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台风区桥梁格构式高支架风洞试验研究

    王保良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研究桥梁格构式高支架抗台风稳定性中,气动力试验和粒子图像测速试验成为关键方法.通过风洞测力试验,得到格构式高支架静力在不同条件下三分系数的数据.采用PIV技术研究格构式高支架受风向影响的规律,并对水平和竖向平面流场下的格构式高支架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抗风计算中需要综合考虑静风荷载对阻力、升力和扭力的影响;六腿格构式高支架模型的涡心处涡旋强度和湍动能小于四腿格构式高支架模型;支架构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需要针对风荷载下构件间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进行数值模拟时需考虑格构式高支架的空间三维特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格构式高支架抗台风稳定性的特性,为提高桥梁施工安全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台风区格构高支架风洞测力试验粒子图像测速

    可测正负压下土体压缩性的真空固结仪研究与试验

    谢明所
    45-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一维固结仪只能对土体施加正压力,而无法研究负压作用下土体的次固结特性,且目前已有研究中无法实现正负压联合施加.本文对常规一维固结仪进行了改造,研发出一种可测正负压下土体压缩性的真空固结仪,即通过采用橡胶膜与密封盖、密封底座形成密封环境,再用橡胶箍筋将膜勒紧,确保密闭性.通过仪器的标定和负压密闭性试验,验证了研发的真空固结仪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可用于研究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下软土的次固结特性,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设备保障.

    真空固结仪一维固结仪正负压联合仪器标定

    基于真空固结仪的软土次固结沉降特性研究

    宋宝禄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软土次固结的研究多采用室内试验的方式进行,但是目前较难实现直接得到土体突变全过程的曲线.本文基于改进的真空固结仪,进行了室内一维蠕变试验,研究了在正负压联合作用下的软土次固结沉降特性.研究发现:加载阶段,随着超载比的增大,变形增大,孔隙比减小;再加载主固结阶段,主固结变形会随着负压力增大而减小;根据次固结系数与超载比的关系,拟合了可用于计算某一超载比下的联合预压再加载阶段次固结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为软土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次固结正负压联合沉降特性软土真空固结仪

    地质信息化平台发展综述与研究展望

    张坤花卫华李叶繁车文超...
    54-5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综述地质信息化平台的研究现状,解决地质信息管理、共享和利用的关键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国内外地质信息化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地质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架构、数据质量、平台功能、平台安全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地质信息化平台在提高地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也面临共享应用和价值挖掘不足的问题.未来,地质信息化平台应向共建共享发展,并进一步在地质信息产品个性化定制、地质信息云平台集成共享、地质信息大模型智能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充分发挥地质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更高效的地质信息服务.

    地质信息平台地质信息集成共享地质信息智能应用

    铁路客站智慧化防疫改造设计研究

    刘玉玉宋占明刘晓渊陈洋...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铁路客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疫能力,满足旅客健康出行的基本诉求,通过旅客、商业、管理三个维度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状态下铁路客站智慧化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基于健康理念从客流密度控制、空调通风系统智慧化控制、智能消毒系统、智慧信息服务系统、智慧配送系统、隔离式装置、BIM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铁路旅客站房智慧化建设建议,并以西安火车站为例进行了智慧化改造设计研究,旨在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铁路客站的智慧化升级建设提供参考,呼吁铁路建设关注旅客出行健康,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服务品质.

    铁路客站智慧化防疫改造设计

    安九铁路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

    薛兴才
    62-6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建安庆至九江高速铁路建设条件复杂,总体设计中需引入系统工程设计、风险管理与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引入枢纽方案需综合考虑路网综合效益和枢纽格局;综合选线应以系统最优为目标,以工程安全为基准,兼顾技术经济合理性;接口设计需统筹考虑项目内部接口及衔接的多条建设时序不同线路的外部接口;基于铁路工程全寿命周期,贯彻设计为建设、运维服务理念,将风险管理贯穿勘察设计全过程.以系统功能最优为目标,在无砟轨道、桥梁细部设计、隧道全断面开挖等方面做了诸多设计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减灾选线接口管理风险无砟轨道创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5G轻量化平台设计与验证

    王军栋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四种基于软件无线电(SDR)的开源平台实现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研究分析5G系统架构及协议体系基础上,选取支持多种空口协议的OAI平台设计了5G系统验证平台,包括平台硬件架构、接入网和核心网设计,实现了5G基站gNB、终端UE、核心网网元;对搭建的5G系统仿真验证平台进行了相应测试,实现了N1/N2/N3 接口,验证了平台的可行性,为实现轻量化的5G核心网和无线网,用于原型机功能验证、接口包围测试、应急通信业务试验等提供了有效手段,对铁路5G-R设计、验收和运维均有借鉴意义.

    软件无线电接入网核心网轻量化

    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智慧航道系统设计与实现

    张帆许兆锋闫涛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贸易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航道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航道管理中的众多挑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本文首先概述了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实践基础;然后针对智慧航道系统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创新理念和关键思路;随后,详细阐述了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智慧航道系统的实现过程,旨在技术上实现信息的全面感知和智能化处理,从而推动航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促进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感知技术智慧航道

    自行式水中管桩移动施工平台设计与应用

    朱建锋
    75-7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顶推法跨越河流临时支墩基础施工时,多采用钢平台或筑岛工艺辅助进行,该方法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对河流通行及泄洪能力影响较大,施工完成后恢复工程量大,不符合环保要求,存在应用局限性.结合学府路东延跨太平河桥梁顶推临时支墩基础施工,提出采用浮箱联拼水上移动施工平台进行水中管桩施工的新技术.采用规范简化分析方法对水上施工浮箱移动平台抗倾覆能力,起吊龙门架强度、稳定性及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符合安全和使用要求.对自行式水中管桩移动施工平台组拼安装技术及依托该平台进行水中管桩基础承载力检测进行了介绍,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水中管桩施工的新工法,通过工程应用证明该方法具有工期短、安全经济、环保节能等优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水中管桩移动施工平台浮箱联拼抗倾覆能力管桩插打

    TLJ900架桥机架400 m小曲线箱梁的改造研究

    郝绥军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既有桥梁装备不能适应400 m小曲线半径线路简支箱梁运架的施工难题,以TLJ900 架桥机及配套运梁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架桥机后支腿台车增加回转机构、下导梁吊具增加横移机构、运梁车的驮梁小车加装转向架等措施,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性、安全性,并将其应用于新白广城际铁路正线施工中.结果表明,通过设备改造有效地解决了TLJ900 架桥机因400 m这种小曲线半径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架梁、纵移和喂梁施工的困难,提高了既有运架设备的使用率,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小曲线半径桥梁工程TLJ900架桥机设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