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铁路桥式车站多型预制箱梁横移就位技术研究

    熊望祠贾宏明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铁路桥式车站横向分布多种梁型,因空间受限,难以直接采用架桥机就位.而采用支架原位现浇法或低位现浇高位横移法施工,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梁体调姿效率低、精度差等不足.以新建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以下简称"贵南高铁")环江车站施工为背景,介绍环江车站三种不同梁型在同一桥跨上横移就位装置及方法,并基于反对称矩阵构造的坐标变换方程,提出梁体姿态响应与调姿千斤顶位移的关系,弥补了现有技术不足,对于同类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桥式车站预制多型箱梁横移就位梁体姿态

    盾构机始发后姿态二次匹配应用研究

    黄胜
    6-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施工管片成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隧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盾构机姿态二次匹配是将盾构导向系统实时监控和记录的数据与成型管片姿态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出盾构机实际与预设姿态之间的差值,重新对盾构姿态进行修正,使盾构机姿态回归到预设的理想状态.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姿态二次匹配,需通过主动采取一系列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来排除干扰.以合肥市轨道交通 6 号线丰乐河路站-蜀山南站区间地铁建设项目为例,选取代表性段落进行应用研究,再通过数据统计以验证二次匹配实施效果.结果表明,盾构机始发后进行姿态二次匹配可减少管片破损数量,对降低施工成本意义重大.

    成型质量盾构姿态姿态测量二次匹配管片破损

    基于CTCS-N的市域铁路新型列控系统方案探讨

    全宏宇
    10-1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市域铁路列控系统需求,基于现有CTCS-N列控系统,探讨CTCS-N新型列控系统在市域铁路应用的关键技术方案,包含列车定位及列车占用检查、移动闭塞、列车完整性检查及互联互通;提出基于CTCS-N的市域铁路列控系统组成及基本功能,并与CTCS-N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提出的基于CTCS-N的市域铁路列控系统继承了CTCS-N的优势,提高运输能力、减少轨旁设备和降低维护成本,同时简化了系统结构,对CTCS-N列控系统推广和市域铁路列控系统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市域铁路CTCS-N新型列控系统应用方案

    基于HHT时频分析方法识别隧底隐伏岩溶

    陈清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岩溶地区为减少铁路隧道工程安全隐患,需对在建隧道隧底进行岩溶探测工作,查明岩溶发育情况并及时整治.地震映像法是快捷无损的高效探测手段.利用岩溶、岩体破碎等地质体对地震波的衰减吸收及对地震波频谱影响规律有别于完整围岩,采用Hilbert-Huang变换方法获得地震映像记录的瞬时频率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探讨经验模态分解后各阶模态的频谱分布规律.对某铁路隧道实测数据在剔除坏道、能量均衡、滤波预处理后,采用HHT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岩溶和岩体破碎区瞬时频率分布特征.综合利用时域和频域特征识别岩溶发育及空间展布情况,提高隧底地震映像法数据解释精度和岩溶识别准确性.

    地震映像时频分析HHT岩溶识别

    长大隧道洞渣建材资源化利用适用性研究

    陈强
    19-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隧道洞渣岩性进行调查和快速评价,评估其作为建筑材料的潜力和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洞渣的矿物成分、力学性能、有害物质含量等物理和化学性能分析,以及骨料的耐久性能评价.通过岩性调查和适用性评价,可以明确资源化利用技术途径,建立隧道洞渣建材资源化利用适用性评价体系,明确控制性指标的检测频率.隧道洞渣可有效转化为骨料、路基填料等多种建筑材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此外,提出通过标准方法与浸水法检测骨料压碎值并进行对比,用于监测洞渣质量及生产水平,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总之,洞渣建材资源化利用有助于减少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建筑成本,推动可持续发展.

