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周兴

双月刊

1009-3060

wkxuebao@tongji.edu.cn

021-65983944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里尔克的性欲书写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启示

    赵蕾莲
    1-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欲的道德观和反自然的唯灵论.她还与里尔克展开精神分析式谈话,帮他战胜创作危机,鼓励他进行性欲书写.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三首和《七首诗》(即《阳具颂》)等典型诗文中赞美性欲、生命力和此在的幸福,颇具代表性地践行了性欲书写.

    里尔克莎乐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尼采生命哲学性欲书写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柏林浪漫派共同体书写初探

    卢盛舟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跃于19世纪初德意志思想舞台的柏林浪漫派对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文学书写做出过重要贡献.政治哲学家亚当·米勒在1809年出版的《治国术》中提出了强调整体性、自然性和历史性的共同体理论主张,而柏林浪漫派作家既或隐或显地对民族共同体展开文学想象,又通过交谊结社为实现民族共同体开展政治实践.在他们的共同体书写中,除以往大多数研究所确认的民族主义内涵外,还存在重要的世界主义维度:相关作家并不囿于民族国家疆界,而是在世界范围内思考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和与文化他者的共生问题——民族独立、帝国殖民、和谐共存等多重欲望在此纠缠交错,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也因此并非变奏关系,而是呈现出了间性特征.

    柏林浪漫派共同体民族主义世界主义

    从开发式援助到赋能式援助——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范式变革研究

    赵可金蔡锐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路径.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形成了开发式援助的独特路径.此种开发式援助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可能导致受援国无法形成自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逐步从以国际主义理念为主导的对外援助向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主导的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通过分析中国对非洲加纳的援助案例,发现:从开发式援助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是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大势所趋,决定援助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国际发展的治理体系设计和治理能力水平.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应高举全球南方的旗帜,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在尊重受援国意愿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赋能式援助,重视完善与有关方开展优势互补、富有成效的三边和区域合作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发展合作的治理能力,共同推动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对外援助开发式援助赋能式援助国际发展合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德国的"时代转折"及其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

    郑春荣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发表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时代转折"演讲."时代转折"最初是指德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恶化,但如今已被延展为德国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时代转折".朔尔茨为"时代转折"确定了五项行动任务,并为此打破了德国安全与防务政策上的诸多"政治禁忌",包括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通过特别基金提高联邦国防军的能力与防务支出、决定在海外永久驻军等.基于德国目前已将俄罗斯视作欧洲-大西洋安全的最大威胁,德国也一改以往的安全"消费者"角色,主张担当欧洲安全保障者角色,意图将联邦国防军打造成欧洲常规防御的基石,并通过向立陶宛派出永久驻扎的作战旅,彰显其在欧洲安全中扮演领导角色的雄心.不过,为了切实承担欧洲安全保障者角色,德国仍然需要处理好德国防务支出、防务能力提高和战略文化调整的可持续性问题,解决好欧盟内东欧与西欧国家之间在安全保障倚重对象上的分歧,以及平衡好欧洲独立防务与北约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

    德国"时代转折"德国安全与防务政策俄乌冲突欧洲安全格局

    描写的政治:卢卡奇与朗西埃论《包法利夫人》

    王嘉军
    47-5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楼拜的名著《包法利夫人》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过渡,其写作上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频繁的描写,这甚至影响到了叙述的进程.卢卡奇对于福楼拜及自然主义作家对描写的倚重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行动诗学",且有损作品的有机性;在政治上,描写的泛滥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对于现实斗争的旁观和冷漠,对于前途的悲观.朗西埃从当代激进政治的视野出发,却对《包法利夫人》中的描写颇为赞赏,认为它体现了一种等量齐观的美学民主,是对亚里士多德暗含等级制的摹仿/再现美学的反叛,是对现有感性分配秩序的扰乱,从而导向一种新的差异政治.同样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朗西埃与卢卡奇的观点却针锋相对.通过对比,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二者的思想和福楼拜的创作.二者思想隐含的不同"摹仿观",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美学和文学.

