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周兴

双月刊

1009-3060

wkxuebao@tongji.edu.cn

021-65983944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座孤岛——德国小说《账单待付》中的岛屿母题

    薛原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岛屿"母题在21世纪的德国哲学和文学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德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回溯了人类文明中的三次全球化,并用"岛屿化"和"全球化"来隐喻人类自我保护和开拓疆域之间的关系.他笔下全球化的宏大"水晶宫"破碎之后,个体以"泡沫化"的生存形式寻求自我免疫.德国作家英格-玛丽亚·马尔克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构思的小说《账单待付》描写了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推至城市边缘的生存孤岛.借助多重叙事技巧,马尔克不仅展现了一群在各自社会圈层中坠落的人们的悲喜,更是敏锐地透视了当代德国人泡沫式的"孤岛文化",展开了一幅全球化时代德国现实主义的画卷.

    全球化斯洛特戴克岛屿母题孤岛文化《账单待付》

    从德属西南非洲到东欧"生存空间"——论施林克代际小说《奥尔加》的多向度记忆书写

    庄玮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林克代际小说《奥尔加》在家庭记忆框架下,虚构化、多视角地描绘了德国20世纪三代人的生平故事,以宏大叙事展现了德国20世纪动荡历史的全貌.小说呈现出多向度记忆书写的特征,揭示了德国殖民主义和纳粹主义意识形态在"殖民种族主义"意义上的相似性和连贯性,着重展现了德国殖民者在德属西南非洲屠杀赫雷罗人以及纳粹侵占东欧"生存空间"的内在关联.小说提醒读者,在看待20世纪上半叶灾难性的历史事件时,不应采取简化或激进的立场,而应结合当前热议的多向度记忆话语,在理性和全面的反思基础上,相互指涉和对话式地探讨德国殖民史和纳粹史罪责共同的政治史和思想史根源,例如种族和文明优越论、俾斯麦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等.

    赫雷罗人种族屠杀生存空间《奥尔加》多向度记忆

    俄乌冲突以来的欧洲经济:表现、原因、政策应对与前景

    丁纯孙露纪昊楠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乌冲突以来,由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使欧洲经济遭受极大冲击.欧盟经济陷入衰退:通胀高企,进出口萎缩,政府赤字问题突出,成员国经济表现普遍疲软,尤其是德国经济问题突出.俄乌冲突下的欧洲经济,呈现出衰退、停滞、缓慢复苏的阶段性和一定程度上分化的特点,这与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贸易联系等结构性成因以及新冠疫情余波、冲突自身的特殊性等临时性因素有关.为应对俄乌冲突,欧洲中央银行实行多轮加息,欧盟及其成员国实施了寻求能源替代、保障民生的短期措施,这基本上摆脱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欧盟经济的韧性.除此之外,欧盟还出台了加速能源转型、强化经济安全等长期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欧盟经济或将缓慢复苏,但其同时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风险;欧盟及成员国的短期政策应对需权衡保留与退出,长期政策将面对多重挑战.俄乌冲突持续下欧盟经济的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危"与"机"并存.

    俄乌冲突欧洲经济绿色转型经济安全

    从"以俄为师"到自主探索:中亚国家反恐政策的演变

    曾向红何舒雯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击防范恐怖主义对于维护中亚地区稳定与安全有着重大意义.在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亚各国的反恐政策经历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年至"9·11"事件发生前,其特点可总结为"以俄为师";第二阶段为"9·11"事件发生后至今,其特点为自主探索.在三十多年的探索中,中亚反恐在观念上形成了严禁宗教歧视、维护联合国核心地位以及尊重国家主权及其独特身份的特征.在制度上,中亚各国纷纷建立起更强调反恐政治目的的反恐法律体系和更完备的国内外反恐组织体系;在行动上,则更注重开展多元平衡的国际反恐合作以及强调反恐举措的全面性.中亚反恐政策的调整受到中亚各国对外部势力干涉的不满、恐怖主义形势新变化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规范扩散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截至目前,中亚国家已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符合自身需要的反恐策略.

