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毛诗正义》看汉唐经学的阐释意识——兼与宋明理学阐释相比较

    郑伟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别于宋明理学重在建构经学义理的此在性认同,汉唐经学阐释是一种还原性认知活动,乃是以"述"的方式来继承经典原旨并实现对传统的当下性转化.在经学阐释范式之下,孔颖达等人自觉地将时代精神融入了"疏不破注"的过程之中,而一种通学阐释意识和文献学视角的介入保证了经学知识的周密与正确;同时,孔颖达着意揭示毛、郑旧注的知识来源,额外追加"其所以然"的理解维度,从而凸显了阐释行为本身,也表明了其对阐释确定性的追求.总之,从阐释和接受的角度看,孔颖达经学融合了知识与价值、传统与时代、官方意识与士人传统等多重诉求,这才是他之所以能够统一经学的根本原因.

    孔颖达毛诗正义阐释学经学理学

    意象研究的多元理路

    仲霞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阐释的对象,并且转化为现代的美学范畴,演变成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核心概念.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意象概念阐释与意象理论建构是多元化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理路,即中国古典美学理路、心理学理路和现象学理路.第一条理路基于中国美学传统对意象进行阐释,它还原了意象范畴的本源意义,明确了意象的基本性质以及在中国美学体系内的位置、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为意象范畴进入现代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条理路是对意象概念做心理学的阐释,它揭示了意象的心理学内涵,使得意象概念具有科学性,确立了审美意识在一般意识结构中的定位,为心理学美学乃至于一般心理学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三条理路是对意象范畴做现象学的阐释,它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现象学特性与意象理论的哲学根据,为审美现象学的建立甚至一般现象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意象研究的多元理路,证明了意象范畴内涵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它可以沟通古今、中外美学,为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意象中国美学心理学美学现象学美学

    朝鲜半岛杜诗文献的衍生及其文化特征

    马琳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代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杜甫及其诗歌作为汉文学领域公认的经典,在朝鲜半岛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为历代官方所重.杜诗文献的接受度、衍生性和刊行量均为中国集部图书之最,这离不开明清及朝鲜朝王政治文化基础、刻印事业发展、文化深度交流、性理学发展和朝鲜汉诗发展的内在脉络推动.朝鲜王朝对杜诗重新刊刻、编选、注释并广泛典藏,其编纂体例、内容各具特色,既是不同时代的选择,也是自上至下的意志,体现了"本土化"进程,且具有"理学化"的文化特征.

    朝鲜半岛杜甫诗歌衍生文化特征

    作为文明的传播——关于传播的"文明批评史"研究

    陈忠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是关涉文明总体构成、贯穿文明变迁始终的知识性和精神性的社会互动过程,具有深刻的属人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文明是物性内容和精神性内容的统一,传播是将两者贯通起来的重要方式;文明变迁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传播随文明变迁而转换形态;传播的后果具有两面性、复杂性,既可能推动也可能阻碍文明进步.传播与文明相互作用,一方面,文明需要传播这个工具,以助推文明进步;另一方面,传播需要以文明为基础,离开了整体文明的支撑,传播既不会存在,也不会发展.历史变迁中,传播的目的、主题、载体、对象、渠道、后果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当代社会,随着传播的基础技术化、传播的中心都市化和传播的目标利益化,传播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传播文明,但传播文明始终具有深刻的依附性、非独立性.只有同文明发展的根本趋势相契合,助益文明进步、社会发展、人性完善的传播,才具有合理性、正当性.面对 日益复杂的文明与传播格局,我们既要深化传播的发展,也要防止传播的野蛮化倾向.推进传播本身的文明化,是当代传播实践、传播研究的重要方向.

    传播文明传播文明文明化野蛮化文明批评史

    文明比较、互动与互鉴(专题)

    刘景华
    138页

    文明四论:本体、比较、互动、互鉴

    刘景华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单位,其基本性质是"复杂的社会组织".对文明及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从本体、比较、互动、互鉴等多个维度进行.文明自身具有一整套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可称之为文明的本体,它是文明的灵魂和认同标志.正因为文明各具特色,文明模式和发展路径多元,才应对文明进行比较,包括整体性的宏观比较和专题性的微观比较.文明间互动是各种主客观条件下的自发行为.共时性文明双方介入互动的力度以及互动对双方的影响力强弱,均有程度差异;而先在文明对后来文明的影响是单向度的.互动多是正向促进社会发展,但也有强制性互动造成破坏或缺乏互动造成发展迟滞的反例.文明互鉴则是有意识的、主动性强的高级互动.互鉴行为的发出是精神层面认识的产物,互鉴内容多在物质和制度层面,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模仿则难以取得成功.

    文明本体文明比较文明互动文明互鉴

    欧洲文明的现代转型——以转型、大分流与小分流的争论为中心

    徐浩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文明的形成始于中世纪早期的后半段,大大晚于公元前三四千年以来在欧亚大陆诞生的几个原生文明.然而,欧洲文明却在中世纪中晚期至早期现代最早自主实现了现代转型,赶超了那些古老而辉煌的亚洲文明,其演变过程与原因一直引人关注.西方学者对欧洲文明从中世纪向现代转型的自我认识始于19世纪,并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对于正确认识欧洲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人类追求进步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梳理近两个世纪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厘清欧洲文明走向现代的关键历程,分析欧洲文明特别是西北欧地区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有助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后来者选择正确的目标建设自己的现代文明提供历史参照.

    欧洲文明现代转型大分流小分流

    欧洲文明的古典渊源:文明互动的一个案例

    王超华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古典传统长期存在,并对新生的欧洲文明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有:罗马法为欧洲政治文明的框架构建提供了重要元素;古代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素材宝库和创新力源泉;古希腊理性精神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保存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等等.通过对古典文明要素的吸收、采纳和创新,欧洲文明不断进行着自我塑造,最终形成独特的现代文明道路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古典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属于文明互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同一地区先在文明与后来文明的单向度、历时性互动.关注不同文明互动类型对于拓宽学界关于文明史研究的理论视野有一定参考价值.

    欧洲文明古典文明罗马法文艺复兴理性

    否定性·生成性·排他性:中世纪西欧民族认同阐析

    王云龙
    16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在否定东部罗马帝国即拜占庭与东部教会即正教的基础上,西欧地域—族群共同体认同潜滋暗长.其一,西欧民族鄙夷(古)罗马(拜占庭),否定帝国,认同 自我,民族认同觉醒.其二,历史文本为民族认同进而锻造民族国家提供了历史支撑.中世纪西欧民族认同亦渐次见诸历史文本,历史文本不仅是西欧民族认同生成系谱,更是其民族国家合法性叙事.其三,语言是中世纪西欧民族认同的直观标志.随着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民族语言打破了中世纪西欧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方言天然地具有排他性,通过与他者方言的区隔而自我确认,经过数百年演进为民族语言,基于语言形成了排他性的民族认同.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中世纪西欧民族认同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否定性——拒斥帝国形态,生成性——生产 自我系谱,排他性——区隔其他族群.民族认同历时性演进为民族主义,进而形成不同社会形态的民族国家.

    民族认同鄙夷罗马(拜占庭)历史文本民族语言

    Abstracts

    174-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