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格算法优化下的道路桥梁施工倾斜摄影测绘精度提升

    施春来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测绘领域已有应用,但在误差分析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精度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重点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精度,并对精度进行改进.选取海山大道第Ⅲ标段为试验区,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数字三维模型生成大比例尺地形图,量化无人机倾斜摄影生成地形图所能达到的精度水平,并针对无人机倾斜摄影生成的地形图在部分地区存在高程精度较差问题,基于Java代码编写,开发基于高程图的网格算法,以提高无人机倾斜摄影生成地形图的高程精度.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Smart3D软件精度评定

    城市互通立交桥连续跨越河道及国道施工技术

    钟振云
    137-139,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星塘街北延工程(苏虹路-唯澄路)一标项目互通立交桥箱梁结构样式多、部分孔跨曲线半径小,结构施工难度大,且桥梁连续跨越通航娄江河道以及运营的G312 国道,工程施工风险高.结合以往实践经验以及成功的实施案例,应用双排钢管桩夹心土围堰技术+承台基坑开挖封底施工技术解决水中桥梁基础施工难题;设计贝雷架+碗扣满堂组合支架体系,顺利完成水中上跨既有匝道以及上跨国道、既有桥桥墩等工程建设任务.

    互通立交桥梁连续跨越双排钢管桩夹心土围堰组合支架体系

    高速铁路混凝土连续梁预应力筋优化布置研究

    王建伟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成都市东山大道1#大桥为研究对象,对混凝土连续梁预应力筋布置进行优化研究.以竖向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对布置间距的敏感性分析表明,竖向预应力筋对主梁腹板主拉应力影响较大,张拉控制应力的主拉应力要低于不考虑竖向预应力钢筋的主拉应力,在设置竖向预应力后,主拉应力减小0.67 MPa,降低幅度较大.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得到箱梁腹板中部的主拉应力方向,据此进行竖向预应力筋优化布置,通过调整预应力钢筋的倾斜角度来改善腹板受力状态以提高主拉应力方向上的压应力储备.优化后,主拉应力平均值为-0.58 MPa,优化前的主拉应力平均值为-0.27 MPa,方差分别为9.04E-03、7.65E-02;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主拉应力全部转化为压应力,平均值下降0.29 MPa,主梁纵向受力更合理,应力分布更均匀.

    连续梁预应力筋间距主拉应力优化布置

    跨河人行桥TMD人致振动控制实测分析

    刘宏图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一跨河景观桥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TMD)之后的动力特性进行测试,得到结构的前两阶竖向振动频率以及对应振型,并对多个工况下的人致振动舒适度进行现场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激励下,结构实测自振频率比理论值偏大,前两阶竖向振型与理论结果一致.综合考虑结构自振频率、振型特征和行人常规步频,所设计的分布式TMD对桥梁结构各关键部位的竖向振动均能有效抑制,与理论值相比,TMD减振效率约为 50%.在人行桥人致振动减振设计和测试中,应关注人行荷载对高阶振型的激发和减振控制.

    人行桥调谐质量阻尼器人致振动现场测试振动控制

    隧道装配式预制仰拱结构选型研究

    李煊栋
    149-152,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钻爆法隧道装配式预制仰拱结构选型设计进行研究.对比3 类8 种断面仰拱的力学性能,初步选择减重较多、力学性能较合理的3 种断面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整体模型和预制仰拱单块模型的对比研究,得出预制仰拱在施工机械荷载下的强度及稳定性.结合计算结果提出最优断面型式,采用该断面型式的仰拱预制块相较于原设计,重量减少8.78 t,减少百分比43.9%,按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均能满足要求.对其经济性进行分析对比,UHPC混凝土材料费用与原设计基本持平,当预制仰拱采用15 cm厚的UHPC板时,应力集中明显减少,塑性区域也较为合理和安全,可以作为预制仰拱的推荐型式.

    装配式预制仰拱结构选型有限元分析UHPC

    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陈文渊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被动支护体系在大变形隧道中常会发生破坏、侵限等工程问题,依托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工程,对基于预应力锚索的主动支护体系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大变形支护强度匹配和变形协调综合设计方法,并对主动支护体系大变形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结论表明:(1)支护结构强度需与围岩压力相匹配,支护应综合提供1~2 MPa的支护力以实现变形控制;(2)利用预应力锚索的伸长量配合初支无仰拱开口式设计,允许支护结构与围岩协调变形,释放部分围岩压力,可有效避免支护结构发生破坏.木寨岭3#斜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基于预应力锚索的主动支护技术在隧道变形控制和支护破坏控制方面均达到了预期效果,验证了支护体系的有效性.

    大变形主动支护预应力锚索变形控制数值分析

    基于RBF核的多分类SVM围岩变形易发性评价模型研究

    左小伟
    15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隧道、地铁等工程建设中,随着开挖深度逐步增加,地应力随之增加,围岩变形产生坍塌、岩爆风险显著提升,给工程建设和安全带来巨大挑战.采用支持少量样本且可以有效防止"过拟合"的支持向量机(SVM)用于隧道围岩变形易发性的多分类与评价中,用少量样本分析工程区域的围岩概况,解决易发性分类问题,不但可降低人力物力成本,而且使评价工作更加智能简便.以机场SG3 标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对优化RBF函数核的SVM模型进行模型评价.结果表明:SVM模型具有高预测精度且适用于围岩变形易发性评价研究.

    围岩变形易发性评价模型支持向量机径向基核函数

    隧道机械化施工力学响应规律及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王永太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开挖后产生的超挖,通常采用喷射混凝土回填,导致初期支护实际厚度与设计厚度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超挖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机械化施工力学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基于不同围岩级别建立最大超挖岩面轮廓、最小超挖岩面轮廓和平均超挖岩面轮廓计算模型,分析超挖工况下的围岩变形、围岩应力及初期支护应力,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与初期支护设计厚度进行对比,得到大断面隧道机械化施工力学响应规律;由于超挖导致初期支护厚度比设计厚度要大,出于经济和施工进度考虑,分析总结不同级别围岩各工况下初期支护最大拉应力较小区间范围,通过对初期支护安全系数进行检算,提出不同级别围岩各工况下满足安全条件的初期支护优化参数.

    机械化施工超挖施工力学响应数值模拟支护参数优化

    兰新客专大梁隧道地震灾害复旧整治工程实践

    王碧军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灾害为地下铁路隧道结构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构筑物一旦遭受地震作用,其安全稳定性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及时有效修复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坏对于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兰新客专地震灾害复旧工程为例,概述青海门源地震基本情况,分析大梁隧道损坏现状,并提出完整的拱墙拆换、套衬加固和全环拆换整治方案.同时,对工程实际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提出工法、指挥和机械运用的创新性方法.本研究可为后续灾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隧道地震灾害处理加固经验总结

    特长单线硬质岩体隧道快速施工步距优化研究

    文凯
    17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十高铁秦岭马白山隧道为特长单线双洞隧道,洞身围岩为花岗岩,以Ⅱ级和Ⅲ级围岩为主,为硬质岩体隧道.为满足硬质岩体隧道快速施工需求,合理确定仰拱和二衬步距,是有效协调组织各工序的前提.通过分析硬质岩体隧道快速施工组织设计,基于隧道快速施工机械化配置,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考虑隧道横断面形式、开挖方法和支护形式,分析施工步距调整后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变形受力特征,并结合马白山隧道施工现场实际作业工装配置和作业空间需求,提出满足全断面开挖及相应支护条件下的施工步距,以期为硬质岩体条件下隧道快速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单线隧道硬质岩体合理步距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