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统计与信息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与信息论坛

薛小荣

月刊

1007-3116

tjyxxlt@126.com

029-82348751,82348688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小寨东路64号

统计与信息论坛/Journal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统计与信息论坛》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和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联合主办的,公开发行的专业性统计类学术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月刊,每月1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3116,国内统一刊号:CN 61-1421/C。 本刊集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统计调查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近年来,《统计与信息论坛》在统计界的影响不断扩大,转载率不断上升,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院校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府统计基础现代化:企业统计、统计报表和企业联网直报

    刘方赵彦云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统计、统计报表和企业联网直报是政府统计的核心基础,在统计数字化转型和统计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三者现有的统计内容和统计技术方向较为传统,与数字化、智能化、云技术等新时代发展的对接有失主动和前沿.因此,本文考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系统网络发展的统计需求,对企业统计、统计报表和企业联网直报的统计现代化进行探究,指出三者的现代化意味着要发展客观对象的系统网络生态量化统计解析理论和数字化智能化使能统计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企业统计内容,建立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化动态统计理论方法,融合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财务全生态系统网络,基于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将传统的二维关联统计报表改造为企业魔方数据库,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云平台技术,实现企业统计全流程、全平台和全智能的联网直报.研究结论对数字化背景下政府统计基础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并为其发展指出了可能的趋势目标.

    企业统计统计报表企业联网直报系统网络生态统计统计现代化数字化转型

    中国要素错配的时空演变研究

    邱语张卫国
    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引入时空异质产出弹性生产函数,考虑资本、电力资源和异质性技能劳动力,量化分析2009-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要素错配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要素错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时空异质性,资本、高技能劳动力和中等技能劳动力呈配置过度状态,电力资源和低技能劳动力呈配置不足状态.高技能劳动力配置呈空间收敛趋势,其他类型要素配置呈空间扩大趋势.资本和电力资源配置空间差异扩大源于西部地区配置过度加剧,低技能劳动力配置空间差异扩大源于西部地区配置不足加剧,中等技能劳动力配置空间差异较大源于东北地区配置不足严重.资本配置过度增加的城市数量大于配置不足增加的城市数量,电力资源配置过度增加的城市数量远大于配置不足减少的城市数量,高技能劳动力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度的城市数量大幅下降,中等技能、低技能劳动力配置不足的城市数量增加.资源型城市要素错配问题比非资源型城市严重,尤其是成长型、成熟型资源城市.

    要素错配异质性技能劳动力电力资源时空异质产出弹性生产函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创新驱动绿色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李史恒屈小娥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创新如何赋能绿色经济增长,首先从理论上解析了创新驱动绿色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提出研究假说;其次构建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理论假说.研究发现创新驱动存在正向赋能绿色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并且创新驱动绿色经济增长的正向赋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作用效果更强.创新也能够通过人力资本、产业升级、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等中介传导机制间接赋能绿色经济增长.各中介变量作用强度按照"人力资本>产业升级>政府中介>金融发展"的大小排序,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最为强劲,金融发展作用强度最小.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绿色经济增长,不仅应积极发挥创新驱动的直接赋能效应,还应该高度重视各种间接赋能机制.

    绿色经济增长创新驱动赋能机制中介效应

    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耦合机制研究

    吴登凯王满仓成依阳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数据,从理论层面对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各省份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进步明显,且始终处于稳步推进的状态中.根据八大经济综合区域的划分,各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由沿海及长江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第二,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也从先前的中度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整体呈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北"依次递减排列的区域特征.第三,就全国及八大经济综合区域而言,金融结构、金融稳健性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较高,金融效率、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较低.因此,研究结果对促进各省份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金融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耦合协调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

    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提升ESG表现:理论机制和经验证据

    刘喜和胡志飞李欣宇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企业的ESG表现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2011-2020年的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显示,金融科技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ESG表现,且经过内生性处理、替换变量和剔除特定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可靠.作用渠道检验发现,金融科技通过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承担能力对企业ESG表现起到积极影响,并通过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促进企业开展ESG实践.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ESG表现影响作用明显,对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和金融监管较严地区的企业ESG表现也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及增强利益相关方的信任,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证实了金融科技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正向关系,为推进中国ESG体系建设和完善激励相容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金融科技ESG信贷配置效率风险承担盈余管理

    数字金融与区域创新差距

    王尹君曹允春李彦龙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作用于区域创新发展路径,对推动区域创新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省市级宏观数据和上市公司等多维度数据,基于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阿特金森指数测度了区域创新发展差异,多方位考察数字金融指数及数字覆盖范围、使用程度、支持服务力度与区域创新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数字金融影响区域创新差距的传导机制和微观基础.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省内各地级市间的创新差距,并且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在东部地区和省份内部创新差异较小的地区更强.进一步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传统金融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差距的边际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金融并不能显著推动省份之间创新的均衡化发展.微观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缩小企业间创新差距,但是不利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的均衡化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数字金融发展,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为区域创新的平衡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为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缩小地区创新差距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以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数字金融创新差距异质性传导机制微观基础

    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溢出效应下的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研究

    武祯妮尹应凯金铭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二十大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是推进和优化中国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和空间差分模型,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对本地和邻地碳减排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并进一步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并佐证了碳交易试点政策是引起试点地区向其他非试点地区转移隐含碳排放责任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效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试点地区本地的直接碳排放和邻地转移溢出到本地的间接碳排放,但是试点地区会将自身的碳排放责任转移到经济地理接近且经济发展状况相似的非试点地区;(3)在当前碳交易政策实施阶段,试点地区均为中国净碳责任转出区域,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驱动了试点地区向非试点地区转入隐含碳排放责任,且非试点地区间的隐含碳排放责任转移不受政策效应影响,其目的是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碳交易试点政策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多期差分模型空间差分模型经济区域

    生育政策、婚育状态与生活满意度:来自微观序数数据的证据

    阮敬霍青青王继田
    9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满意度一般是由李克特量表测算得到的序数数据构成,反映了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是基于理想和现实状况比较后的综合度量.现考虑在基数变量优势分析和指数测算的基础上调整修改,创新性地运用序数数据优势分析和序数数据指数测算方法刻画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个体婚育状态与生活满意度的分布特征,比较生育政策调整前后不同婚育状态下个体生活满意度在总体、性别间和孩次间的差异,分析其极化和不均衡状况.进一步,选取15~49岁育龄妇女作为生育主体,在关注年龄别育龄妇女生活满意度分布差异的同时,结合城乡、区域和受教育水平等育龄特征进行异质性分析,探究如何针对性地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以达到改善生育水平现状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后,总体满意度提升且极化和不均衡状况有所缓解;已婚二孩个体生活满意度最高,女性生活满意度高于男性;离异丧偶人群满意度差异较大,单身未婚女性和已婚男性满意度最为均衡,孩次由1孩变为2孩的满意度不均衡状况的缓解程度最大,年纪较轻的育龄人群缓解程度较大;育龄人群极化和不均衡状况与城乡发展、地区发展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成反比.未来应继续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

    生育政策婚育状态生活满意度序数数据生育意愿

    中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

    彭骏赵西亮
    11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HIP1995-2013年调查数据以及CHFS2015与2017年数据,使用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TS2SLS)考察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在较长的时期内均呈现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持续高于城镇家庭;随着子代出生年份的推移,城镇家庭不同出生队列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家庭不同出生队列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父代的非教育因素在城乡家庭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均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甚至更大.得益于社会整体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父代的非教育因素在城镇家庭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教育因素的影响则逐渐上升,特别是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父代的教育因素在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大幅提高,但父代的非教育因素对农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则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代际收入流动性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人力资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