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陶泽璋 韩德民 韩东一

双月刊

1006-7299

jasptl@126.com,jasp@public.wh.hb.cn

027-88043958,88041911-86459

430060

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路5号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以来是国内唯一一本关于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的专业性期刊,主要刊登与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听力损失发病率和病因的调查、临床诊断和治疗,听力检测方法,听力补偿,各种发声及言语功能障碍的诊断及防治,听觉言语康复,新生儿听力筛查,并及时介绍国内外在这个学术领域的新进展。刊中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深受相关专业人员的青睐。本刊编委会成员120多人,基本囊括了全国各高等医药院校、聋儿康复机构、中科院所属相关专业的研究所、国内多家大中型医院从事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专业研究的专家,还有国外知名听力学专家。本刊稿源广泛,几乎覆盖全国各地及部分欧美国家,刊出的文章质量高、信息可靠、新颖,能及时充分体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新进展,多年来受到国内外同道的一致好评及厚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预后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失匹配负波的探讨

    朱斌陈晨张柳燕关兵...
    437-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预后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特点,评估MMN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1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纯音测听(PTA)以及MMN检查,治疗10 d后再复查PTA,根据预后分为无效组、有效组,观察两组间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特点,并比较其与正常对照组(26例)的差异.结果 51例突聋患者和26例正常组均引出MMN波形,其中有效组(29例)、无效组(22例)MMN潜伏期均较正常组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无效组与有效组间MMN潜伏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波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突聋患者MMN潜伏期明显缩短,无效组、有效组间MMN潜伏期、波幅没有差异.

    突发性聋失匹配负波听觉皮层

    114例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舌根音异常的自愈情况分析

    郎春梅高映勤邵华陈泉东...
    44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4~12岁不同年龄未经构音训练的舌根音异常患儿的自愈情况,以期为患者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2019~2020年114例功能性构音障碍(FAD)且含有舌根音异常的儿童,拒绝行康复训练仅长期门诊回访,1年后对患儿舌根音再次评估,分析患儿舌根音自愈情况与年龄和错误形式之间的关系.结果 114例舌根音异常儿童首次就诊时共错误287频次,其中有35例(30.70%)自愈.按年龄分:各年龄组自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4~5岁组19例(45.24%)、5~6岁组13例(27.08%)、6~7岁组2例(14.29%)、7~12岁组1例(10.00%),各年龄组自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4,P=0.041).按辅音错误形式,辅音脱落自愈率最高(41.46%),辅音替代次之(40.76%),辅音歪曲最低(16.67%),三种错误形式自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3,P=0.007).按照不同舌根音分:/h/音自愈率最高(31/60.78%),/k/音次之(40,32.26%),/g/音最低(35,31.25%),三个舌根音自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72,P<0.001).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自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11,P=0.252).结论 FAD患儿舌根音自愈率与年龄、错误形式及错误的舌根音有关,与性别无关.

    功能性构音障碍舌根音儿童自愈

    ABR波Ⅰ潜伏期与1 000 Hz声导抗评估6月龄内婴儿中耳功能

    薛秋霞钟水军吴佳萍
    445-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Ⅰ潜伏期与1 000 Hz声导抗在婴儿中耳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至2021年出生的6月龄内婴儿74例148耳,按照短声ABR阈值分为轻度异常组56耳、中度异常组14耳和正常组78耳,分析各组ABR波Ⅰ潜伏期值和1 000 Hz声导抗结果.结果 6月龄内轻、中度ABR阈值异常婴儿波Ⅰ潜伏期与1 000 Hz声导抗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08、0.650,中耳功能异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6月龄内阈值正常婴儿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Kappa值为0.297.结论 6月龄内听力轻、中度损失婴儿可选择ABR波Ⅰ潜伏期或1 000 Hz声导抗评估中耳功能;ABR阈值正常婴儿,需结合1 000 Hz声导抗与ABR波Ⅰ潜伏期交叉验证.

    ABR波Ⅰ潜伏期1000Hz声导抗婴儿中耳功能

    钙蛋白酶与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噪声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蔡瑞捷刘宏超周卫军刘辉辉...
    448-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噪声暴露后基底膜不同区域内毛细胞(IHCs)带状突触损伤差异,探讨带状突触损伤易感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8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噪声暴露组小鼠给予强度103 dB SPL、频率2~20 kHz、持续2 h的宽带噪声暴露,对照组小鼠则饲养于安静环境中.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第一天进行ABR测试及毛细胞带状突触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比较不同区域IHCs的钙离子流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噪声暴露后的耳蜗基底膜顶回、中回、底回IHCs钙蛋白酶(Cal-pain)表达水平,并用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钙蛋白酶对IHCs带状突触蛋白CtBP2的损伤作用.结果 噪声暴露后一天,噪声暴露组在11.3、16.0、22.6、32.0 kHz的ABR阈值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均为P<0.001),中回、底回IHCs带状突触数量明显减少(P<0.05).全细胞膜片钳实验结果表明耳蜗基底膜中回IHCs有较多的钙离子通道(P<0.01),但其单通道电流较小(P<0.01),顶回、中回IHCs钙离子通道开放率无显著差异(P>0.05).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中回、底回IHCs的Calpa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顶回(P<0.001),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表明Calpain以钙离子依赖的方式降解带状突触蛋白CtBP2.结论 钙蛋白酶是基底膜高频区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噪声损伤易感的重要因素.

