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哲学基础 主导观念 文艺方向——新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的三大历史成就

    谭好哲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朝着自主知识理论体系的创新不懈追求、砥砺前行,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历史成就.就大者要者而论,其历史成就主要有三:一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从实践论的角度论述和阐发了文艺的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及其社会生产属性;二是在文艺的本质与特征等核心性问题上形成了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艺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等三大主导性文艺观念,并努力在体系化整合中贯通这些主导观念,从而为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想引领;三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牢牢确立了人民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成为崭新的以"人民"为标识的"人民美学".

    新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哲学基础主导观念文艺方向人民美学

    建设高品质市场经济跨越低成本陷阱

    魏建王博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数企业都以低成本作为主要竞争策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和充足的市场需求为这种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并由此形成了"低利润—低工资—低消费—低创新"的恶性循环,以及企业创新无源、"内卷式"恶性竞争、就业抑制现象突出、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低品质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需建设高品质市场经济,形成"高利润—高工资—高消费—高创新"的良性循环.建设高品质市场经济,应以高品位价值观为引领,以稳步提升劳动报酬为切入点,发挥关键企业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企业竞争模式由低价格向高品质转变,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跨越低成本陷阱.

    高品质市场经济低成本陷阱高品位价值观高质量发展

    伦理道德的文明史意义

    樊浩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道德对人类世界到底具有何种文明史意义?针对现代文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伦理学到底如何履行自己的文化使命?自然律与伦理律是人类世界的两大基本规律,伦理学是人类由自然律走向伦理律,最后达到自由律的"哲人之石".在中西方民族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型中,伦理道德都参与了文明基因的奠基与编辑,苏格拉底之死与纣王之死演绎了中西方文明的伦理道德密码.中华民族的两大文明气派,即"国家"文明与"有伦理,不宗教",都植根于特殊的伦理传统,在伦理学体系中得到自觉的理论建构和历史发展.中华伦理道德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不只是传统美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明观与世界观,即伦理文明观与伦理世界观.现代文明的伦理觉悟已经又一次处于"人类种族的绵亘"的"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时刻.现代伦理学是关于人类伦理觉悟的理论体系,承载着唤醒人类的伦理觉悟、进行人类文明的宏大高远的伦理谋划的重大文明使命.现代中国伦理学应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做出新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伦理道德文明史意义最后觉悟伦理学中华文明形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建构论析

    张越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主导地位的系列举措,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建构创造了条件.以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在理论层面学术"中国化"的深度探索和在学术层面深耕细作的研究特征,呈现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新面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在各个方面的广泛普及.在学习苏联史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中国史家切实感受到掌握史学自主话语权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古史分期历史教学史学话语权

    世界之"在":从人的视域看

    杨国荣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与人和世界的互动、相互作用无法相分.以成己与成物为内容,人作用于世界的过程,构成了人的基本历史走向.历史地看,传统哲学中的"以道观之",侧重于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世界;"以事观之",则主要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沟通中把握存在.然而"以道观之"和"以事观之"的主体都是人,在实质的层面上,最终乃是人"以道观之"或"以事观之".这种"观",也就是从人的视域出发,考察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以人观之"并非"旁观"或"静观",而是在参与现实世界的建构过程中把握世界本身,这种参与中的"观"与人所做之"事"的展开具有一致性,其内在指向是存在的人性化.这里所说的人性化,其实际内容在于合乎人性.人性可以看作人的基本规定,体现了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曾指出:人具有"人的一般本性",这种本性,可以视为人的普遍本质.以身心的统一为前提,作为人性化具体内容的"事"展开表现为人与外部对象的实际互动,其历史趋向,则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以人观之人性化

    告别关于人的康德式提问的黑格尔式回答——通向"人是什么?"的法国当代哲学解读

    杨大春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后期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既有深厚的本土资源,又受到德国现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德国早期现代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并做出了"人是目的"的回答.法国后期现代哲学家萨特和梅洛-庞蒂等人展开的是与康德一样的问答,但这一问答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显著变化,他们实际上以黑格尔式问答修正了康德式问答.然而,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德里达等人以"管它是谁!"的姿态宣布"人终结了",这既超越了黑格尔式回答,也消解了康德式提问.

    法国当代哲学康德式提问黑格尔式回答目的终结

    挑战后学之"不可能"——论齐泽克对拉康实在界概念的新解

    吴越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实在界是一个抗拒符号化与再现的不可能的硬核,是难以被主体描述、想象、理解的不可能之物,因而最能体现拉康理论的后现代性.作为西方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实在界影响着如今的后理论时代的格局.然而,后学所强调的"不可能"在当下越来越被质疑为失去批判性,甚至沦为意识形态的补充,这一"不可能"已经成为理论的阴霾.在此背景下,齐泽克对实在界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实在界不再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不可能"之物,而是符号性现实自身的裂口,由此便指向了"并非—全部"的本体论,这意味着事物的缺口、变革的潜力,为行动与事件留下了可能性.将实在界解释为本体论裂口体现了齐泽克对存在的本质的理解,背离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反形而上学方向,延续了欧洲先验形而上学的传统并使之激进化.齐泽克对实在界概念的新解一方面继承了后学的批判性,另一方面挑战了后学之"不可能",在后理论时代有助于复兴理论的启蒙与批判的功能,并有潜力成为理论界新的支点.

    齐泽克实在界后学本体论裂口

    世界政治发展:从边缘向中心的突破

    汪仕凯
    7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发展是普遍的世界政治现象,世界大变局的深入发展将从更长时段来认识政治发展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提上了议程.政治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散的过程,而是一个既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散,又从边缘地带向中心地带扩散的复合过程.政治发展从边缘地带开始,边缘地带凭借政治发展上的突破成为中心地带,中心地带在向边缘地带扩散政治发展的成果时,会激发边缘地带再次实现政治发展的突破.如果中心地带的国家能够吸收边缘地带政治发展的成果,那么中心地带的国家将实现进一步的政治发展,否则,将陷入政治发展的内卷化,并且很可能发生国家治理危机.由于政治发展的突破是在边缘地带发生的,故而从边缘地带向中心地带的扩散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更为根本.从长时段审视政治发展,可以发现世界政治先后发生了分别以欧美、苏联、中国为代表的三次突破.而中国在政治发展上的突破不仅将完成从边缘到中心 的转变,而且将对中心地带进行深刻重构,这一过程酝 酿着世界体系变迁的契机.

    政治发展现代国家边缘突破中心重构中国复兴

    城市民主治理的五维分析框架——基于当代西方城市治理的分析

    牟硕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西方城市民主治理的模式对于我国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其可以从主体、职能、机制、程序和价值五个维度来认识和分析.当代西方城市治理在主体维度上越来越突出市民和市民组织的重要性,体现为多元、多中心、多层次的主体复合结构.同时,城市民主治理的职能也得到扩展,并直接影响到民主治理的机制和程序,是民主的价值追求在西方城市治理中的具体体现.但是,当代西方城市民主治理仍然内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之中,只要资本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没有改变,城市治理中民主作用的发挥就始终是有限度的.

    城市治理民主多元主体人民城市

    新质生产力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余东华
    95-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体现新发展理念、重视实体经济根基、倡导生态文明底色、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发展中国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自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新方案,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球合作带来了新机遇,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

    新质生产力中国特色世界意义新型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