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徐昌俊

季刊

1008-2530

tl-xb@263.net

022-24313950

300171

天津市河东区十四经9号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通再创 文化认同——论影视改编歌剧《山海情》的跨媒介创作及其主题呈现

    王旭黄杨皓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大剧院民族歌剧《山海情》以戏剧艺术书写了华夏大地上一段脱贫攻坚的壮丽史诗.本文以电视剧《山海情》和民族歌剧《山海情》为文本案例,引入互文理论(Inter-texuality)探究影视改编歌剧跨媒介创作中剧本再创、歌剧表达呈现两层维度的改编逻辑,并围绕歌剧作品脱贫攻坚的主题呈现,探析主旋律题材歌剧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传播乡土民俗文化、建构集体记忆和引领受众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

    《山海情》集体记忆互文戏剧改编文化与传播

    印度尼西亚巴厘乐舞中的文化认知——"三分法"思维

    韩旭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巴厘传统乐舞为背景,采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双重音乐能力的理论、舞蹈学学科内容、跨文化理解等方法对巴厘传统乐舞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认知民族音乐学的启示下,笔者尝试对巴厘的传统乐舞做文化认知分析,发现巴厘文化中带有明显的"三分法"思维模式.该"三分法"思维使巴厘人不仅将自身的现实环境与精神世界一分为三,还渗透到巴厘音乐和舞蹈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佳美兰传统音乐结构的三大部分,佳美兰乐器的水平摆放、乐器构造、音区划分均可三分,舞蹈动作"阿格姆(三道弯)"造型之含义、巴厘表演艺术的三种分类方式等等,都体现了巴厘人"三分法"的思维特征.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乐舞音乐与舞蹈文化认知"三分法"思维

    中日音乐术语的形成、传播与演变——以major和minor的译法为例

    国本延爱
    106-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 要:文章对英语major和minor相关的音乐术语在中日两种语言中的形成、传播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日源"长/短X"类术语于20世纪初进入汉语,传播路径为"洋→日→中".汉语"大/小X"类术语最早由萧友梅使用,传播路径为"洋→中"路径.两类术语在经过竞争和淘洗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统一为后者.汉语术语的形成过程中有日本术语的影响,术语更替的原因有语义占位、术语规范化等.

    音乐术语音乐史日译词majorminor

    音乐能力对情绪诱发的影响: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实证研究

    陈林赫张一林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福州大学音乐能力不同的两个群体作为被试,不同时期的西方音乐作品作为实验素材,音乐听耳测验(MET)和情绪体验的自我评估量表(SAM)两项测验为研究工具,探究不同时期音乐作品对两类被试群体的情绪诱发差异.研究发现,音乐能力较强的被试在聆听音乐时容易感受到正向情绪;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情绪诱发上存在显著差异;音乐能力较强的被试在捕捉不同时期作品情绪时更加敏锐.据此,进一步提倡素养和技能并重的音乐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促进非正式条件下的音乐学习显得尤为必要.

    音乐情绪音乐能力情绪诱发METSAM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封3页

    国家大剧院与天津音乐学院联袂唱响民族歌剧《山海情》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