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中医药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
天津中医药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

张伯礼

月刊

1672-1519

xuebaobj@126.com

022-59596310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

天津中医药/Journal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4年,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药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2001年天津市期刊质量评估中首次被评为一级期刊,并获整体设计奖。2004年《天津中医药》杂志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医大师晁恩祥治疗肺癌术后咳嗽经验

    杨淳锋陈生肖佩琪王韬...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术后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已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晁恩祥教授着眼于"术后体虚",从"风邪外袭、虚实夹杂、气阴两虚"等角度对其进行阐述,提出"急性期从风论治,疏风止咳;稳定期以益气养阴为纲,注重肺脾肾同补",同时强调"除邪务尽,解毒散结,痰瘀兼治",重视"寓调于补,调畅气机".通过对"风药"的性味归经的准确把握,一药多用,活用药对,敛散并举,表里同治,临床疗效显著.

    肺癌术后咳嗽疏风止咳益气养阴晁恩祥

    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于亚君周之煜金鑫瑶黄明...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整理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浅析该病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以期体悟张伯礼教授在诊疗此病时的中医临床思维.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张伯礼

    国医大师杨震治疗抑郁症经验

    毛明华郝建梅呼涛赵晶...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总结了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的中医诊疗特色.认为治疗抑郁症多从肝入手,根据本病不同临床特点辨证论治,重视体用结合,治疗主要从"辨气血阴阳,调气机升降,别脏腑虚实,重身心同治"4 个方面入手,临床疗效确切,可为中医辨治提供思路.

    抑郁症中医药辨治名医经验杨震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室性早搏证候要素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冯文帅孙晓郭流漓刘祎曼...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分型规律,旨在为临床早期干预室性早搏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2018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 43 家医院就诊的室性早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证候""舌象观察表"进行中医临床信息采集,借助SPSS Statistics对临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进而借助SPSS Statistics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经相关专家评判并结合中医证素分析室性早搏的中医证素规律及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9 例患者,采集获得 19个临床症状及 15个舌象信息,其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心悸、胸闷、急躁易怒、失眠、口干等症状;最常见的舌色为舌淡(47.23%);最常见的苔色为苔白(73.09%);最常见的苔质为苔腻(45.59%).对 34 个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获得 12 个公因子,室性早搏患者最主要证候要素为火(热),其余依次为阳虚、痰、血虚、水饮、血瘀、气虚、阴虚;病位主要为心,其次为脾、肝、肾、肺.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室性早搏的常见证型为痰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瘀阻心脉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结论]室性早搏中医证候要素以火(热)为主,痰火扰心可能是室性早搏的重要病理因素.

    室性早搏因子分析中医证候证素聚类分析

    桃红四物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静脉炎临床研究

    丁志明王刚徐阳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于医院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静脉炎患者 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消融组与桃红四物汤联合组各50例,射频消融组给予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桃红四物汤联合组给予患者桃红四物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D-二聚体、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水平,给予患者皮肤温度、肿胀程度、皮肤颜色、疼痛程度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桃红四物汤联合组TNF-α、sVCAM-1、IL-1β、D-二聚体、TXB2、6-Keto-PGF1α、ET-1、vWF、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水平及皮肤温度、肿胀程度、皮肤颜色、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射频消融组(P<0.05);桃红四物汤联合组NO水平、总有效率较射频消融组高(P<0.05).[结论]给予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桃红四物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可抑制炎症,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桃红四物汤射频消融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静脉炎血管内皮损伤

    清瘿散改善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抗体紊乱的随机对照研究

    陈易李斯斯王文艳高文澜...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清瘿散对于肝郁脾虚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 2021 年7月至 2022 年6月在上海市中医医院甲状腺病专科门诊明确诊断为肝郁脾虚型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亚临床甲减(SCH)患者 154 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以清瘿散联用优甲乐治疗(77 例),对照组以单药优甲乐治疗(77 例),治疗周期 12 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计分、甲状腺疾病生活质量(SF-36)计分和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浓度(TgAb)、促甲状腺素(TSH)浓度变化.[结果]治疗 12 周后,试验组SDS、S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SF-36 评分较治疗前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TPOAb、TgAb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未见显著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清TSH均较前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86.4%,显著高于对照组 42.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清瘿散加小剂量优甲乐治疗 12 周可显著改善肝郁脾虚型HT合并SCH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TSH、TPOAb、TgAb水平,临床疗效优于单药小剂量优甲乐治疗方案.

    桥本甲状腺炎亚临床甲减清瘿散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体抗体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评分表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四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Hp清除率及胃肠黏膜功能的影响

    刘婉汪湃晋颖冯晓洁...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四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Hp清除率及胃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 2020 年 3月-2022 年 3月在本院收治的 92 例脾胃湿热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5例、研究组 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联疗法予以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p清除率、胃肠黏膜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胃肠道激素、临床疗效的情况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次症积分、丙二醛(MDA)、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水平降低,胃泌素-17(GAS-17)、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前列腺素E2(PGE2)、胃动素、瘦素表达水平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Hp清除率、临床总有效率升高(P<0.05).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四联疗法对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中医症状,提升Hp清除率,调节体内的肠道菌群,改善胃肠黏膜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四联疗法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

    内毒致病的理论探析

    苏文全杜雅薇吴圣贤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毒致病理论源于秦汉时期所形成的毒邪致病理论.晋隋唐宋时期细化了内毒的种类,并丰富了理论内涵.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毒致病理论体系.内毒病因病机以阴阳辨析为总括,与内外、气血、脏腑紧密联系.内外可分病邪来源,但皆以"郁"而化生内毒为核心病机.气血、脏腑既是内毒化生之源,亦是内毒病位之所在.内毒所伤气血、脏腑层次不同,其证候表现与病情深浅不同.内毒的治则治法以避邪防毒、祛邪解毒、扶正托毒与调形安神为要.避邪防毒之法,包括"避外感"与"防内生"两方面,其中开郁治疗是防生内生之毒的关键,其治法以调通气血与安和脏腑为要.祛邪解毒可采取"内以清毒,外以排毒"之法,并注重配伍散结药物.扶正托毒之法除补益正气外,亦需注重因势利导,以顺势托毒外出.调形安神是为修复毒邪所败坏的形神,并可配伍引经药物,以直达病所.通过创新突破的新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促进了内毒致病理论的现代化发展.

    内毒理论源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研究思路

    基于概念隐喻分析"心主神"理论的形成

    赖敏贾春华徐爽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与脑孰主神明的论战旷日持久,令人莫衷一是.与其竞短争长,倒不如澄清"心何以主神"这一关键问题,揭示"心主神"理论形成的过程与成因,或许更有助于化解心脑孰主神明的争端.既往中医学者提出了心主血脉、心居中以主宰人体而主神等诸多观点,但未能结合古人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阐明心何以主神的独特性;并且对于古代典籍中感官七窍与心、神关系的诸多论述,缺乏深入的讨论.因此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重新解读古籍中的有关论述,阐释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的认知模式下,古人对感官七窍与心、神关系的认识如何影响"心主神"理论的形成.认为围绕感官七窍构建的相关概念是古人体认"神"的重要基础,且古人对感官七窍与心、神关系的认识,以及感官七窍与心之七窍的观察联想,促进了"心主神"理论的形成,这也是理解"心主神"与"脑主神"关系的基本前提.

    心主神感官七窍脑主神司外揣内具身认知隐喻

    《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再次入选T2级期刊

    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