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张平良刘晓伟曾骏郭天文...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对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级减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和单施有机肥(OM)较单施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提高了>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农田有机碳变化响应敏感。NPKM和OM较NPK处理显著增加了 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其中0~1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 34。1%和 25。2%,1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26。89%和 17。95%,而长期NPK处理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和OM处理)可显著提高耕层>0。25 mm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土壤增碳培肥效果显著,而单施化肥对改善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固碳培肥效果不明显,需加强与有机肥配施从而实现土壤培肥。

    施肥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有机碳储量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棚菜地高度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程明琨闵炬巨昇容潘云枫...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以高度和超高度大棚次生盐渍化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棚青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性状的影响。在两种盐渍化程度的大棚土壤上分别开展田间试验,设置相同的6 个处理:不施氮肥(0%N)、常规施氮(100%N)、施石灰氮+常规施氮(Lime+100%N)、施石灰氮+减氮 20%(Lime+80%N)、施石灰氮+填闲玉米+常规施氮(Lime+corn+100%N)和施石灰氮+填闲玉米+减氮 20%(Lime+corn+80%N)。结果表明:与 100%N处理相比,Lime+corn+80%N处理的青菜产量在高度、超高度次生盐渍化土壤上分别增产 91。8%(11。3 t/hm2)和 62。2%(5。6 t/hm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高度盐渍化土壤上,与 100%N处理相比,施石灰氮可使土壤电导率降低 16。0%~19。7%(P<0。05),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与施石灰氮处理(Lime+100%N和Lime+80%N)相比,土壤电导率在Lime+corn+100%N和Lime+corn+80%N处理下分别降低了 49。4%和 55。2%(P<0。05),土壤pH升高 3。4%和 12。6%。在超高度盐渍化土壤上,与 100%N处理相比,施石灰氮处理对土壤电导率无显著影响,可使土壤pH升高 14。1%~16。0%(P<0。05);与施石灰氮处理相比,土壤电导率在Lime+corn+100%N和Lime+corn+80%N处理下分别降低了 43。7%和 49。2%(P<0。05)。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在高度盐渍化土壤上显著提高了土壤孔隙度,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在超高度盐渍化土壤上影响不显著。

    设施蔬菜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pH产量氮肥利用率

    基于层次分析-客观赋权法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证

    武岩刘宏金迟文峰罗军...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的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对指导耕地质量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表达耕地质量评价高维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精度,运用客观赋权(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野外调查及检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优化评价指标赋值方法,从地形地貌、土壤性状、农田管理和生态安全 4 个方面构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以呼和浩特市耕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5。84,处于中等水平,总体表现为中部耕地质量较好、西北部次之、东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贫瘠、盐渍化和灌排设施不完善成为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从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来看,1~4 等较高水平耕地面积为 11。19万hm2,占比 20。13%;5~7 等中等质量水平耕地面积 35。67 万hm2,占比 64。14%;8~10 等较低水平耕地面积为 8。75 万hm2,占比 15。73%,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研究结果与国标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CRITIC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可以准确、客观反映耕地质量水平,能有效运用于其他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是对已有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同时为其他地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

    耕地质量客观赋权法评价方法呼和浩特市

    基于层次-灰色关联法的河套灌区玉米田氮素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综合评价

    赵世翔李奕含李斐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为了实现面源污染的科学防控,研究提出了多种相应的防治技术;但因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筛选适宜于河套灌区的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在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滴灌减量施肥以及综合优化施肥技术进行环境效应、生产效果、技术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层次-灰色关联法对不同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不同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氮素流失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同时能够维持或增加玉米产量。其中,综合优化施肥技术硝态氮淋失负荷平均削减 43。2%,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 149。79%,单项评价值平均为 0。7500;滴灌减量施肥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增加了必要的生产资料投入,综合优化施肥技术生产成本平均降低了21。78%,玉米产量平均增加 20。54%,单项评价值为 0。7290;综合优化施肥技术操作简单,因此有 93。3%~97。3%的农户愿意采用此项技术,95。5%~97。5%的农户对该项技术较为熟悉,同时该项技术与当地政策的匹配程度居中,评分为 85~88 分,单项评分为 0。9688。由层析-灰色关联法计算得出综合优化施肥技术综合评价值最高,平均为 0。7649,适宜于在河套灌区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河套灌区氮素面源污染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

