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

    檀军锋杨雷SERINA NG李想东...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用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和不同侧链长度、酸醚比的聚羧酸减水剂、萘系减水剂,通过试验研究聚丙烯酰胺与减水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随聚丙烯酰胺含量增加,减水剂的初始分散性能和保持性能均随之下降,而萘系减水剂所受影响较小;随聚羧酸侧链长度增加,聚羧酸减水剂的初始分散性能和保持性能下降严重;随聚羧酸酸醚比增加,各种聚羧酸减水剂的初始分散性能和保持性能受聚丙烯酰胺的影响差距不大;聚羧酸减水剂先吸附于水泥颗粒上,侧链再与聚丙烯酰胺通过氢键相互作用、缠结,从而降低了减水剂的空间位阻效应,随水泥水化更易被水化产物覆盖.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减水剂侧链长度酸醚比

    地下交通枢纽BIM-KNN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汪国良
    5-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地下交通枢纽损伤状态识别预测,结合光谷综合体枢纽工程研究及实践,提出基于BIM-KNN(建筑信息模型-最小近邻算法)的地下交通枢纽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对构建的地下交通枢纽方案进行数字化仿真模拟、计算分析,提取特征点的控制指标信息,构建大数据训练样本集;根据数值仿真分析结果,对受力薄弱和变形薄弱或关键部位进行特征点监测以获取特征点监测数据信息.选取K个特征点实测结构控制指标监测值作为测试样本集,利用有限的监测点数据测试样本,提出改进的KNN算法,实现地下交通枢纽损伤状态的识别预测,合理评价结构健康状态,辅助运维管养决策.

    地下交通枢纽损伤识别统计分析BIM-KNN大数据样本集

    软岩深基坑锚杆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张亮亮
    10-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预应力锚杆已作为主动支护结构在基坑边坡支护工程中广泛使用,但针对锚杆锚固后短期及长期预应力变化规律仍认识不足,尤其是锚杆预应力沿程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规律.为探究锚杆预应力损失规律,本文基于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对锚杆加载过程及锚固后预应力变化情况开展现场监测和试验研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锚杆锚固后预应力短期内会急剧下降,这主要是锚具锚固和锚杆钢筋松弛所导致,短期预应力损失率可达20%;锚杆预应力沿程分布可根据其受力情况分为自由区、过渡区、锚固区三部分,并随时间增长锚杆预应力沿程分布会发生显著变化.

    深基坑分布式光纤光栅预应力损失锚杆现场监测

    杭州西站综合客运枢纽数据交互架构研究

    王婧
    14-1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内交通相关政策和出行需求的推动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在空间上实现了铁路、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等交通方式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打通铁路客运枢纽铁路和地方交通数据、系统互联通道,才能实现旅客"一站式"出行.基于杭州西站综合客运枢纽,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数据交互应用及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通过政务外网实现国铁集团铁路客运联程联运信息平台、杭州市数据资源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杭州西站枢纽一体化信息平台互联,并在国铁集团实现数据融合的数据交互架构.为实现铁路与地方交通数据互联互通,建立数据融合标准化体系提供解决思路.

    综合客运枢纽铁路客运联程联运信息平台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数据交互架构数据融合

    城市地铁隧道TBM推力扭矩优质利用率区间评估研究

    巩森
    18-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TBM推力和扭矩利用率优质区间,统计国内外17 条TBM隧道的掘进数据(推力、扭矩、贯入度)和岩石强度,并引入现场贯入指标(FPI)和扭矩贯入指标(TPI),分别分析其与推力和扭矩利用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掘进参数(推力、扭矩、贯入度等)、岩石强度、FPI、TPI与推力扭矩利用率之间所表现出的规律对TBM推力扭矩利用率进行评估,发现推力利用率与现场贯入指标和扭矩贯入指标的拟合优度较高,相关系数R2 分别为 0.85 和 0.74;推力利用率在0.15~0.6 和扭矩利用率在0.15~0.5 这两个区间内各参数变化相对稳定,为优质利用率区间.基于中从隧道地勘数据对推力进行预测,预测平均误差为5.56%;结合推力利用率优质区间,反算最大推力,以便为TBM最大总推力选择提供指导,提高TBM的适应性.

