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周兴

双月刊

1009-3060

wkxuebao@tongji.edu.cn

021-65983944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笛卡尔著作中的"灵""魂"之辨

    李琍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灵"与"灵魂"在古代哲学中的含义及所指是不同的,但笛卡尔著作中却出现了二者混用的局面.不过,只要仔细检查这两个词出现在笛卡尔文本中的各种语境,就能发现,他主要用"心灵"来指称那个使人从事思考活动、可以与身体完全分离的实体,用"灵魂"来指称那个与身体结合在一起并且发生相互作用的实体.笛卡尔的身心观的革命性体现在他主张机械论的身体观.他不像古人那样认为灵魂赋予身体生命活力,不再视灵魂为神圣的永生的力量,他甚至尝试像展示机器运行那样解释灵魂如何驱动身体,这使其几乎将灵魂还原为一种物质器官.但是,笛卡尔不敢公然背离古典理性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那里,指挥身体行动的灵魂最终没有与从事认识的心灵彻底脱钩,并且他还装模作样地响应教会的号召来证明灵魂不朽,这才使得他的著作中出现了"心灵"与"灵魂"混用的局面.

    笛卡尔身心观灵魂心灵灵魂不朽

    特里斯坦和弦的回响:瓦格纳与尼采《悲剧的诞生》

    罗仕平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采成名作《悲剧的诞生》序言标题即为"致理查德·瓦格纳".该书的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但在以往研究之中,此线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瓦格纳复兴北欧神话并以之抵抗现代性的艺术观及其重要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主导动机、无终旋律、半音转调等作曲技法所体现的紧张、冲突、不和谐的美学观,对《悲剧的诞生》无论是在写作风格还是具体思想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早期尼采在盛赞瓦格纳的同时,也小心地与其拉开一定距离,他们对神话、悲剧、绝对音乐、叔本华以及基督教等方面理解的细微差别,为两人关系破裂以及尼采哲学转向埋下了伏笔.

    特里斯坦神话主导动机无终旋律半音转调

    构建一种"向前看的唯物主义":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论

    贾丽艳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哲学以存在论为基础,其存在论只关注已有存在和永恒存在,不讨论甚至排斥尚未存在和可能存在,因此传统哲学从来是缺乏未来向度的,未来可能的问题因而没有进入哲学的议事日程.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论一反传统哲学的实在存在论,他使"希望"从一种意愿表达变成了一个存在范畴."希望"不仅是存在的,而且还是推动存在的;"希望"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客观的.这是因为"希望"表达了一种有待实现的未来可能性.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论立足于乌托邦精神以及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的各式各样的乌托邦设计,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关于未来可能的哲学证明.这种希望存在论尝试将"希望"置入主客观的会通之中,对于乌托邦给出了一种创新性的解释,既别开生面地改造了哲学,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其哲学证明上的杂糅性问题.

    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存在论具体的乌托邦乌托邦主义

    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治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方略

    张振鹏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治理,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基于生态学和治理理论的主要论点,依据科学治理的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有效性标准,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治理应当建构"治理目标—治理客体—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的逻辑体系,其治理目标是以交叠共识为基础的整体利益最大化,治理客体是以秩序正义为基础的生态平衡与演化,治理主体是以和谐共生为基础的多元协同关系,治理方式是以元治理为基础的多样化方式共治,并且遵循认同、协调、适配的治理原则.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治理实践,应当着力于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循环及生态效益提升,维护正义的生态秩序与健康的生态关系,建立激励与约束指向清晰的治理责任机制,推动多维治理方式的集成化运用.治理必须保持灵敏的适应性,依据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的生命周期不断进行调适,进而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的提质增效和长期价值.

    数字文化产业产业生态数字内容平台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理论逻辑与革新路径

    解学芳贺雪玲
    4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数智技术的迭代,我国文化建设开启了建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化"为关键词的发展演进之路.关于文化强国的研究命题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但缺乏立足数字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的系统考量.一方面,亟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生成逻辑与理论蕴涵,系统构建数字文化强国发展框架.其中,意识形态领导力、制度前瞻力、文化自信力、文化科技创新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是该框架的主要构成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应立足彰显思想引领、精神引导、文化自强的价值内核,实现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最终建成数字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应深刻把握系统科学理论的涌现性、非线性、突变性、主体能动性、复杂性的价值内核,从思想引领、制度前瞻、文化自信、科技赋能、产业现代化五个维度协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革新路径.

    数智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理论逻辑革新路径

    文化产业卜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家庭李云豪
    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选择2011-2021年250个A股上市文化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企业、行业、年份固定效应实证分析,并利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验证了传导机制和调节机制,可以发现: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从地区上看,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东、中、西部表现更为有效,而文化企业更多集聚在北京、广东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且回归系数更大;从行业上看,我国近年来行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各行业均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效应,其中文化相关领域及服务行业最强,创意设计和内容创作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性系数较小;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引发市场关注度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的优化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企业数字化转型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市场关注度

    基于通勤率的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李健张琳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探讨其空间范围、空间结构和成长机制是优化都市圈规划的重要工作基础.选择与上海大都市圈相类似且发育更成熟的东京都市圈作为比较案例,基于"2018年东京都市圈城市交通特性调查"数据测度东京都市圈中心—外围的通勤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关系网络视角对东京都市圈通勤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分析,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东京都市圈空间范围大致为11 300平方千米,并且有明显"核心—外围"结构,形成了以东京区部为核心的东京都市圈5个圈层;第二,通勤率指标仍然是体现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之间紧密劳动力联系的重要考察标准;第三,轨道交通建设、经济发展、时间距离以及人口规模等指标都对都市圈空间结构产生影响;第四,东京都市圈空间组织具有多层级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以上四点研究发现对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上海大都市圈东京都市圈通勤率空间结构

    城市高铁建设如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邵帅甘甜蒋艳
    86-9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基于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和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高铁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城市高铁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明显的推动效应,其辐射范围约为20千米;其次,这种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降低数字化市场准入门槛、提升数字化技术创新水平和调整数字化管理战略而实现的;再次,城市高铁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效应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宽松的企业样本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高速铁路的微观经济效应,也可为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持和政策参考.

    高铁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准入技术创新双重差分法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谢遐龄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天命之性性本善文化存在

    汉晋"仙"观念之流变考

    龙泽黯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两汉魏晋方仙道道教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