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吴越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从质性和历史双重维度原创性地阐释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生产力的质变发展趋势,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直接生产过程中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劳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更高效更协调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有机体中具有高质量主动性的生产力,反映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式的跃升.新质生产力包含多层次创新内涵,具有高创新性、可拓展性和高融合性,在高水平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革新跃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进一步的发展.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美学史上的"洛阳"

    刘成纪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城市构成了它主导性的审美视角.这一点在中国王城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传统天下观就是一种从王城出发的天下观.在这一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洛阳具有非凡的意义.这座城市是中国传统王城从自在发展向自觉建构的转折点,其标志是周公营洛.这一起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礼制城市的典范,对"洛阳旧制"的复制则构成了认识中国王城史的主干性线索.在中国"城市—王城"史中,洛阳不断被赋予意义,也不断废墟化,这使它逐步成为意象,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映像形式.据此,理解中国美学,首先必须重新厘清城市与乡村的主从关系,其次需要抓住王城中心这个主导环节,最后再看这一中心如何展开为一种审美化的天下观或天下视野.

    中国美学洛阳城市视角城市美学史天下观

    垃圾艺术与城市景观的物性政治

    郑勇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垃圾艺术通过将废弃物转化为视觉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挑战了传统的艺术界限并将城市景观带入新的意义层次.垃圾艺术的表意被其使用的材料所限制:软垃圾是对艺术材料可能性的探索;硬垃圾的可用性和可弃性矛盾赋予艺术作品对消费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表达;建筑废墟则通过艺术手段将易变的本质嵌入了所有建筑的核心.当垃圾艺术出现在城市景观之中,它又呈现出了新的悖论特征:一方面是击碎城市完满性的创口,另一方面又以观赏物的形式成为可消费的景观.因此,垃圾艺术景观呈现出复杂的"物性政治"内涵:它既关联着现代社会的空间理性——一种排斥混乱、芜杂和肮脏的卫生政治观念,又是对这种空间理性的抗拒和背离.在这里,现代社会以物的整饬征用或压抑鲜活生命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垃圾景观潜在的抗争意识.

    城市景观垃圾艺术物性政治

    仿词与鲁迅文学世界的意义建构

    张全之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仿词亦称仿造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但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仿词具有特殊性:不仅数量多,而且与其思维和思想密切相关.鲁迅使用仿词时有意僭越语言边界,扭曲语言规则,表现了他对汉文的怨恨心理,同时也是他挣脱语言牢笼的手段之一.鲁迅笔下的仿词,有时以空洞的能指掏空被仿词的所指,有时与被仿词构成意义共享、相互干扰的对话关系,在其文学世界的意义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仿词鲁迅能指所指语言的牢笼

    中晚明涉虎小说的多重认识价值

    陈晨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晚明文人"谈虎"之风盛行,这直接促成了以《虎苑》与《虎荟》为代表的涉虎小说的高度繁荣.中晚明小说家编撰的虎故事承载着特定政治文化意蕴,"循良可以驱虎"与"政有苛暴则虎狼食人"成为其基本叙事维度,即对德政的推崇,对苛政的讽谕,是这些虎故事的重要叙事倾向.中晚明小说家在形形色色的虎故事中表现出对道德劝戒的执着,他们宣扬"孝义可以格虎",因此道德叙事成为其创作的重要心理动机.这些小说家还乐于以虎故事"谈说理道",借以寄寓自己的人生体悟,使之呈现出浓郁的理趣.他们又赋予虎故事以显著的宗教、民俗及娱乐色彩.中晚明涉虎小说所蕴含的多重认识价值,既反映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又体现了文化小说观在当时仍占据主导地位.

    中晚明涉虎小说《虎苑》《虎荟》德政苛政道德叙事

    近代中国"国家学"的译介脉络与思想内涵

    王鸿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学"著作的译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以三部翻译著作为代表.其一是以伯伦知理的《国家学》为代表,这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到的系统性"国家学"著作,促成了德国式国家观念在晚清思想界的迅速崛起.其二是以克鲁泡特金的《国家论》为代表,呈现的是无政府主义的国家理念,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国家问题的反思与探索.其三是以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为代表,带来了理解国家问题的阶级视野,为后五四时期革命实践的推进奠定了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三部"国家学"著作与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相呼应,可以为我们理解晚清以来的思想变迁,特别是"国家"观念的演变,提供一种脉络性的视野.

    国家学国家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阶级

    20世纪政治悲剧的思想根源:以赛亚·伯林的时代诊断

    马华灵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权主义是20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在伯林的思想脉络中,20世纪政治悲剧的思想根源是一元主义和积极自由.从一元主义的角度而言,经验问题和规范问题构成了 一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一元主义哲学则衍生了 一元主义政治,而一元主义政治乌托邦为20世纪的极权主义实践准备了看似完美无缺的理想图景.从积极自由的角度而言,积极自由可以分为原初的积极自由和扭曲的积极自由,扭曲的积极自由又可分为个体积极自由和集体积极自由,而集体积极自由为20世纪的极权主义实践奠定了貌似合理的正当性基础.因此,20世纪西方政治悲剧是一元主义政治和集体积极自由共同作用的结果.

    伯林极权主义一元主义积极自由

    Abstracts

    174-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