    TBM推力利用率扭矩利用率适应性分析

    高震区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连续刚架桥抗震性能研究

    阮良奉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连续刚架桥墩梁固结具有整体性好、抗扭刚度大、桥梁建筑结构高度低等特点,在现代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建设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目前该结构在高震区应用较少,为研究其抗震性能,结合工程实例,基于Pushover方法考虑高阶振型影响,通过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小半径曲线连续刚架桥进行多方向推覆分析得出能力曲线,再通过能力谱法得出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点,从结构塑性变形能力、塑性铰开展、结构内力分布等方面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小半径曲线连续刚架桥具有较大的水平承载能力和位移变形能力,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可为此结构在高震区现代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现代有轨电车高震区小半径曲线连续刚架桥Pushover分析抗震性能

    盾构机盾尾密封油脂粘附性能试验研究

    耿靖玮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盾构机盾尾密封油脂对金属、砂浆粘附性能.选择(70±2)℃24 h、(70±2)℃5 h、(25±2)℃24 h、(25±2)℃5 h下的4 种测试条件,对比GB/T 13477.6 及SH/T 0424 两种标准下垂度测试方法,验证油脂对金属的粘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使用GB/T 13477.6 的测试工艺不适用于油脂材料;采用SH/T 0424 测试装置,在(25±2)℃5 h测试条件下可得到清晰的测试结果;以此条件测试14 种盾尾密封油脂,结果显示手涂型油脂对金属粘附性高于泵送型.采用L9(34)正交试验,测试油脂质量、持荷重量、持荷时间对油脂与砂浆粘附性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证明持荷重量对测试结果具有高显著影响,持荷时间、油脂质量不具有影响,最终确定油脂砂浆粘附性测试条件为:5~10 g油脂,持荷10 kg,时间30 s.

    盾尾密封油脂正交试验粘附性拉伸粘结强度下垂度

    斜交铁路箱涵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汤旻雨
    31-3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铁路箱涵结构在不同斜交角度下的受力性能及内力分布规律,以某斜交铁路箱涵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7 个不同斜交角度的箱涵模型,计算各斜交角状态下箱涵结构中腹板顶、顶板钝角端、顶板锐角端等关键部位的最大负弯矩,以分析其随斜交角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正交以及斜交角度较小时,箱涵所受最大负弯矩出现在中腹板顶部顶板位置;当斜交角进一步增大,箱涵整体所受最大负弯矩开始转移至钝角端.(2)箱涵顶板钝角端所受最大负弯矩随斜交角度增加呈非线性增长趋势.(3)中腹板顶部所受最大负弯矩随斜交角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整体增幅不大.(4)顶板所受最大剪力分布及变化规律与最大弯矩值相似.

    斜交箱涵受力性能板单元模型数值计算

    潍坊至宿迁高铁引入新沂(宿迁)地区方案研究

    叶龙振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沪二通道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缓解京沪主通道能力的辅助通道,目前京沪二通道潍坊以北、宿迁以南段线路均已建成或在建,仅潍坊至宿迁段线路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新沂(宿迁)地区规划引入多条规划线路,各线建设时机不一致,本线引入地区时,需统筹考虑地区内经济据点分布、路网灵活性、工程投资等,提出合理的地区引入方案.并提出结论:(1)线路引入地区时,应充分考虑各线的建设时机,合理构建跨线联络线,既可以增强路网灵活性,又可以节省工程投资;(2)随着时代发展,铁路路网规划会动态调整,近期工程实施时,应充分研究规划线路可能的引入方案,同时预留后续路网优化条件.

    京沪二通道新沂(宿迁)地区潍宿高铁方案比选综合最优

    管幕作用下大断面箱涵开挖面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刘宇袁齐虎杨新安李路恒...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幕作用下大断面箱涵开挖面稳定性受多种施工工况影响,需对其影响因素开展系统研究.依托合肥市滨湖科学城庐州大道浅埋隧道段实例工程,构建大型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分析钢管幕群、支护压力以及顶推距离、开挖方式和管幕滞空距离等因素影响下开挖面稳定规律.结果表明:(1)钢管幕群对于维持开挖面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并且管幕结构未连接更有利于维持开挖面的稳定性.(2)当支护压力小于 80 kPa时,开挖面纵轴线方向位移量随支护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当支护压力大于 90 kPa时,开挖面状态易呈倒"S"形.(3)先从两侧开挖,再进行中间开挖的施工方法利于维持开挖面稳定.(4)随着管幕滞空距离增加,开挖面纵轴线方向外移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开挖面稳定.

    管幕箱涵工法开挖面稳定影响因素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