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冯友梅

双月刊

1672-0741

tjxb@mails.tjmu.edu.cn

027-83692530

430030

武汉市航空路13号同济医学院学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Acta Medicinae Universitatis Scientiae et Technologiae Huazho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原刊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进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乌利希期刊指南》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先后10余次被国家及省部级有关部门奖励和表彰。本刊为双月刊,刊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中医中药学等方面的科研论文及临床研究,介绍先进的诊疗技术。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病例报告、短篇报道等。欢迎全国各地医药卫生科研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种3D打印导板在下颌角成形术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研究

    陈友利安鹏周绍良唐正龙...
    494-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导板在下颌角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面部CT扫描用于三维模型重建,参考面部协调性及美观需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范围。所有患者均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升支固定式截骨导板,以下颌角截除部分设计下颌下缘固定式截骨导板,术中根据不同3D打印导板使用情况分为升支固定组(组1)及下颌下缘固定组(组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角形态变化。术后2周行颅面部CT扫描,重叠配准患者虚拟手术设计与手术后颅面部CT数据,测量手术设计与术后下颌角的偏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成形手术,患者对术后面型满意。组1患者术前下颌角均为外展型,组2患者中1例下颌角为外展型,其余患者下颌角为内卷型。所有患者术后下颌角角度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左、右侧下颌角角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之间前部、中部、后部偏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导板引导下颌角截骨成形术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升支固定式截骨导板适用于下颌角外展型患者,下颌下缘固定式截骨导板更适合下颌角内卷型患者。

    下颌角成形术数字化设计手术导板3D打印技术

    保留视网膜下液的内界膜瓣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

    曾爱萍刘欣纪蒙蒙杜雅丽...
    50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保留视网膜下液(SRF)的内界膜(ILM)瓣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的30例高度近视MHRD(32眼),伴后巩膜葡萄肿及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眼轴长度为(30。32±1。71)mm。均接受PPV,保留SRF,黄斑孔(MH)鼻上起瓣(借助视盘的力量,固定脱离的视网膜),制作MH边缘带蒂的ILM瓣,反转填塞MH,手术结束时采用硅油填充,观察SRF吸收、视网膜再附着、MH闭合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后1周内OCT检查,25眼MH闭合SRF吸收,6眼MH闭合残留SRF,1眼MH未愈合。随访期间,7眼残留的SRF吸收时间分别为术后1年内5例,18月和21月各1例。32眼一次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附着,视网膜复位率为100%。MH Ⅰ型闭合者90。62%(29/32),其中U形闭合22眼、V形闭合5眼、W形转变为U形瘢痕闭合2眼;MH Ⅱ型(W形)闭合者9。38%(3/3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有改善,从术前(1。90±0。34)[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提高到(1。14±0。37)(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P<0。01)。结论 在残留SRF的情况下,使用ILM瓣反转填塞技术成功关闭了MH。PPV联合保留SRF、ILM瓣填塞和硅油填充,为长眼轴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MHRD提供了一种首选治疗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内界膜视网膜下液玻璃体切除术

    25G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手术中散光人工晶状体的应用

    冯劼罗艳
    507-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手术中植入环曲面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的临床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回顾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Toric IOL植入患者58例(58眼),其中A组20例(20眼)为1期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Toric IOL植入患者。B组18例(18眼)为25G玻璃体切除术后,2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Toric IOL植入患者。C组20例(20眼)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Toric IOL植入患者。术后随访6月。观察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残余散光度、术后Toric IOL在眼内的旋转度、偏心量及像差。结果 术后6月,三组患者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 A)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A组散光分别为(0。95±0。34)D、(1。01±0。34)D、(1。23±0。35)D、(1。21±0。32)D,B 组散光分别为(0。92±0。31)D、(1。14±0。33)D、(1。21±0。31)D、(1。22±0。33)D,均明显高于 C 组各时间点[(0。65±0。29)D、(0。73±0。24)D、(0。91±0。34)D、(0。96±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月,A组IOL平均旋转(4。85±1。23)°,B组IOL平均旋转(4。78±1。56)°,显著高于C组[(3。80±1。20)°](均P<0。05),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全眼总像差、全眼总低阶像差(不包括离焦)、全眼总高阶像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 组、B 组、C 组平均偏心量分别为(0。284±0。060)mm、(0。278±0。069)mm、(0。265±0。04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角膜散光和玻璃体疾病的白内障患者,选择Toric IOL植入,能够实现较好的旋转稳定性,偏心程度小,从而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1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与2期白内障手术比较,植入Toric IOL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差异。

    玻璃体切除术散光人工晶状体超声乳化旋转稳定性

    艾司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下电休克治疗伴有自杀意念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