    福楼拜卢卡奇朗西埃《包法利夫人》描写

    现象学与感性学的显现观比较——以张祥龙与泽尔的美学观为例

    蔡祥元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祥龙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显现的发生机制,阐明它就是原本的美感体验.这一以现象之显现为美的主张与泽尔的显现美学之间存在着呼应.双方都主张原本的知觉体验中就包含美.但是,与张祥龙接续、深化胡塞尔现象学不同,泽尔的显现美学传承的是鲍姆嘉登的感性学思想,他在阐发和论证显现观的时候诉诸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麦克道尔的知觉观,反而刻意回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因此,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参照背景,可以更清晰地分辨两种显现观的差异.张祥龙顺着胡塞尔思路进行拓展,将概念化认知还原到前概念化的意向构成,并结合海德格尔的思想,将意向构成进一步还原为境域构成,悬置意向对象的认知功能,以此展示一种纯意向的构成之美.泽尔与之不同,其显现之美来自概念化认知的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严格说来依然暗中依赖于概念化认知,只不过是它的一种无目的的应用.泽尔理路的相关困难进一步体现在他的时间观中.由于泽尔没有借助胡塞尔有关现在点与现前域的区分,其关于显现的当下性的刻画便经常陷入相互冲突的描述之中.张祥龙的时间描述则充分吸收了胡塞尔的时间晕思想,对两种时间以及两种经验的差异做出了更为清晰的说明.

    显现感性学现象学

    剧场性:前卫还是回归?——一个基于当代艺术的分析

    杨震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剧场性是一个伴随着前卫艺术运动发展才浮出水面的概念,它与剧本相对,与表演及观众相关,指向介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事态.作为艺术的一种普遍结构,它意味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从作品转到经验,从作者走向观众,从事物走向事件,从规范走向偶发,从精神回归身体,从意指回归字面,从二分回归居间.通过理解剧场性,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极简艺术、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合理性,而且可以连接起传统与现代,找到在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支配下被忽略的艺术共性.剧场性并未取消艺术的边界与自律,而是澄清了艺术自律的真正内涵,即不可重复的过程性与发生态.它与时间性、空间性和身体性密不可分,从而区别于超时空(任意时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剧场性也并未造成艺术在道德上的漠然,剧场性所带来的移情与遗憾、投身与介入是人类道德情感的基石,它所带来的审美眼光则是超越个人悲剧的契机.

    剧场性当代艺术过程性居间性自律性

    海德格尔的元政治学和被隐蔽的"内在的真理"

    朱清华
    76-8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研究证实海德格尔原始手稿中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这样的表达.但这个发现并不能证明海德格尔哲学是纳粹政治学."内在的真理"这个概念跟海德格尔这一时期构建元政治学的设想有关.作为区域的元存在论,元政治学要将存有的真理落实到存在者层面的政治活动中.而存在的真理则通过荷尔德林的诗显现为"亲密性"这一比希腊的φ(ν)σιζ更为源初的概念.从海德格尔的元政治学理论构想来看,他是以"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之名来构思他所认为的理想政治之基础,而非为任何现成的纳粹运动提供思想基础.他所谓的"精神的国家社会主义"指的并非现实政治中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是元政治学用来称呼它要促成的涉及民族和此在本质的运动的名称.元政治学的构想没有成功,并不表明海德格尔思想的失败.

    海德格尔元政治学内在的真理亲密性

    秩序与人情——论兄弟昭穆异同争论背后的礼学原则变迁

    李新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父子异昭穆,这是昭穆之制的基础原则.但是,在君王继位出现兄弟相及的情况下,两任君王的昭穆异同在不同的礼学原则下便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宗法制下,由于君统与宗统的独立,君王尽臣诸父昆弟,兄弟相及的两任君王以"臣子一例"的原则当定为异昭穆.此时,君统的原则盖过了血缘关系,使得君王昭穆不单纯以父子论.然而,自汉以来,君统的原则不再成为决定君王昭穆的核心内容,父子之伦压倒了君统原则,昭穆顺序完全由血缘决定,于是兄弟相及则主张同昭穆.昭穆之义逐渐局限于父子之别,这也体现了汉代以来人情孝道的伸张.

    昭穆臣子一例君统血缘人情

    延安道路、人民战争与革命主体锻造——论柳青小说中的战争书写

    王斐然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柳青的小说创作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不可忽略的历史要素.两场战争的时代转化,提示着作家将进一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理解战争的革命性与人民性.通过对柳青短篇小说集《地雷》和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中战争的书写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回应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瓦解后的农民如何重新被政治生活所吸纳以及如何被培养为革命性主体的努力.柳青在农村题材之外对于战争的书写,同样体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深入观察,这对于全面地理解柳青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柳青《地雷》《铜墙铁壁》农民主体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