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平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鹿守本

月刊

1004-8049

taipingyangxuebao@163.com

010-6857572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太平洋学报》编辑部

太平洋学报/Journal Pacif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太平洋学报》创刊于1993年,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长期担任主编,是我国海洋领域社科类期刊,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政法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理政治学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

    吴征宇杨于森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地理政治学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造成地理政治学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间相互脱节的原因有二,一是地理政治学往往被认为是纳粹德国扩张政策背后的思想渊源,二是战后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的科学化转型.地理政治学的现实主义内核是由当代学者用以界定现实主义思想或理论的三个核心标准决定的,即对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主要行为体及国际政治本质的认识.本文指出,地理政治学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的内核都是以均势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理论,但两种均势论之间却存在本质区别,而这正是地理政治学的独具特色之处.地理政治学是一种介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两大分支(均势现实主义和霸权现实主义)之间的现实主义思想体系,它有着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截然不同的两个分析特征,即整体性和动态性,这两个特征同样也昭示着地理政治学持久的生命力.

    地理政治学现实主义均势霸权国际政治

    管理层结构对国际组织决策偏好的影响——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

    陈胤默张明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本文收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管理层员工结构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决策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员工结构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决策偏好产生正向影响.借款国国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中层管理人员越多,担任总裁办公室主任和地区部门主任的管理岗位的国民越多,担任执行董事和副执行董事人数越多,在欧洲和西半球地区部门任职管理人员越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决策更偏好于该国.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借款国与美国外交立场一致,获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援助越多,借款国国民担任管理人员越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决策会更偏好于该国.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时,常处于劣势地位.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提供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以期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层结构地域代表性决策偏好委托代理问题

    中国初级产品供给安全的保障现状与战略谋划

    赵磊
    2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处于社会生产体系的前端,为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初级产品供给的基本特征是总量有限,同时总量紧平衡与结构不平衡并存,且极易受国际环境影响,具有高度稀缺性、战略敏感性等特征.除自然灾害造成的客观风险外,全球初级产品供给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人为限供断供风险上升,国际社会不仅面临技术民族主义,也面临资源民族主义.总体看,中国初级产业供给存在进口来源高度集中,外交关系复杂;地理条件约束强,运输线路单一;人民币国际支付低,支付结算风险高;缺乏定价权,价格波动传导风险大等问题.在大变局下,要加快推进初级产品供给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稳定与供给关键国家的外交关系,确保进口多元化战略;切实提升中国初级产品价格影响力;不断提高初级产品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初级产品安全治理,从而全面增强中国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初级产品供给安全全球结构保障现状战略谋划

    美国"科研安全"政策评析

    王保成董瑜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美国不断加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安全政策构建,把"科研安全"作为对中国进行打压和遏制的工具和手段.关于"科研安全"的观念,美国在冷战时期、"9·11"事件之后和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都曾先后对科学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近年来,美国从决策层面、科学资助层面和科学研究执行层面推出若干"科研安全"政策,逐步搭建起比较完备的"科研安全"政策体系.美国推动"科研安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地缘政治私利、对本国科技地位下降的担忧、对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和人才流动的错误认知、应对基础研究领域范式变化的需求以及改革科技管控制度的需要等.在政策内容方面,美国"科研安全"主要针对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科研活动进行管控,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科研安全"管理的新机制和新实践.美国在"科研安全"的政策制定、政策推动、政策实践、政策关联以及政策效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包括全政府协作,国家安全和情报机构深度参与,与科研道德和诚信相互交织,与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紧密关联,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美国"科研安全"政策对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构成长期而严重的威胁,需要进行有效的政策应对.

    科研安全"科研安全"政策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国家安全

    全球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进展与启示——以装备技术为核心

    冯妮杨建民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钴、镍、锰、锂等关键矿产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些矿产在新能源、电子产业及国防安全等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海矿产资源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同时这些资源开发过程还带动深海科技和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提升国家海洋开发与探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装备技术具有核心作用.自 20世纪60 年代起,发达国家在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体制、勘探装备、开发平台和开采作业装备等方面持续突破,强化了本国大洋事务管理体系,发展了海底钻探技术、深海采矿平台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等,部分国家已经完成了多项海上采矿试验,展示了主导国际海底采矿标准规则制定的能力.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起显著提升了海底资源开发相关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法治建设水平,积极参与了国际海底矿区勘探和申请工作."十二五"迄今,我国相继完成从500 米到4 000 米海试的采矿车单体试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基础研究不足、核心技术装备验证与研发能力有限、关键元器件自主研发能力欠缺、全系统联合海试与商业化开采方案缺失,以及环境友好型装备研发与环境评估滞后等.面向即将到来的深海采矿时代,我国应加强对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研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深海采矿装备技术体系发展,培育深海高技术装备产业,拓展我国深海活动的利益空间.

    深海采矿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

    国际社会深海采矿反对之声的演变、根源与应对

    李雪威李佳兴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深海采矿业迈入关键阶段,各方围绕深海采矿的立场分歧也愈发凸显,形成开发促进派、环保至上派、开发观望派与开发霸权派等不同立场.深海采矿反对之声历经初现、扩散阶段后,开始在国际海底管理局中扩大影响力.因受生态环境认知不足、自身利益分化以及地缘政治意识等因素影响,环保至上派对深海开发持消极态度,呼吁预防性暂停、暂停或禁止深海采矿,并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内阻扰深海开发议题的推进,影响深海资源开采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序出台,加剧国际海底战略博弈.国际社会应增进深海科学领域合作研究,发展绿色采矿技术,提升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海底事务的能力,促进"深海采矿规章"谈判工作,并构建深海采矿伙伴关系,维护和平稳定、利益共享的国际海底秩序.中国作为深海采矿的支持者,应不断提升深海开发能力,增强在国际海底管理局中的影响力,成为国际海底事务的引领者与贡献者.

    国际海底区域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深海采矿反对之声国际海底管理局

    北极关键矿产博弈与中国应对

    刘涵邓贝西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键矿产是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不可或缺,同时又存在供应风险的一类矿产资源.在"双碳"目标和资源安全并举的时代背景下,北极地区因蕴藏着丰富的关键矿产资源,成为各利益攸关方开展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受能源转型、俄乌冲突和中美博弈三重因素驱动,美欧同盟有意在北极地区打造安全稳定的关键矿产供应链,聚集投资、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合作,构建同盟化、区域化和去中国化的跨大西洋供应链.随着美欧同盟加紧布局北极,北极资源格局呈现割裂局面,中国被拖入北极阵营化对抗.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中国迄今共参与13 项北极关键矿产项目,但多数受美西方掣肘运营不甚乐观.北极地区是保障中国资源安全的重要海外支点,未来中国可优先与俄罗斯开展关键矿产合作,同时拓展与北欧国家的清洁能源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加速实现能源转型.

    关键矿产地缘政治北极美欧同盟资源安全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