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科技
体育科技

吴数德

季刊

1003-1359

tykj1979@vip.sina.com

18977182992

530031

南宁市星光大道3号

体育科技/Journal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体育刊物,主要刊登与体育运动项目有关的竞技体育的选材、训练技术、战术和运动医学、生理、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及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学术论文,并介绍国内外有关学科的先进成果,为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提供各种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桂北乡村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比较分析

    农路华彭发胜
    30-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桂北地区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当地政府宣传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学校体育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提供可行性的理论依据,提高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个人对健康的认知,从而从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增强小学学生体质。研究结果显示:(1)从总分达标率总体情况分析来看,男生的不及格率略高于女生,两者及格率仅相差 1%。(2)在身高方面,整个儿童期的乡村女生与广西区同龄儿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乡村儿童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广西区同期儿童慢慢地出现巨大差异;体重方面,乡村儿童男女生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与广西区同龄儿童出现差异。(3)柔韧方面,乡村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不具显著性差异到出现高度的显著性差异,而乡村女生却没有;爆发力方面,乡村低龄儿童男生与广西区同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没有显著性差异到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而乡村儿童女生的情况与其相反;在耐力方面,儿童期的乡村男女生的耐力水平相差不大。(4)肺活量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与广西区同龄小学生肺活量相比都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

    广西小学生体质健康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大学生心理韧性素质的可能机制探讨

    黄巨朋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大学生心理韧性素质的可能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具有体育运动训练经历的学生与未参加过运动训练经历的学生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大学生心理韧性素质的影响,得出体育运动训练对培养心理韧性素质的促进作用,论证体教融合促进养成青少年心理韧性素质的可能机制。对体教融合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干预效应及对青少年心理韧性影响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体教融合心理韧性可能机制

    体育锻炼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心理韧性和锻炼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葛袁园
    35-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体育锻炼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为科学运动干预手机依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体育参与量表、心理韧性量表、锻炼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手机依赖量表对江西省九江市被试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体育锻炼、初中生心理韧性、锻炼自我效能与初中生手机依赖均呈现负相关(r=-0。106、-0。356、-0。374;P<0。01);体育锻炼可以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手机依赖(r=-0。20;P<0。01)。心理韧性和锻炼自我效能感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具体包括锻炼自我效能感的中介路径(效应值为-0。033;中介效应占比 24。1%);心理韧性的中介路径(效应值为-0。037;中介效应占比 27%);心理韧性和锻炼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路径(效应值为-0。004;中介效应占比 2。9%)。通过构建中介路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体育锻炼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对于初中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手机依赖防治具有一定的价值。[结论]心理韧性和锻炼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影响初中生手机依赖过程中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应从体育锻炼的防治不良行为的功能出发,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来提高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和锻炼自我效能感,进而减少手机依赖行为。

    体育锻炼初中生手机依赖心理韧性锻炼自我效能感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讨

    谭亦斌曹智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强国建设时代背景下,竞技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第一要素,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关系到运动员的训练和成才,还关系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深入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章结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特殊群体身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内容、开展途径的理论构想,以期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归属研究

    高立庆邸平伟
    40-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学界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类别归属问题上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类别;一种认为归属于其中的"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舞蹈"和"民俗"三个类别;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包含于其中的许多类别之内。文章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于许多类别之中,主要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舞蹈"两个类别,在"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和"民俗"中也有少量分布。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归属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社会科研成果评价发展路径研究

    关朝阳周娜娜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升我国原创性体育科研成果的总体质量和水平,针对现有的体育社会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科研评价机制中存在的明显而突出的唯SCI 论成果等级、论论文数量、将科研成果评定与科研奖金挂钩等相关问题,文章对其进行方法、策略上的改进和改革探究,试图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形成全新的、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科研评价体系思想,以此强化和引领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树立科研科学价值观导向,探求新时代目标定位下中国特色体育社会科研成果评价发展路径,并使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健康发展。

    治理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科研成果成果评价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治理的路径研究

    王萌王林媛
    46-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治理工作中,社会工作其"助人自助"理念、"优势视角"理论及专业工作方法等具有独特优势。为破解当前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治理困境,不断完善老年体育相关理论,推进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治理的路径,提出要通过赋权增能,激发老年人治理主体意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实现体育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加强"体育+社工"培训,建立专业体育社工队伍。

    社会工作社区体育治理老年人体育路径

    南疆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困囿及对策研究

    翟德强赵亚莉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体育服务是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特殊行为和专门性服务的总称。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对提升居民体质健康,助推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意义重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南疆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研,梳理出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规范化管理体系,体育健身场地供给失衡,体质服务机制错位等现状,并从供需矛盾多样化突出,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域环境差异性大剖析了其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深化推进"体育+"融合态势,扩宽农村体育市场;统筹推进体育场地智慧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建构多元主体的供需机制,补足补齐资源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质检测机制,加强群体健康意识。

    南疆基层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现状对策

    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韶关实践与探索

    陈三政黄艳珍
    51-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包含着乡村体育的发展,体育对乡村振兴亦有积极的助推作用。结合韶关发展现状,探究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韶关实践活动,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认为,要重视体育对助推乡村振兴的综合价值,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塑造体育品牌,夯实体育基础,探索制度保障,发挥体育助推韶关乡村振兴的综合效应;乡村振兴推动着韶关体育更好发展。

    体育乡村振兴实践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在N高校体育场馆评价中的应用

    陈雷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N高校大学生运动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重要性-满意度绩效分析法研究分析高校大学生对N高校体育场馆的场馆服务、场馆环境、配套设施三个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N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收费制度急需改进,开放场馆的数量急需增加。提出建立高校场馆综合管理模式、对校内外人员采取合理定价、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和建设智慧场馆的建议。

    重要性满意度体育场馆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