    噪声性听力损失带状突触钙离子钙蛋白酶

    翻转课堂在《言语科学基础》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傅然
    45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目标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言语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听力及言语康复专业的34名学生,采用以目标为导向的翻转课堂4次,课前梳理教学目标后教师利用线下结合线上平台给予题目及学习资料,课中学生进行多媒体汇报并讨论,以期末考试成绩及课后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34名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示卷面分74.5±8.88分,中位数71.25分.问卷调查结果示学生对本课程翻转课堂的整体评分为7.62±2.12分.79.41%认为翻转课堂对学习本课程有帮助,整体满意度64.71%.73.53%课程准备耗时2小时内.结论 以目标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言语科学基础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值得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推广.

    翻转课堂教学目标言语科学基础课程改革

    鼓室硬化患者血清Dickkopft-1的表达及意义

    张艳飞刘爱国
    457-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Dickkopft-1(DKK1)蛋白在鼓室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20例鼓室硬化患者(鼓室硬化组)外周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KK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鼓室硬化患者血清DKK1表达水平28.10(26.24,31.28)pg/ml,低于对照组的32.50(27.74,63.08)pg/ml(P<0.05).结论 DKK1蛋白可能与鼓室硬化的形成有关.

    鼓室硬化Dickkopft-1蛋白

    不同截止频率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纯音听阈与短声听性脑干反应阈的相关性

    罗萍陈贤明
    459-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截止频率分别为1、2、3 kHz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纯音听阈与短声听性脑干反应阈(ABR)的相关性,为客观听力检查提供参考.方法 将41例78耳陡降型听力损失官兵按截止频率分为1 kHz(24耳)、2 kHz(21耳)、3 kHz(33耳)三组,分别比较各组2、3、4 kHz纯音听阈及平均听阈与短声ABR反应阈的相关性.结果 截止频率为1、2 kHz患者2、3、4 kHz纯音听阈与ABR反应阈显著相关,且相关性逐渐增强,截止频率为3 kHz患者2 kHz纯音听阈与ABR反应阈无相关性,4 kHz纯音听阈与ABR反应阈具有相关性,3 kHz纯音听阈与ABR反应阈显著相关.随着截止频率的升高2~4 kHz平均听阈与ABR阈值相关性逐渐下降,其中截止频率3 kHz患者两者无相关性.结论 截止频率为1、2 kHz陡降型听力损失官兵可用click-ABR评估2~4 kHz听力损失情况,其中截止频率为1 kHz者相关性最好.截止频率为3 kHz者不适合用click-ABR评估2~4 kHz听力损失情况,应采用频率特异性较好的短纯音ABR或ASSR.

    陡降型听力损失截止频率听性脑干反应

    fNIRS技术用于人工耳蜗植入领域的研究进展

    张龙龙陈兵
    46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对听力障碍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言语感知能力参差不齐.鉴于评估术后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重要性,一种客观准确的评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评估康复效果传统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一步探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学脑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为今后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评估和康复提供新的参考.

    人工耳蜗植入言语康复评估方法功能性近红外光学脑成像

    Stenger试验应用于鉴定伪聋的研究进展

    陈雨婵陈平
    46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定伪聋的主要手段是主客观听力测试方法的组合评估.Stenger试验可以帮助医生快速筛查伪聋并确定真实听阈.但伪聋通常合并器质性病变,Stenger试验的准确性在不同听力损失的受试者中存在差异.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Stenger试验的方法原理、适用条件和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于不同伪聋类型的结果分析,以期为临床测试提供参考.

    Stenger试验伪聋听力评估有效性

    M1/M2小胶质细胞参与急性耳鸣中枢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夏晴张剑宁
    470-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cell)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巨噬细胞,在神经损伤、修复及重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中枢听觉通路及边缘系统等功能异常、神经结构及神经重塑是耳鸣中枢机制关注的焦点.M1和M2型小胶质细胞分别通过促炎、抗炎反应参与神经重塑.近年来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相关细胞因子,参与急性耳鸣发病过程,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M1和M2小胶质细胞在急性耳鸣中枢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耳鸣M1/M2小胶质细胞炎症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