    中亚地区反恐政策俄罗斯美国大国竞争阿富汗局势

    战略叙事与霸权护持:拜登政府推进北极战略的话语叙事逻辑

    李昕蕾盛学敏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进行霸权护持的过程中,美国不仅仅依赖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通过话语制衡等方式实施结构性软实力.国家战略叙事被认为是塑造利我情景、调动资源、压制对手、强化联盟、建构行动合法性并赢得国际支持的强有力的话语武器.近期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和《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的连续出台标志着拜登政府将气候危机下北极地区的战略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此,拜登政府侧重从"议题凸显、话语解构和认知重塑"三个叙事操作机制来推进其北极战略叙事,通过互文性叙事、反叙事和框定性叙事策略来重构北极威胁、凸显敌对国家、塑造国家角色、调动内外资源、联动北约盟友等,从而为美国实现对北极安全秩序的主导以及强化北极区域霸权性领导提供合法性话语叙事支持.全面理解拜登政府北极战略叙事的深层逻辑,有助于有力回应美国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行为的污名化并为中国在北极的"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有益的战略叙事建议.

    战略叙事北极战略霸权护持拜登政府气候危机

    从摹仿之物到物之物化——艺术现象学视角下物的追问

    杨光
    64-7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艺术史中物的概念可以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这一视角来考察,同时要放在西方哲学中对物和艺术的本体论思考的理论框架中来讨论.从古希腊的摹仿论出发,直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丹托等哲学家关于物的讨论,从中可以梳理出从古希腊的形而上的本体论中物作为低级的摹仿之物到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关联之物,再到物的自身关联性以及物之物化这一发展脉络.这一脉络显示了思想史和艺术史中的对物越来越开放而动态的理解.

    摹仿论关联性情境主义反身性物之物化

    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本雅明广播实践中的声学考察与媒介反思

    王凡柯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世纪无线电发明以来,脱域化、远距离的声学传播带来了听觉感知上的媒介革命.对此,在无线电广播新媒介诞生之初就进行广播创作的本雅明,曾以不同的方式对德国早期无线电广播"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技术形态与声学特征展开讨论:前者不仅关涉广播媒介在声源乃至视听联觉上的分离形式,也论及大众在现代媒介语境中的分心现实与感知训练;后者不仅指向听觉媒介技术革命下得以强化的声学效果、普及效力以及教育潜力,更指向魏玛时期无线电广播面向现代听众时所蕴含的政治美学潜力以及不容忽视的内在危机.因此,围绕被本雅明归纳为"可分离"与"可传达"这两条相异又互补的早期广播技术特征与媒介反思展开讨论,能够进一步考察在艺术的传播途径与文化的消费方式发生持续变化的技术革新时期,本雅明如何在听觉媒介领域阐释以及回应时代转型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实践、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等相关问题.

    本雅明广播听觉媒介大众文化

    庄子的"宇宙身体"观及其美学意涵——以《庄子·德充符》为中心

    邹蕴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德充符》篇借助残缺和丑陋的身体形象来反思儒家身体观所暴露的问题.儒家礼义式的身体观主张身体承担着礼乐教化的伦理功能,从而生发出文质彬彬、美善统一的审美观念,却也导致了文胜于质的弊病.庄子学派把人的肉身视作宇宙大化中的一部分,这种"宇宙身体"观重视人的真情流露,而不拘泥于礼文的形式,由此衍生出重质轻文的美学传统."宇宙身体"的观念虽然打破了人与外物的边界,但并非要完全废弃肉身,而是主张通过运用和训练身体的官能让其回归自由的状态,这种借由技艺而循序渐进的修炼过程是一种美学的工夫论.

    《庄子·德充符》文质关系宇宙身体美学工夫论

    程颐《春秋传》及其《春秋》诠释学

    张高评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颐乃《春秋》宋学之推助者,视《春秋》为"圣人之用",以为学者只观《春秋》亦可尽道.其曾揭示治经之要领,如"《传》为案,《经》为断""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凸显了《左传》解经之功能.晚年著《春秋传》,阐发正人伦、谨名分、尊周王、攘夷狄诸大义;且持天理、人道取代微辞隐义,进行创造性诠释.对于《春秋》或书或不书、或称或不称之笔削,与夺进退、褒贬劝惩之指义,抑纵、微显相反相成之笔法,事同则辞同、事同而辞异诸书法义例,观百物、聚众材与张本继末、系统宏观之比事属辞解经方法,程颐《春秋》学多有具体而微之提示.

    程颐《春秋传》《春秋》诠释学

    "去国"抑或"效死"?——儒家"国君死社稷"说辨正

    王康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记》有"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之说,从礼制的角度来看,大夫与士因有"三谏而去"之礼,不必死国.国君由于"国君一体",则应有死国之义,此亦与《公羊》"国灭,君死之"之说相合.然"国君死社稷"并非僵化的礼制原则,其亦可权变,若能做到德如太王,则国君亦可去国.此外,因"王者无外",故"国君死社稷"不可推致天子,天子无死社稷之义.

    去国死国太王去邠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