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学报
铁道学报

杨浩

月刊

1001-8360

tdxb@vip.163.com

010-51847451、51842631

100844

北京复兴路10号

铁道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铁路运输与经济、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电气化与自动化、铁路工程等学科的科研成果论文及综述。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德国国际建筑学数据库(ICONDA)、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十余家大型数据库。 《铁道学报》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轨道平顺性检测方法现状及发展综述

    李奇戴宝锐杨飞石龙...
    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述3种常见的轨道平顺性检测方法,从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2个方面对轨道平顺性车载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发展进行详细评述,并分析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数据驱动方法多应用于铁路系统健康状态检测,在轨道不平顺动态检测及轨下结构变形提取方面的研究正逐步展开.在模型驱动方法中,逆模型法目前主要用于获取轨道不平顺的频域特征;卡尔曼滤波类方法相比于惯性基准法具有融合多个传感器数据来提升轨道不平顺检测精度的优势.未来的研究应将物理模型和机制引入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中,在减少训练样本的情况下保证轨道平顺性的预测精度.多种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动态检测,以及从动态不平顺中分离出不同成分,也是未来亟需发展的技术.

    轨道平顺性车载检测数据驱动模型驱动卡尔曼滤波

    基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构架运动位姿分析

    韩志陈春雷李长坤程朝阳...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检测列车构架的运动位姿会影响检测系统测量的准确性,为获取检测系统所在构架运动位姿,提出一种基于多加速度计组合的位姿解算算法.对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所在构架中心运动位姿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速度条件下,列车构架中心位姿结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针对多加速度计组合位姿测量方法无法感知线路线形造成的姿态角变化问题,提出位姿补偿方案,并搭建试验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补偿后横向位移、垂向位移、侧滚角度、摇头角度、俯仰角度的位姿解算结果与试验台反馈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上述结果可为综合检测列车上搭载的检测系统运动状态下的测量精度分析提供支撑.

    高速铁路位姿测量列车构架试验模型重复性实验

    寒区铁路冻结粗粒土填料长期变形特性研究

    董亮田爽苏永华韩笑...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振动列车荷载长期循环往复作用下土体产生的变形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累积,依托某寒区铁路,开展不同温度下冻结粗粒土填料长期动三轴试验,探究填料长期变形、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并对试样累积塑性变形进行安定性分析,将累积塑性变形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状态.在黏弹性模型的基础上串联塑性弹簧提出一种计算应力-应变关系的简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动弹性模量越高,阻尼比越低.在动应力水平较低时,土体处在塑性安定阶段,累积塑性变形随振动次数的增加趋于稳定,动弹性模量略有增加,阻尼比则逐渐减小;当动应力水平超过塑性蠕变界限时,土体刚度迅速降低,累积塑性变形急剧增加,试样呈现破坏的趋势;当动应力水平处于塑性安定和塑性蠕变界限之间时,累积塑性变形虽然增加,但仍然处在可控范围.提出的弹塑性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冻结粗粒土填料的滞回特性和累积塑性变形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长期动力性能的分析提供有益参考.

    粗粒土温度循环荷载安定分析累积塑性变形

    基于改进溶质吸力方程的含盐土毛细水迁移规律研究

    沈宇鹏曹权李丹李子政...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特殊土地区,毛细水和盐的共同作用极易导致冻胀、盐胀等路基病害.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中,溶质吸力作为重要驱动因素影响毛细水上升.在分析现有溶质吸力计算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含有单价离子电解质溶液的溶质吸力系数确定方法,并验证其精度和适用性;基于毛细孔径分布模型理论,提出能体现盐分作用的毛细最大上升高度预测方法并验证其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含NaCl和Na2SO4 土壤的溶质吸力计算公式相较于经典公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NaCl和Na2SO4的存在对基质吸力会产生影响,吸力曲线随着盐含量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其对溶质吸力的影响更大;该预测方法能够较好体现盐分在毛细上升高度的贡献.