    包玲江雪谢琴王娟...
    514-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通过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电休克治疗伴有自杀意念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艾司氯胺酮作为具有抗抑郁作用特点的电休克麻醉剂,针对伴有自杀意念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治疗时的优点和不足,为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120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40例(n=40)。对照组予以丙泊酚1。2~1。5 mg/kg缓慢推注麻醉,低剂量组予以0。3 mg/kg艾司氯胺酮加1。0 mg/kg丙泊酚缓慢推注麻醉,高剂量组予以0。6 mg/kg艾司氯胺酮加0。5~0。8 mg/kg丙泊酚缓慢推注麻醉,后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过程中评价疗效、安全性指标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的HAMD-24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经MECT治疗后评分值逐组递减,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项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有差异(均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各项观察指标有差异(均P<0。05);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对三组患者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高剂量组的RBANS评分分值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均P<0。05);三组120例患者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对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自杀意念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后高剂量组的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分分值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三组患者的重度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均得到改善,使用不同麻醉剂及不同剂量对伴有自杀意念的重度抑郁患者疗效随着剂量的变化呈现显著差异,且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应用到临床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艾司氯胺酮电休克治疗自杀意念重度抑郁障碍

    81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不同治疗方法的网状Meta分析

    肖鑫华黄宏
    519-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整合临床研究与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总结肺隔离症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81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了开胸手术与胸腔镜手术的疗效。并检索相关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比较介入治疗、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 81例患者,其中开胸组38例,胸腔镜组43例。在手术年限上,2016年前开胸组人数多于胸腔镜组,2017年以后开胸组人数少于胸腔镜组;胸腔镜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开胸组(均P<0。05)。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591例患者。介入组手术时间短于胸腔镜组和开胸组;介入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胸腔镜组和开胸组;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胸组;介入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胸腔镜组和开胸组;胸腔镜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开胸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相比,介入治疗肺隔离症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天数更少。

    肺隔离症手术介入治疗网状Meta分析

    铁死亡通路泛素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王文佳夏启龙张迪刘宇辉...
    528-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的进程密切相关。细胞内存在着系列抗铁死亡系统,其主要功能为清除脂质过氧化物,抑制铁死亡的发生。泛素化是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一种关键类型,能够影响底物蛋白的降解、细胞内定位及功能。泛素化修饰在对诸如SLC7A11、GPX4、FSP1、铁代谢相关蛋白等铁死亡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与铁死亡通路关键蛋白的泛素化修饰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明确泛素化调控在铁死亡通路中的具体作用。

    铁死亡泛素化E3泛素连接酶去泛素化酶

    组蛋白修饰调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胡彩英文斌
    535-538,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蛋白修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MI发生时,由于供能不足,心肌细胞主要供能的细胞器——线粒体无法正常合成ATP,从而发生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诱导心肌细胞发生细胞焦亡;此外细胞凋亡同样在AMI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组蛋白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乳酸化等机制,这些多样化的修饰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协作又相互拮抗,形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组蛋白修饰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缓解炎症反应诱导的细胞焦亡及细胞凋亡,从而影响AMI的发病进程。该文主要就组蛋白修饰在AMI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表观遗传组蛋白修饰

    肠道微生态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阎瑾逸李志军
    539-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因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导致功能损伤障碍的疾病。近年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有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异常。肠道菌群紊乱以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改变,以及病原体增加为特征。当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免疫稳态无法维持时,可能通过神经途径、内分泌以及免疫炎症网络等多元化的机制参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常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并探讨了未来可能涉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微生物-肠-脑轴

    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张青杜高辉魏宇淼
    545-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支架内血栓(in-stent thrombosis,IST)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两大主要并发症,也是阻塞性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限制因素。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n-stent neoatherosclerosis,ISNA)是ISR和IST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研究主要基于光学干涉断层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管镜、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y,IVUS)等临床影像学观察及尸检报告研究,其具体体机制及治疗手段尚不清楚。全面透彻地理解ISNA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病因机制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支架后并发症,也能为新一代冠脉支架开发奠定基础。该文就ISNA与支架发展史、ISNA病理特征及ISNA病因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冠心病支架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李健伦黄思剑牟漫卫向红...
    552-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具有分型多、恶性程度高及预后不良等特点。免疫疗法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已被证实对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点是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的大量释放。在经过某些化疗药物、物理疗法、生物疗法或联合治疗后,肺癌细胞会发生ICD,由非免疫原性转变为免疫原性,进而募集和活化免疫细胞,最终激活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该文就ICD的发生机制以及ICD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肺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损伤相关分子模式ICD诱导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