔产品认证优化举措,主要包括单元划分优化、抽样方案优化、配合推进道岔统型工作、降低准入门槛等.这些优化举措有助于提高道岔产品认证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的提升.

    道岔产品认证管理问题梳理优化举措单元划分抽样方案道岔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