    毛细水含盐土毛细上升高度溶质吸力土水势

    兰新高速铁路开孔挡风墙周围沙粒沉积与侵蚀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张凯邓育辉张海龙田建锦...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置在路基上的挡风墙起到了有效防风作用,但是由于其阻碍作用,对路基造成了严重的积沙危害.因此,基于Fluent欧拉双流体模型,对兰新高速铁路沿线既有下部开孔挡风墙周围风沙两相流运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挡风墙周围的流场分布规律以及沙粒沉积与侵蚀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风速的增大,路堤迎风侧坡脚处的漩涡强度逐渐衰弱直至消失;路堤背风侧漩涡整体位置往背风侧方向移动,且漩涡涡量增加,导致沙粒反向侵蚀区域增加;迎风侧边坡处的沙粒沉积区域逐步减小,沙粒侵蚀区域逐步增加;北侧线路逐渐出现侵蚀区域,而风速对南侧线路沉积侵蚀区域的变化影响较小.在强风地区,布设挡风墙时应考察线路上风向的地表情况,地表松散、沙源丰富时宜同时采取防沙治沙措施,以达到减缓线路积沙危害的目的.

    开孔挡风墙风沙流沙粒沉积风沙侵蚀数值模拟

    基于HSP-GPR法的隧道三维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及应用

    苏晓堃高红兵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施工中,岩溶致灾构造容易引发岩溶涌突水、坍方、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隧道施工安全.因此,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对确保岩溶区域隧道施工安全至关重要.从岩溶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致灾构造及致灾模式为出发点,基于地震波法与电法联合探测技术进行岩溶隧道超前预报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某新建铁路隧道.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反射法(HSP)与电磁波反射法(GPR)可互为补充,相互验证.地震联合反演在电阻率反演的帮助下能有效还原溶洞的大致形态与位置,同时低速界面内部波速形态更加均匀.对HSP探测结果中存在异常的里程范围,GPR法可用于进一步确定异常的规模和性质.通过对比验证和综合分析地下介质中多种物探参数(速度、介电/电阻率)的差异性,可获取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的详细规模和可靠性质,从而识别和预测岩溶致灾构造和致灾模式.基于HSP-GPR联合探测技术的岩溶隧道超前预报研究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建立监测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可为类似岩溶隧道工程提供参考.

    岩溶隧道致灾构造综合地质预报地质雷达

    铁路工程典型岩性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

    王振李化建黄法礼易忠来...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岩性机制砂在铁路混凝土中的适用性,采用我国常用的典型岩性(石灰岩、石英岩、砾岩、花岗岩和玄武岩)机制砂,研究铁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灰岩、石英岩、砾岩机制砂的物理性能良好、化学性能稳定,在石粉填充正效应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均优于河砂混凝土;高亚甲蓝值和高吸水率的玄武岩机制砂不利于混凝土工作性能保持,其提高了混凝土内部饱水程度,显著降低混凝土抗冻性;花岗岩机制砂中高云母含量引发外加剂插层吸附,降低了硬化混凝土的引气效果和抗冻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电通量均小于1 234 C,氯离子扩散系数均小于9.5x10-12 m2/s,具有较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中有害孔体积分数高,导致其抗氯离子渗透性低于其他岩性机制砂混凝土.

    铁路工程机制砂岩性混凝土

    基于地震P波初至2 s功率信息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快速震级估算方法

    杨长卫张凯文吴东升张志方...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震级估算是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更加快速、准确的震级估算模型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用日本K-net强震动数据,建立基于地震P波到达后携带功率信息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并用于震级估算,并将本文算法与传统算法对比.结果表明,在1~5 s的时间窗下,模型的震级估算误差均明显小于传统的方法,且小震高估现象也明显改善;随着时窗长度的增加,模型的震级估算误差及标准差也逐渐降低,实现率也逐步提升,在1 s的时窗长度下,模型的单台震级估算实现率满足规范要求;对7级以下地震,模型的震级估算实现率可在地震P波到达1 s后满足规范要求;对7级以上地震,模型的震级估算实现率可以在地震P波到达2 s后满足规范要求.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震级估算

    风沙地区铁路选线中的主导风向与沙丘移动速度判别方法研究

    高玉祥程建军李泽宇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沙危害是影响沙区铁路选线设计的重要因素.为解决主导风向和沙丘移动数据获取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沙丘空间形态与风况作用的内在关系,构建新月形沙丘、线性沙丘和金字塔沙丘等不同沙丘区域的主导风向判别方法;结合沙丘形态学参数,利用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和GIS空间分析,提出沙丘移动速度的测算模型.以和若铁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沙丘形态分析的铁路沿线主导风向识别方法能快速地得到选线范围内的主导风向,判别结果与气象监测数据的误差不超过15°;利用卫星影像和GIS的测量方法可实现沙丘移动速度的计算,沙丘移动数据能对气象站观测的风沙数据进行有效补充,提高了铁路设计中沙害勘察的准确性与效率.研究成果可为风沙地区铁路减灾选线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铁路选线风沙地区主导风向沙丘移动形态特征和若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