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赣南红壤丘陵区137Cs示踪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影响

    刘丹丁明军文超张华敏...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红壤丘陵区是我国土壤侵蚀与土地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以南丰县为例,应用137Cs示踪技术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与养分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湿地松林、桔园、水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作用下土壤中137CS与养分元素分布差异显著,在垂直剖面上,湿地松林137Cs含量呈指数递减分布,水田与桔园137Cs含量因人为干扰在耕层内均匀分布;有机质与137 Cs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一定表聚性.(2)位于坡地的2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湿地松林137Cs、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桔园137 Cs活度表现为中坡>下坡>上坡,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而速效钾、有机质最大值均出现在上坡.(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137 CS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显著正相关,表明小流域有机质、氮元素可能与137Cs有相同的物理运移方式,pH与137Cs显著负相关,速效磷、速效钾则与137CS不相关.(4)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位于小流域谷地的水田137 CS、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最高,坡地上桔园坡面137Cs与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均高于湿地松林地,表明一定程度的坡改梯桔园种植模式能有效缓解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137Cs土壤侵蚀土壤养分相关性红壤丘陵区

    土壤团聚体和水分动态在3种植被覆盖下的关系

    徐程谷峰王瑶何阳波...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选取桂花地、油菜地、杉树地3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就团聚体和土壤水分之间的年变化关系、短期变化关系(在短期降雨前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时间内、3种植被下的土壤中,杉树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桂花地和油菜地,并以0.25~2 mm的水稳团聚体为主.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年变化趋势和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的时候团聚体稳定性升高.在桂花地、油菜地中,土壤水分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呈负相关趋势,表明水分会促进大团聚体破碎分解成微团聚体,从而改变团聚体稳定性.同时,在短期时间内,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着降雨的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着降雨的停止,团聚体MWD会逐渐回升.这种变化与降雨以及降雨引起的土壤水分的迅速变化有关.综合长期和短期时间变化,种植杉树林可以有效调控土壤水分变化幅度,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对预防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水分降雨植被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钙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黑钙土土壤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CK)比较,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 (P<0.05).秸秆轮耕还田(SRT)比秸秆覆盖还田(SCR)能更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形成,但2个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轮耕还田与秸秆不还田相比较能显著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同时,秸秆轮耕还田比秸秆覆盖还田更有利于提高>2 000 μm粒径和<53 μ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250~2 000 μ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库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旋耕/深翻的轮耕还田模式促进了耕层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和土壤结构稳定,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碳库和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为东北黑钙土区较适宜的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之一.

    秸秆还田轮耕黑钙土土壤团聚体

    亚热带红壤区自然恢复草地转换为人工林后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周转的影响

    李燕燕刘亮英张志坚吴春生...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江西泰和红壤退化区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和2种恢复林地,测定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C,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周转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大团聚比例最高,微团聚体比例最低,木荷林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平均值高于马尾松林和草地;木荷林表层土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草地,表层土粉黏粒(<53 μm)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有机碳δ13C最低;草地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δ13C值比全土降低幅度最大,阔叶林中居中;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大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粉黏粒,最小的是微团聚体,来自人工林的新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大团聚体中;马尾松林和木荷林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为41~53年,低于10-20 cm土层,2种林分粉黏粒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最短,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周转时间最长.研究表明以常绿阔叶树木荷直接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地力,不仅提高了全土中的有机碳含量,也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而以先锋树种马尾松进行的植被恢复效果弱于木荷林,应当采取一定营林措施促进马尾松林的恢复效果.

    植被恢复人工林有机碳周转红壤退化草地

    容重对红壤条件下涌泉根灌水分入渗能力影响

    刘风华代智光费良军
    86-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红壤地区土壤容重对涌泉根灌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以江西红壤为例,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容重条件下红壤涌泉根灌水分运移及其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容重对土壤入渗能力有显著影响.随着容重的减小,湿润锋、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均呈增大趋势,且容重越小,减小的幅度越大.湿润锋、累积入渗量以及稳渗率与土壤容重均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对于同一深度土层,土壤容重越大,对应的土壤含水率越小,在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容重对含水率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通过Kostiakov入渗模型表明,土壤初始入渗速率随容重增大而减小,且容重越大,入渗能力的衰减速度也越快.研究结果可为涌泉根灌技术在红壤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容重红壤涌泉根灌水分入渗

    不同坡度下玉米生长期紫色土坡面径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特征

    何淑勤宫渊波武万华郑子成...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紫色土横垄坡面径流与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不同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径流小区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同一降雨时间段地表径流量均表现为20°>15°>10°,壤中流径流量却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地表径流量大小总体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壤中流量整体表现为抽雄期>拔节期>苗期>成熟期.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均表现为20°>15°>1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表现为苗期>拔节期>成熟期>抽雄期.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壤中流DOC质量浓度大小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壤中流DOC质量浓度的总体表现为苗期最大,抽雄期最小.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迁移通量大小均表现为20°>15°>10°,不同坡度地表径流DOC迁移通量均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玉米各生育期壤中流DOC迁移通量大小均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壤中流DOC迁移通量与地表径流一致.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生长期坡面径流损失和有机碳流失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玉米生育期坡度地表径流壤中流可溶性有机碳迁移通量