    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N2O消耗潜力及环境影响因素

    杨曼钟金梅王薇赵丽娅...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是N2O的源和汇,在淹水和厌氧条件下具有消耗N2O的能力。稻田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为N2O的消耗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从而减少了N2O排放。目前,有关稻田土壤N2O排放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但关于稻田表层土壤N2O的消耗能力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研究采集了第四纪红壤母质发育的壤土、湖积物砂土发育的砂质壤土、冲积土发育的粉砂质黏壤土 3 类土壤的各 3 个表层(0~5 cm)水稻土,风干后将其回填至具有 5 cm深土柱的培养装置内,在土柱底部添加N2O和添加氦气(He,对照)两个处理,于 28℃下恒温淹水厌氧培养 96 h。培养期间监测各土壤N2O、N2 的动态变化,以及培养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量化N2O消耗量和N2 增量,以期揭示稻田表层土壤N2O的消耗能力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积累的N2O有95。01%~99。92%被稻田表层土壤吸收,其中被还原为N2 的N2O量占总消耗量的 64。50%~83。64%,表明淹水厌氧状态下,不同的水稻土均具有很强的N2O吸收和消耗能力。研究还发现,3 类土壤N2O的消耗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影响砂质壤土N2O消耗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砂粒含量,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64,P=0。000);土壤黏粒、粉砂粒、pH是粉砂质黏壤土N2O消耗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其中土壤黏粒与其消耗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和铵态氮增加量是影响壤土N2O消耗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消耗量与速效钾之间在 0。01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质地、土壤速效钾等是影响稻田土壤N2O消耗的重要环境因子,且不同土壤N2O消耗的环境影响因子存在差异,这将为调节土壤N2O排放提供重要参考。

    表层水稻土N2O消耗土壤pH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质地淹水缺氧

    不同施肥措施对黄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孙琪王向东安海龙马艳芝...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黄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种间互作关系的影响,为黄芩的合理施肥和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NPKM)3 个处理的野外黄芩根际土壤样本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网络关系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和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增加了细菌多样性,增幅分别为 11。51%和 7。37%。与CK相比,NPK和NPKM处理均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处理中,变形菌门是丰度最高的门,其相对丰度均高于28%,此外,CK的优势菌群为寡营养型的酸杆菌门,NPK处理的优势菌群为富营养型的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NPKM处理的优势菌群为能降解复杂有机物的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网络分析的结果表明,黄芩根际土壤细菌各物种间的正相关性达 64。32%,表明物种间主要呈现出互相合作的关系,与NPK处理相比,CK和NPKM处理的网络节点数分别增加了 4。76%和 5。95%,而边数则分别增加了 12。13%和 10。54%,说明仅施化肥不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稳定性。综上所述,施用化肥,特别是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可以通过增强土壤细菌种间互作联系,优化群落组成,为黄芩生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黄芩施肥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有机替代比例对奉节脐橙产量、品质及环境代价的影响

    李栋邓丹丹张丽君周鹏...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来评判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探究有机肥替代在减少柑橘生产周期碳排放方面的潜力,为其科学减肥、合理增施有机肥和柑橘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19 年在奉节柑橘主产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设置农户常规施肥(FP)、优化施肥(OPT)、优化施肥+有机替代氮肥 20%(OPT+N20)、优化施肥+有机替代氮肥30%(OPT+N30)、优化施肥+有机替代氮肥50%(OPT+N50)5 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之间对脐橙果实产量、品质及橘园土壤肥力和环境代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FP相比,优化施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能够提高脐橙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2018 年各处理间在产量上没有显著差异,2019 年OPT较FP产量显著提高 22。3%,OPT+N20、OPT+N30、OPT+N50 产量较FP分别增产27。3%、28。3%、34。1%,同时有机无机配施较FP能够显著降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提高果实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还可以改善果皮亮度和色泽。(2)有机无机配施较FP可明显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维持土壤养分平衡。(3)优化施肥和有机无机配施较FP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提高经济效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碳足迹较FP分别提高 44。20%、48。10%和 59。23%,产投比分别提高 63。64%、51。82%和 39。70%。(4)通过对脐橙产量、果实品质等因素综合分析,各处理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OPT+N30>OPT+N50>OPT+N20>OPT>FP,即各有机无机配施的肥效响应优于FP处理,其中优化施肥配合有机肥替代氮肥 30%时对果实品质提升效果最优,化肥投入的减少和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显著减少脐橙在生产生命周期中碳排放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脐橙产量、品质,减少果园碳排放。

