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唐都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唐都学刊
唐都学刊

申亚民

双月刊

1001-0300

tdxk@163.com

029-88241039 88258532

710065

西安市太白南路168号

唐都学刊/Journal Tangdu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以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既定读者群,以古都西安为纵横研究的基准与核心点,尽量突出西安自古迄今的人文特色,辐射整个学术领域中各相关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探袄教的中国化——以入华粟特人墓葬为中心

    郑旭东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袄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袄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祅教神祗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袄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祅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袄教中国化儒释道关系入华粟特人墓葬

    "灭刘氏者龚也":南汉宦官政治新探

    傅绍磊郑兴华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谦、刘隐出身岭南地方豪强,因为文化弱势而积极与士人合作,坚持士人政治.刘龚在位期间一直没有解决权力合法性问题,难以改变相对于士人的文化弱势处境,从而对士人不满,质疑士人政治,逐渐以宦官制衡士人,终于在晚年形成宦官政治取代士人政治的趋势.宦官在刘晟摆脱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刘晟的权力合法性问题,从而真正崛起,推动南汉正式形成宦官政治,导致士人在南汉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化,让士人产生强烈的政治离心倾向,为南汉政权的覆灭埋下伏笔.

    南汉刘龚士人士人政治宦官宦官政治

    新中国成立前后张仲实的出版宣传与党员教育活动

    张埔华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仲实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出版家,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党的出版宣传工作中担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前后,张仲实充分发挥理论优势,编订"干部必读"12本、土地问题、妇女解放运动等材料,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与解决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供理论学习材料;推动刘胡兰事迹的广泛传播,为解放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教育树立了英雄模范;指导杨家岭工作的生产与文化教育工作,并总结经验将其推广.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教育仍需借鉴张仲实重理论教育、寓教于典型、重推广宣传的经验.

    张仲实出版宣传党员教育

    论瑶乡革命家江华的精神品格及其时代价值

    唐贤秋伍泳璇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瑶乡走出的革命家江华的精神品格主要涵盖:理想信念坚定,忠于党和人民;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奉献;坚守家国情怀,注重民族团结;坚持廉洁自律,不忘艰苦朴素.马克思主义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航标灯";伟大建党精神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传统基因;瑶乡革命先驱影响是江华精神品格形成的直接动力.江华的精神品格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弘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于担当奉献的重要精神食粮,是我们在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中坚持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汇聚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江华瑶乡革命家精神品格时代价值

    荀子"礼"的三重规范意蕴

    李洋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的"礼"疏远了早期儒学的先验的道德性,凸显了客观现实社会的群体性特征."群",乃是荀子"礼"的根本属性."礼"的基本内容也彰显了"治群"的基本功能.《荀子·修身》中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礼"治群的三重规范.礼于人,荀子延续了"礼"对于人的德性约束,以礼法联结,强化了"礼"的规范力度;礼于事,荀子将礼义联结,"化性"之礼义落于群体生活中而"起伪",规矩与德性相结合,强化了"礼"的行为规范意义;礼于国,"礼"为治国之本,荀子在治国中强调"分",以"礼之分"建立一套群体社会的政治统治秩序,治国安民.三重规范联结交续,荀子的"礼"充斥了群体性规范与内容,亦由此建构了 一个惟齐非齐、化性起伪、德行允协充义的规范世界.

    荀子

    《论语·八佾》孔子不欲观褅说之礼制内涵诠释

    黄溪宁镇疆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褅举行时间违反礼制;清人认为孔子讥讽当时宗室僭越大褅之礼;郑玄、马融从褅礼内部进行解释.分析三种诠解的方式,结合褅礼的内在仪式与外在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孔子不欲观褅是其对传承周礼、谨遵礼制的坚守,也是对鲁国现实政治的忧虑关切.重视《论语》礼制诠解是解读经典文本、理解孔子圣人之意的关键方法.

    《论语》褅袷郑玄

    第七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建国
    111-112页

    作品选

    封2页

    第七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剪影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