    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影响

    李巧玲阎欣吴秀芝王波...
    98-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宁夏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的研究,探讨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SIC、SOC及不同粒径组分土壤SIC、SOC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层各粒径组分土壤SIC和SOC含量呈下降趋势.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各粒径组分土壤SIC含量均表现为黏粉粒无机碳(CSIC)>细砂粒无机碳(FIC)>粗砂粒无机碳(CIC),而SOC含量均表现为细砂粒有机碳(FOC)>粗砂粒有机碳(COC)>黏粉粒有机碳(CSOC).(2)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0-30 cm土层土壤无机碳(SICD)、土壤有机碳(SOCD)和土壤总碳(STCD)密度均表现为荒漠草原>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SOCD、SICD分别比荒漠草原降低了18.5%,57.7%,60.5%和6.7%,35.9%,47.0%.(3)0-10 cm土层各粒径组分土壤SOC和SIC含量、全土SOC含量与0-30 cm土层SOC和SIC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粗砂粒有机碳和粗砂粒无机碳对SOC影响最大,而土壤黏粉粒有机碳和黏粉粒无机碳与全土SI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沙漠化防治对于减少荒漠草原土壤碳损失极为重要.

    荒漠草原土壤无机碳土壤有机碳密度沙漠化

    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

    孙立博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坝上高原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对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的影响,于2016年7-9月在张北县进行样地调查,对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枯落物储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4.68 t/hm2)>中度退化(13.43 t/hm2)>重度退化(3.66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9.28 t/hm2)>中度退化(23.18 t/hm2)>重度退化(3.30t/hm2),最大持水量为轻度退化(34.90 t/hm2)>中度退化(24.13 t/hm2)>重度退化(3.86 t/hm2),最大持水率表现为轻度退化(228.80%)>中度退化(228.70%)>重度退化(119.94%),枯落物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符合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2)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容重范围为1.65~1.80 g/cm3,毛管孔隙度为27.42%~33.64%,总孔隙度为29.97%~38.57%;(3)林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稳渗速率表现为中度退化(3.32 mm/min)>轻度退化(2.58 mm/min)>重度退化(2.44 mm/min).坝上高原退化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处在较低水平,随退化程度增大而显著下降.因此,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合理的树种选择,对退化较严重的林地通过补植其他树种或促进更新进行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杨树人工林退化评价及相关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参考.

    坝上高原退化枯落物土壤持水水源涵养

    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韩新生王彦辉于澎涛熊伟...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森林土壤湿度时空变异规律,研究植被蒸腾、林地蒸散和气象因子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对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林水协调管理和植被生态水文功能提升都有重要意义.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样地,利用气象站、热扩散探针、微型蒸渗仪、时域反射仪等设备,同步监测了2013年7-10月的气象条件、林木蒸腾、林地蒸散、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并分层(0-20,20-40,40-60,60 80 cm)探讨了土壤湿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受随机降雨事件影响,土壤湿度呈现相应的脉冲性变化;整体而言,表层(0 20 cm)土壤湿度(32.69%)较低,以下各层较高(40.00%左右);土壤湿度的变异程度随土层加深和降雨增大而逐渐减弱.(2)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气压;林木蒸腾和林地蒸散与整个研究期间主根系层(0-60 cm)土壤湿度的相关性显著.(3)土壤湿度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随土层加深而变小,在主根系层明显,在以下土层(60-80 cm)不明显.综上可知,森林土壤湿度同时受降水输入和蒸散输出影响,各土层湿度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似;但表层土壤的湿度低、变幅大,土壤湿度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敏感性和变幅随土层加深而逐步缩小.

    土壤湿度林地蒸散林木蒸腾气象条件华北落叶松

    不同水分调控对晋西黄土区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细根分布与耗水特性的影响

    周宣王若水李超楠刘韵...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求适于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的水分调控措施,选取该地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覆盖与调亏灌溉2种节水措施,分析了不同水分调控措施对苹果和大豆根系空间分布、耗水量与水分利用等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灌溉上限3个水平:田间持水量的55%(W1,低水),70%(W2,中水)和85%(W3,高水),2种覆盖材料:秸秆覆盖(M1)和地膜覆盖(M2).结果表明:水分调控措施增加了苹果和大豆总根长密度,且扩大了苹果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根长分布.苹果根长密度与距树行距离呈负相关,而大豆则呈正相关,且均与垂直深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大豆鼓粒期土壤水分随距树行距离的增加先减后增,最小值为距树行1.5~2.0m,与清耕(CK0)和单-覆盖(CK1和CK2)相比,水分调控措施能显著提高0-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分.聚类分析表明水分调控下苹果和大豆主要水分竞争区域为距树行0.5~1.5m、垂直方向0-40 cm土层范围内.M2W2处理苹果细根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大豆细根主要在0-20 cm土层,根系错位分布缓解了种间水分竞争,其耗水量可较W3组减少40~50 mm,且其产量和水分利用可分别较其他水分调控措施提高29.37%~41.92%,12.29%~53.35%%,同时可使间作系统净收益最大,可达2 976.5元/hm2.由此建议在未坐果的幼龄苹果树行间间作大豆时采用地膜覆盖措施,同时在分枝期灌水150 m3/hm2,结荚期灌水400 m3/hm2,鼓粒期灌水300 m3/hm2,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水分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

    覆盖和灌溉果农间作根长密度耗水量