    有机替代产量品质碳排放碳足迹

    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黄伟王西和贾宏涛杨金钰...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有机肥资源丰富,探索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的外源肥料投入对土壤化学变化、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和确定棉花减磷增效的技术服务着力点提供参考依据。经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 5 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设置 7 个施肥处理,T1:不施肥,T2:不施磷,T3:常规施化肥磷100%,T4:有机肥磷替代25%化肥磷,T5:有机肥磷替代50%化肥磷,T6:化肥磷100%+25%有机肥磷,T7:化肥磷 100%+秸秆还田。于 2022 年采集土壤样品,探明不同比例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磷素有效性特征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外源肥料投入量(有机肥和化肥)均为等氮磷用量的条件下,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有利于加速土壤养分转化,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全量养分含量。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在 3。0%~25。3%、29。2%~120。1%、70。1%~99。1%之间,各速效养分含量依次与外源肥料投入后增量最高的T6、T5、T5 处理相比,年均分别增长 3。12、1。69、30。75 mg·kg-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在21。1%~43。9%、1。59%~41。3%、9。3%~33。6%之间,各全量养分含量依次与外源肥料投入后增量最高的T6、T6、T5 处理相比,年均分别增长 0。04、0。05、1。36 g·kg-1。整体上有机替代、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效果比单施化肥好,且长期施用有机肥的效应优于秸秆还田。(2)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50%的有机替代其有机质含量显著最高(12。21 g·kg-1),年均增长 0。4 g·kg-1,最小增量T1~T2 与最大增量T1~T5 相比,增加 1。04~3。44 g·kg-1,增幅为 11。86%~39。22%,总体表现为正效应。相对较高的土壤pH和盐含量是限制棉花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和含盐量整体起到降低的作用,最大降幅pH的T1 与T5、盐含量T5 与T3 相比分别下降 3。07%、24。48%,总体表现为负效应。配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强了土壤供氮能力和磷素活化能力,土壤磷活化系数从1。52%提升到2。78%。由于受新疆石灰性土壤自然特性及气候条件限制,综合C/N、C/P、N/P表明,灰漠土有机质处于缺乏状态。(3)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均能够维持或促进棉花增产,在密度为24万株·hm-2 的试验种植模式下,连续5年常规施肥、25%的有机替代、50%的有机替代、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其籽棉产量分别达4173。13、4196。72、4805。10、5035。51、4830。98 kg·hm-2,综合土壤养分指标、肥料投入、棉花产量分析,50%的有机替代在节约磷肥用量的前提下对棉花增产效果最佳,与T1、T2、T3相比,分别显著增产20。49%、18。62%、15。14%。因此,研究认为当下应用50%的有机替代技术,即施磷(P2O5)60 kg·hm-2 和配施羊粪9784 kg·hm-2,较为可行。

    棉花有机替代化学磷肥土壤化学性质产量N/P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提升土壤肥力、养分利用和玉米产量研究

    杨凯杜延全张西兴王明伟...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的施肥效应,指导有机物料合理利用,促进作物高产稳产。进行了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 5 个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CK)、羊粪+化肥(AF)、木薯渣+化肥(PF)、木本泥炭+化肥(MF)、味精废浆料+化肥(IF),研究了等有机物料与化肥用量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AF、PF、MF和IF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 8。96%、18。60%、7。93%和 24。67%,且各处理提升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MF处理降低了土壤电导率,除AF处理外,其他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H;其中,IF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PF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AF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施用有机物料增加了玉米植株的养分含量和积累量,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IF处理玉米茎叶的氮和钾含量与积累量均最高,籽粒的钾积累量也最高;AF处理玉米茎叶的磷含量和积累量最高,籽粒的钾含量也最高;PF处理玉米籽粒的磷含量和积累量最高。施用有机物料提高了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其中,MF处理玉米穗粒数最多,PF处理玉米穗重最高,IF处理玉米百粒重最高;相比CK,AF、PF、MF和IF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 9。97%、16。22%、7。65%和 17。03%,其中,IF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可见,不同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均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提高玉米产量,但不同有机物料的影响不同。

    有机物料土壤肥力养分吸收产量玉米

    腐植酸及其生物降解膜对连作土壤环境及苹果幼苗生长的影响

    李允高丽萍付尊尊王鹏...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盆栽条件下,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连作土(对照)、灭菌连作土、连作土添加1。5 g·kg-1 腐植酸、连作土添加腐植酸生物降解膜、连作土添加1。5 g·kg-1 腐植酸和腐植酸生物降解膜5个处理,通过测定处理后平邑甜茶生物量和植株根系生长状况、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研究腐植酸及其生物降解膜对连作土壤环境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8月取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腐植酸和腐植酸生物降解膜复合处理使得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地径、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提高了72。56%、58。50%、196。20%、250。81%;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连作土相比分别提高了 74。93%、143。75%和63。40%、100。85%、72。57%;腐植酸及其生物降解膜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施用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明显增加,真菌数量减少,细菌/真菌值增大,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5。79%、135。14%,真菌数量降低了87。25%,细菌/真菌值增大了16倍,且土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含量也有所提升,9月变化趋势与8月一致。综上所述,腐植酸及其生物降解膜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可有效减轻平邑甜茶的连作障碍。

    腐植酸腐植酸生物降解膜连作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