    隧道洞渣建材资源化利用矿物成分力学性能适用性

    隧道衬砌纵向钢筋布置与环向裂缝控制研究

    杜孔泽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渗漏水是隧道工程最常见病害之一,与衬砌施工缝处理质量关系密切.工程建设中,隧道衬砌纵向钢筋在环向施工缝部位是否断开一直存在争议,相关研究也较少.力学分析表明,隧道纵向钢筋主要起构造作用,在施工缝处可以断开;从约束裂缝发生机理分析,环向施工缝处设置贯通钢筋,导致施工缝两侧衬砌段收缩变形受到约束,可能诱发衬砌中部环向约束裂缝出现.现场实践表明,衬砌纵向筋在环向施工缝处连续设置会严重影响中埋式止水带和端模安装质量,影响挡头模板的拆除且损伤防水板,从施工缝防水质量角度,纵向筋应断开.研究认为,衬砌纵向筋沿环向施工缝断开,有利于减少环向约束裂缝的发生,提高环向施工缝处防水施工质量,实现衬砌收缩变形的同时施工缝"开而不漏".

    隧道工程环向施工缝纵向钢筋约束裂缝

    高地应力隧道聚能爆破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李旭东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岩体深度增加,高地应力环境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爆破施工影响随之增加.目前隧道爆破未能充分利用高地应力条件与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开展高地应力下隧道爆破裂纹扩展机理与能量高效利用调控方法对节省施工成本意义重大.理论研究隧道高地应力静态分布特征及应力动态演化规律,对高地应力下单孔及双孔聚能爆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主裂纹长度随应力值增加呈指数性衰减,随侧压系数增加呈线性增长;当最大主应力达 40 MPa时,随聚能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增加,孔间裂隙贯通性逐渐变差.现场应用聚能管装置完成聚能爆破,通过爆破测振仪监测现场振速,对比常规钻爆法爆破中峰值振速评估聚能爆破效果,为后续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隧道爆破高地应力聚能管裂纹扩展数值分析

    大断面隧道施工稳定性及初期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王斌杰
    32-3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郑渝高铁奉节隧道工程,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大断面隧道施工模型,研究大断面隧道钻爆法施工围岩稳定性,提出初期支护的优化参数.结果表明:隧道Ⅳ级围岩台阶法钻爆开挖,裸洞的安全系数为1.86;基于结构力学"荷载-结构"模式设计的原支护方案,安全系数为2.42,锚杆轴力最大值为60.26 kN,拱顶下沉最大值为2.85 mm,边墙收敛最大值为1.64 mm,初期支护整体应力最大值为7.04 MPa;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安全系数为2.13,锚杆轴力最大值为157.02 kN,拱顶下沉最大值为4.39 mm,边墙收敛最大值为3.82 mm,初期支护整体应力最大值为7.96 MPa.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分析结果相吻合,验证了初期支护优化方案的合理经济与可靠性.

    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计算强度折减法初期支护参数优化现场监测

    基于CFD-DPM方法的沙滩头隧道掌子面粉尘扩散规律研究

    宋艳德
    36-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粉尘是影响隧道施工人员健康和掘进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获得风速与隧道粉尘扩散规律的关系,以沙滩头隧道为工程背景,提出基于CFD-DPM数值建模方法,并引入DPM碰撞模型,采用ANSYS Fluent构建隧道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风速分别为9、12、15 和18m/s工况下,隧道内的气流流动、粉尘扩散和呼吸平面粉尘浓度分布规律开展研究.结果显示,隧道内具有两个高风速区和中部低风速区,高浓度粉尘云的移动与风管出口风速呈近似线性相关.在四种风速条件下,粉尘完全扩散出巷道所需时间分别为150 s、110 s、90 s和80 s.根据隧道内通风时间和粉尘浓度关系,通风全过程可分为通风初期、通风中期和通风稳定期,不同风速条件下在隧道呼吸平面上的最高粉尘浓度分别为111.02、93.26、71.24 和67.73 mg/m3.现场实测表明,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良好.本研究可为沙滩头隧道合理的通风设计以及安全施工提供依据.

    隧道通风粉尘扩散CFD-DPM方法数值模拟通风风速

    特长大断面隧道混凝土施工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

    李飞
    40-4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高铁快速发展,隧道建设向特长大断面方向发展,该类隧道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智能机械化建造技术成为未来建设的迫切需求.在西康高铁华家山隧道建设中,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贯彻"工装保工艺,工艺保质量,质量保安全"的管理理念,采取智能化代替常规化、机械化代替人工化的方式,通过全自动3D扫描仪、智能拌和站、智能衬砌台车与智能养护台车的联合应用以及多种新技术互助式联合监控手段,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为后续混凝土工程在特长大断面隧道中的实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特长大断面隧道全自动3D扫描智能化拌和站智能化衬砌台车智能化养护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